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办。
据新华社9月1日消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第一,奉行主权平等;第二,遵守国际法治;第三,践行多边主义;第四,倡导以人为本;第五,注重行动导向。
中方还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坡岭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希望通过此次峰会,向世界展示一个坚持多边主义、开放自由贸易、抵制单边主义、以发展为核心主题的合作范例。
“这也正是全球治理倡议的核心要义——倡导主权平等、国际法治和多边主义等原则,反对大国欺压小国,反对以国内规则替代国际共识,反对将少数国家的意志强加于人。这些倡议本质上是对霸权体系的回应,目标仍是以人为本的全球治理,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挑战。”徐坡岭说。
从经贸合作领域来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刘旭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能源、绿色产业和光伏等领域一直是上合组织中长期推进的重点方向,“此次中方提出的合作平台设想,可视为对这一合作路径的进一步深化。相应的资金与融资安排,包括尽快建成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机制,也将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共享”。
始终遵循“上海精神”
据新华社消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签署并发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天津宣言》。成员国重申恪守《上合组织宪章》宗旨和原则,始终遵循“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持续深化合作,促进上合组织地区的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成员国认为,利用地区国家、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潜力,根据国际法原则并兼顾国家利益,在上合组织地区构建广泛、开放、互利和平等的协作空间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成员国注意到建立“大欧亚伙伴关系”的倡议,并表示愿促进上合组织、欧亚经济联盟、东盟及其他相关国家和多边机制间的对话。
徐坡岭解释称,本次上合组织峰会是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召开的,美国政府当前的关税政策向全球发动了贸易战,严重冲击了二战后构建的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当前形势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并不情愿接受这一体系,但受制于美国的影响力,往往无力抗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届上合组织峰会汇聚了20多位国家领导人及众多代表,其影响力与意义尤为重大”。
刘旭认为,“上海精神”和全球治理倡议是对全球治理体系的一项有益补充和建设性改进。强调“平等”,意味着国家无论大小,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均享有同等的发言权,这意味着国际关系中不应存在霸权,大国不应谋求主导地位,所有国家一律平等,这一原则至关重要。对“公正”的重视,则意味着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应当基于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策应立足于公正和多边共识,而非仅从某一国家自身的个别利益出发。
在践行多边主义方面,刘旭表示,这与当前一些国家推行的单边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多边主义强调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争议,而现实中鲜有国际问题仅涉及双方,绝大多数全球治理议题需要众多国家共同参与。因此,多边协调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它实际上是对诸如美国等个别国家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单边行动的一种回应,后者往往效果不彰,甚至适得其反。”他说。
刘旭称,从“上海精神”的“互利”原则来看,上海合作组织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并非依靠强制性制度安排,而是基于成员国的自愿参与和日益增长的共同需求,其吸引力正源于此。互利原则从一开始的传统安全领域,逐步扩展至经济、人文、科技、青年交流及可持续发展等全方位合作。只有通过“互利”,不同国家才能形成最大的利益公约数,从而为未来更有效地应对国际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徐坡岭补充道,中方提出“执大象,天下往”,“执大象”意味着勇担大义、维护正义、承担责任,并带动各国共同发展。“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提供正向的国际公共产品,并提出具有号召力的远大目标。”
分享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机遇
据新华社报道,中方愿积极分享超大规模市场机遇,持续实施面向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的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并在未来5年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国家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刘旭认为,中国作为全球主要市场之一,在能源和绿色产业领域都是重要的消费方。例如,我们与中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能源合作,在绿色产业方面,如绿色农业和绿色加工品在内的新兴领域,其他成员国也可向中国市场供应相关产品,满足国内持续增长的需求。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与其他成员国贸易额约5124亿美元,同比增长2.7%,是2018年中方主办青岛峰会时的两倍。其中,中国自其他成员国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近900亿美元,进口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农产品136.6亿美元,能源产品进口占我国进口总额的五分之一左右。
另一方面,中国也是区域内的技术提供者。刘旭认为:“我们希望推动上合组织内部市场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可凭借其消费能力、技术实力和产业链优势,助力其他国家共建相关产业链、提升技术水平。”
“面对未来发展,各国需共同转向绿色和可持续能源,以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在绿色技术、低碳技术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包括可再生能源、零碳技术及核能等领域。在这一意义上,中国既是技术供应方,也是潜在的能源消费市场。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是片面地削弱传统能源,而是推动传统能源与绿色能源协同发展,这不仅有利于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可持续与区域协调发展,也将对全球发展路径作出重要贡献。”刘旭表示。
徐坡岭认为,绿色能源与气候转型已是全球共识,中国在风电、光伏、储能等领域具备领先优势,合作开展绿色转型有助于传统能源生产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缓解环境压力,甚至通过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拓宽经济路径。中方提出的具体目标,例如新增千万千瓦光伏与风电项目,不仅是绿色转型的具体举措,也为未来合作设定了清晰务实的工作目标。
商务部合作司司长张力在上周举行的商务部专题吹风会上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4月举办了上合组织成员国投资促进工作组第九次会议和中国—上合组织可持续发展产业合作大会,就基础设施、新能源、绿色矿产等重点领域开展信息交流、产业互动和项目对接。今年6月,中方与中亚五国签署了绿色矿产领域投资合作的有关文件。
就具体项目而言,张力表示,上合组织成员国企业已共同实施了一批投资和产业合作项目,不仅覆盖油气、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传统领域,也覆盖了新能源、绿色矿产、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比如乌兹别克斯坦1吉瓦的光伏项目、哈萨克斯坦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项目等都已成为上合组织国家之间新能源合作的典范。
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
中方还提出,愿同各方共同建设好人工智能(AI)应用合作中心,共享人工智能发展红利。欢迎各方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请有条件的国家参与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刘旭表示,中国成熟的数字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可在上合组织内部推动市场共同开发和利益共享,“中国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提供者,更是产业链与供应链的重要支撑者,同时坐拥巨大国内市场。因此,这一合作模式将实现产业与技术的融合、市场与供应的协同、传统与未来的衔接,最终推动全面、综合、可持续的发展”。
商务部电子商务司副司长侯斌在吹风会上介绍,中国担任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已持续加强上合组织电子商务合作,包括产业对接和能力建设。例如,8月月初举办的“云上大讲堂”上合专场,为来自上合组织国家政府、商协会和企业的200多名学员,开展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直播电商等专题授课,提升上合组织国家中小企业电商素养。
徐坡岭称,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等数字技术代表着未来全球经济与技术发展的方向。许多上合成员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此前缺乏相关基础,现在均积极推动数字化。这一过程涉及数据资源存储与治理、跨区域配置、产业赋能等核心议题,中国倡议建立相关合作平台,正是为区域合作指明方向。“中方又提出科技创新、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合作,这是弥合技术鸿沟、发展差距的具体路径。”他补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