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迎来恢复建院40周年的重要里程碑。自1985年乘改革开放东风重启征程以来,复旦管院始终立足中国商业实践、对话全球商业文明,以“开智求真 拓新领变”为理念,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领域书写了辉煌篇章。作为院庆系列活动中聚焦时代命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主办,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5链主联盟、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知识支持的“变革者对话:连接未来・锻造韧性—践行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可持续供应链论坛”圆满落幕。来自学界、商界、国际组织的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探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未来,为复旦管理学院恢复建院40周年献上了一场聚焦时代命题的思想盛宴。本次论坛聚焦“践行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吸引了来自学界、企业界及国际组织的众多嘉宾,共同探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锚定可持续发展核心战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 赵伟韬
论坛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赵伟韬的欢迎辞中拉开帷幕。他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这一理念正是复旦管院四十年办学过程中“社会责任感”培养目标的延伸。在恢复建院40周年的关键节点,学院联合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联络办公室等发起“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正是希望以学术力量搭建协同平台,打造供应链可持续管理的行业标杆,践行“拓新领变”的院庆精神。赵伟韬表示,学院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联络办公室、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起“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项目,旨在打造供应链可持续管理的行业标杆,推动企业、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的深度协同。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 刘萌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驻华代表刘萌在致辞中指出,供应链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70%,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作为国际公认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框架,已被193个联合国会员国认可,中国企业应主动掌握这些国际规则,提升供应链韧性与国际竞争力。她呼吁更多企业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将十项原则融入供应链管理,提升企业韧性与国际竞争力。
从全球视野到本土实践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 常启德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通过视频演讲,以《携手共进:构建可持续供应链的全球使命与行动》为题,从全球治理视角阐述了可持续供应链的重要意义,呼吁各国企业加强合作,共同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 战昕彤教授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战昕彤教授则从“新数据、新风险、新思路、新方法”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她指出,供应商的负面事件会直接影响链主企业的股价与声誉,企业需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管理,并借助区块链、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韧性。

浙江蓝景科技CEO 叶晨
蓝景科技CEO叶晨分享了数字化供应链在海洋保护领域的突破性应用。该公司通过“天网(卫星数据监测)、地网(民众参与储存)、循环网(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的创新模式,将海洋垃圾转化为高价值产品,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截至目前,蓝景科技已具备30万吨海洋塑料收集能力和10万吨再生能力,其创新实践荣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并已向柬埔寨、泰国等国家输出海洋治理方案。
联合行动倡议发布,凝聚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共识

论坛现场举行了《可持续供应链联合行动倡议》发起仪式,蓝景科技、东鹏控股、固德威、江苏广信等企业作为承诺方率先响应,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联络办公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担任见证方,OATLY、宝山钢铁、金发科技等企业提供支持。该倡议呼吁所有供应链伙伴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全面融入企业战略与运营,构建可持续、负责任的供应链体系。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联络办公室项目运营和全球契约学院高级经理葛倩宣读了十项原则的核心内容,涵盖人权、劳工标准、环境与反腐败四大领域,这些原则是企业践行ESG理念的重要基石,将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明确的行动框架。
从全球视野到本土实践
圆桌对话一:生态共赢与协同 - 创新构建可持续供应链的新范式

在“生态共享与协同”圆桌讨论中,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琴琴作为主持人,开篇即点明核心议题:在供应链复杂度攀升、可持续需求迫切的背景下,链主企业如何通过创新模式实现生态协同,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新范式”?来自东鹏控股、宝钢股份与固德威的三家企业代表,围绕可持续供应链的协同创新与系统治理展开深度交流。各方一致认为,链主企业需从“单向管控”转向“生态赋能”,通过技术协同、数据共享与平台共建,提升整链韧性。东鹏控股通过“4+1”供应链管理模式与在地固废再生技术,将ESG要素融入供应商评估与产品设计;宝钢股份则打造“欧贝零碳平台”,为上千家供应链伙伴提供碳核算与减碳路径服务,推动全链碳排放可视化与协同减排;固德威则从“甲醛超标”事件出发,联合上下游建立有害物质溯源与共管机制,展示出数字化与透明化在供应链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圆桌共识指出,链主企业应主动承担“赋能者”角色,助力中小企业跨越认知、能力与数字鸿沟,共同构建包容、绿色、可持续的供应链生态。
圆桌对话二:从实践到落地: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探索

由葛倩主持,在“从实践到落地”圆桌环节,OATLY、重明鸟与广信材料三家企业从食品饮料、公共卫生与精细化工等不同行业出发,分享了将可持续理念转化为商业实践的系统路径。OATLY通过分类别、分步骤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在原料、包装、能源等环节建立企业标准与第三方审计机制,确保可持续承诺贯穿全链;重明鸟则以“技术+商业模式”双颠覆,将传统公共卫生设施从“污染源”转变为“绿电+商业”闭环的环保资产,实现从负债到增值的根本转变;广信材料则强调“可持续是必修课”,通过与供应商共同开发低碳、低VOC产品,推动下游客户实现绿色转型,抢占市场先机。三方均指出,可持续供应链不仅是风险管控的手段,更是驱动创新、构建竞争壁垒的核心战略,唯有将环境与社会价值融入商业逻辑,才能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持续领先。
论坛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分享与跨界对话,为企业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可持续供应链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更是提升竞争力、实现长期发展的核心策略。在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的指引下,链主企业将与上下游伙伴携手,共同迈向更加绿色、公平、韧性的未来。
关于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
“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始终以“汇聚链主力量,推动供应链可持续转型”为目标,其成员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在华参与企业组成,入选标准围绕“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表现”、“推动供应链可持续管理的责任担当”、“供应链价值创造能力”三大核心,同时还会考量企业可持续实践的创新性、可复制性,以及对供应商的实际支持力度,确保联盟成员能真正发挥“链主”引领作用。
加入联盟的链主企业,可获得五大核心价值:
参与链主企业价值链的供应商,除了能免费参加各项训练营、系统学习ESG知识外,还可通过联盟组织的专属活动提升可持续经营能力、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适应力,更能加深对链主企业可持续战略的理解,从而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逐步融入全球可持续商业生态。
未来,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5链主联盟”将继续通过专题研讨、能力建设与案例推广,携手更多链主企业与供应商,共创可持续、韧性与共赢的未来。
四十载辉煌积淀,多维展现院庆成果

此次可持续供应链论坛,是复旦管院40周年院庆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据院庆规划,学院还筹备了“时代擎力・领变者论坛”系列、2025全球管理教育院长论坛暨全球商科教育博览会、复旦・思源全球领导者论坛、系列主题展览、捐赠致谢活动、全球校友组织发展大会、全球校友返校日暨领变者峰会、院庆嘉年华及文艺演出等多元活动,以回望四十年历程、擘画未来蓝图。
深耕ESG实践,以绿色行动践行可持续承诺
作为中国首批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商学院,复旦管院始终将绿色低碳深度融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全过程,在40周年之际,其ESG实践更是多点开花、成效显著:
正式发布《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SG与可持续发展行动准则》,为学院ESG实践提供顶层设计;建立学院活动向《范围三碳预算申报》机制,定期制作月度、季度汇总报告,以数据夯实减碳每一步。
校园绿色实践—开启行政人员“绿色出行登记”和“绿色行为打卡”通道,营造全院“绿色生态”;于9月22日“世界无车日”成功举办首个“绿色行动日”(Eco Day),在政立院区A楼1楼、国顺路院区李达三楼1楼设置打卡点,倡导绿色出行、低层走楼梯、双面打印、自带水杯、光盘行动等实践,师生校友与教职员工可通过企微或微信扫码参与,以“重塑(Rethink)、说不(Refuse)、节约(Reduce)、再用(Reuse)、永续(Recycle)”理念推动日常低碳行为。
跨界合作与联盟构建—与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第一财经研究院联合发起“2025可持续发展链主联盟”,凝聚链主企业力量推动供应链可持续;同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GREENEXT、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绿色金融60人论坛(GF60)、宝武碳中和产业园、淮海新天地企业ESG发展联盟等30多个国际组织、行业协会、企业联合会深度合作,持续落地绿色行动,为企业与社会绿色转型赋能。
四十年栉风沐雨,四十年薪火相传。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恢复建院40周年为新起点,将继续秉持“开智求真 拓新领变”精神,深化全球视野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聚焦时代命题与产业需求,搭建协同平台与实践桥梁,与全球校友、企业伙伴及社会各界携手,见证中国商学教育引领全球创新的无界未来,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复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