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2011年报盘点

第一财经日报2012-04-17 01:17:00

责编:群硕系统

相比笼罩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及欧债危机阴霾之下的其他产业,坐享高利差的中国银行业净利润增速,让它们“望洋兴叹”。

截至目前,12家上市银行在2011年实现了8415亿元净利润,预计16家上市银行又将占据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的一半以上。

硬币的另一面是,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银行当前超过50万亿元的贷款风险可能在若干年后暴露。

今年年初对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口诛笔伐,或将在年尾演变为对银行业利润增长以及资产质量的担忧。

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以及风险的逐步暴露,利润高速增长多年之后,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下降几成定局。

 

55万亿银行信贷预警

不良贷款“双降”变“单降”

经济下滑令银行业2012年承压

 

中国银行业连续多年不良贷款“双降”的神话已被打破。

日前,多家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2011年全年,部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出现上升,而若将考察区间缩短至201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银行数量就更多了。

全行业来看,2011年第四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较三季度出现小幅上升。2011年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79亿元,较三季度末上升201亿元;不良贷款率环比上升0.1至1.0个百分点。

进入2012年,经济下滑引致的银行业风险有增无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060亿元,同比下降5.2%,而2011年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还达到了25.4%。利润的下滑将削弱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

目前,已有多家研究机构预计,2012年在经济软着陆的前提下,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都将温和上升。

今年早些时候,评级机构标准普尔甚至曾表示,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现金流被削弱,将导致今年银行业不良贷款逐步上升,全年提高2~3个百分点,银行业整体最高可达5%。

不良贷款潮袭

2011年全年,四家国有大行中,工行、农行、中行继续保持此前不良贷款“双降”的趋势,但不良贷款余额缩减规模较小,而建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则上升了62亿元。

单独看2011年第四季度,资产质量恶化的苗头更加清晰。

截至目前,包括四家国有大行在内,已经公布年报的12家上市银行中,除了交行、农行、招行、华夏银行2011年第四季度不良贷款率环比下降、中信银行不变之外,其余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均环比上升。而不良贷款余额,只有交行、农行、招行第四季度减少,其余均环比增加。

在银行业启动改革之后的相当长时间里,银行业不良贷款保持了持续“双降”的态势,即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均是下降。当前,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左右的水平,即使是放在全球银行业中考量,也属一流水平。

但在2011年第四季度,这一趋势被打破。一直以来,建行素以稳健著称,其更是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的一个标杆。但就是这家机构,在2011年也出现了不良贷款余额的上升,这足以引起警惕。

解释2011年不良贷款余额上升的原因时,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表示,建行对不良贷款的定义较同业及官方机构更为严格,是不良贷款反弹的主因。同时他还强调,即使不良贷款反弹,升幅亦不大,风险可控制。

警惕工商信贷

尽管上市银行高管对银行资产质量表达了信心,同时也解释称,不良贷款余额增加,主要源于自身加强审慎管理,但依然难以打消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心。

“不良贷款微升,资产质量现拐点。”民族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称,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与经济波动密切相关。经济波动对于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开始显现。

自2008年末以来,为了抵御金融危机,银行业加大了信贷投放的力度。在过去的三年,即2009年~2011年,银行业总共投放了25万亿元的信贷,只用了三年时间就使贷款余额翻了一番。截至2012年1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已达到55.53万亿元。

资产规模的爆炸式增长之后,业内开始担心不良贷款将会反弹。从那时开始,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就一直被认为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爆发地。但对于经济增速下滑的2012年而言,实际的风险或许主要来自受冲击更为严重的一般工商业贷款。

“大家都比较忽视一般工商业贷款的风险。经济下滑后,银行业信贷风险主要来自一般工商业贷款。”农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判断,平台贷款、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总体可控。

向松祚的上述判断从建行2011年年报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印证,2011年,建行不良贷款余额增加62亿元。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不良贷款余额增加34亿元;批发和零售业贷款增加17亿元,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则下降了8.4亿元。

经济下滑令银行业承压

除了银行贷款在不同行业各有差异外,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资产质量也在发生微妙变化。

“经济下滑是2012年银行业需要面对的最大风险。”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还表示,一直以来,江浙地区信用环境较好,因此,长三角地区银行不良贷款率较低,但今年这一地区的不良贷款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

以经济发达的温州为例,今年2月末,温州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1.74%,已经8个月呈现上升态势,而去年6月末,这一指标为0.37%。据有关媒体报道,温州当地工农中建四大行不良率均明显攀升,其中建行温州分行贷款不良率已超过4%。

由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地区,往往是银行重要的利润来源之地。例如,农行系统内第一个利润突破100亿元大关的省分行,就是长三角的江苏分行。

“经济下滑,以往是广东等地的银行业受冲击最为明显,但这次江浙地区也受到波及。”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若长三角银行业出现资产大规模的恶化,后果不堪设想。

从事多年不良资产处置的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布的《2011: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曾指出,多数商业银行业者认为,近两年中国巨量信贷将导致不良贷款的生成概率微幅放大,不良贷款在2012年后将明显增加。(章文贡)

国有大行房地产贷款全面收紧

 

持续的宏观调控环境下,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及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情况几何?

伴随上市银行年报陆续出炉,截至2011年末,中、农、工、建、交五大行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总计为2.12万亿元;同时,五大行房地产类贷款则全面收紧,增速放缓。

“今年的房地产政策仍要高度关注房地产行业风险及开发企业资金链状况。”一位国有大行总行相关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如是说。

压缩房地产贷款

鉴于房地产市场形势,国有大行纷纷压缩房地产贷款规模。

建行年报显示,去年该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增长放缓,新增额为近五年最低。2011年末,建行房地产开发类贷款余额4191.6亿元,增幅仅0.16%,远低于公司类贷款11.8%的增速;较上年增加6.5亿元,新增额为最近五年来最低。

工行和农行房地产贷款则有所下降。截至2011年年末,工行房地产贷款减少73.06亿元,下降1.4%,主要是其根据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主动压降房地产贷款规模;农行法人房地产贷款余额3743.79亿元,较上年末减少452.59亿元,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率均有所下降。

同时,2011年中行开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余额共计2520亿元,占总贷款余额的3.97%。其中,开发贷款的不良率为0.78%。

对于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工行行长杨凯生表示,2011年末,工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是0.82%,比2010年有所降低,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为0.35%,也低于2010年年末。因此,他强调房地产贷款的质量目前是稳定的。

截至2011年末,农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最多的行业即为房地产业,不良贷款余额61.61亿元,比2010年末下降34.3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1.77%下降到1.24%。

而房地产市场调控也使个人住房贷款受到影响。工行个人住房贷款增加864.69亿元,增长7.9%,占个人贷款的59.1%,比上年末下降了7.6个百分点。农行去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8915.0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669.10亿元,增长23%,占个人贷款比例也从上年末的63.3%下降到62.3%。

五大行平台贷余额逾2万亿元

截至2011年末,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分别为6800亿元、3997亿元、3949亿元、4298亿元及2158亿元,合计2.12万亿元。同时,国有大行高层均公开表态,平台贷风险可控。

以交行为例,目前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率为0.34%,低于全行0.86%的不良贷款率水平。2012年还款部分已落实,未来产生损失的可能性较小。

同时,在农行3997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中,目前有95%为现金流全覆盖,剩下5%由地方政府财政兜底,截至去年底的平台贷不良率为1.45%,低于农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55%,而去年底有1400亿元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到期,其中真正逾期的为10亿元。

中行方面则透露,2011年该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3949亿元,占全行总贷款的6.23%,同比下降1.18个百分点。2011年末,建行平台贷款余额为4297.64亿元,其中现金流全覆盖类占比达到85.69%,贷款余额较上年减少1121.6亿元;该行已经上收平台贷款审批权限至总行。(曹金玲)

银行高利润藏“水分” 今年增速下降成定局

 

今年年初对银行业利润高速增长的口诛笔伐,或将在年尾演变为对银行业利润增长以及资产质量的担忧。

截至目前,包括工、农、中、建四大行在内,已有12家上市银行公布了2011年年报。这12家上市银行在2011年实现了8415亿元净利润,同比2010年的6531亿元增长了约29%。与上年类似,预计上市银行又将占据上市公司总利润的一半以上。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其当期风险可能在今后若干年后爆发。这也意味着,若将今后的风险考虑在内,当前银行业的高利润藏有“水分”,并且这种利润仅是阶段性的现象。

业绩发布会上,建设银行副行长庞秀生就曾公开表示,今年保持利差的稳定压力很大。

寻找真实利润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中国商业银行2011年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同比增长36.3%。

而12家已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去年全年实现净利润8415亿元,同比增长28.8%。这意味着,还不算上另外4家未公布年报的上市银行,仅仅这12家上市银行利润就占到全行业利润总额的80%。

以利润增速为维度划分,上市银行可划出两大阵营:四大行为代表的国有大行利润增速均在30%以下,其中农业银行利润增速最高,达28.5%,中国银行最低,为18.8%,工商银行利润增速25.6%,建设银行为25%。中小上市银行利润增速则普遍较高,其中,增速在40%以上的有深发展、民生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

“业绩基本符合预期。盈利增长主要贡献因素均为息差提高和规模增长、中间业务快速发展以及成本收入比下降。”一位银行业分析师表示,但展望2012年,收入同比增速有可能低于预期,预计上市银行利润增速为20%。

“数据上看,银行业不但利润规模大,而且增速也很快。”一位国有大行研究人士强调,主要原因是前些年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但这只是阶段性的现象,利润高速增长不可持续。

而一位会计师事务所人士则表示,银行业不良贷款的爆发呈非线性,可能在某个年份不良贷款突然增加。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银行业的利润可能有“水分”。因为,当前银行超过50万亿元的贷款风险可能在若干年后暴露,但是这并不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

“目前不到0.6%的信贷成本,更多是因为2009年、2010年大规模信贷投放将经济的潜在风险延后,而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后,被高信贷增速掩盖的资产质量风险会逐步暴露。”国金证券的研究报告也称,未来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GDP增速中枢将降到7%~8%,目前过低的信贷成本会逐步回归正常化至0.75%左右。

所谓信贷成本,是衡量信贷风险的指标,是本期新增计提拨备和贷款余额的比例。

稳利差难度大

庞秀生在建设银行2011年业绩发布会上引述券商的分析报告称,有券商预期建行今年利润增10%~20%。他本人则强调,今年保持稳定的利差有相当困难。在庞秀生看来,2012年对利差有利的因素有二:贷款利率滞后于市场利率调整;如果准备金率下降较多,退回的准备金配置收益提高。而不利于利差的因素有三:市场投资利率陡峭下降;同业存款市场化,竞争激烈背景下存款成本提高以及保本理财产品计入存款,成本也较高。

若从息差的角度分析,自从2009年一季度净息差触底以后,上市银行平均净息差已经连续三年持续上升。12家已公布年报的银行中,有三家银行净息差达到3%以上水平,民生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的净息差分别为3.14%、3.06%和3%,其他银行也大都在2.5%以上。

民族证券研究报告预计,息差在今年一季度部分贷款重定价后将达到年内高点,上升约10BP,之后由于吸存压力仍较大导致负债成本上升,息差会有所回落。

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称,进入2012年以来,货币政策有所放松,一方面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在增加;另一方面,信贷需求却在减少。这种背景下,银行议价能力降低是可预期的。

其实,银行议价能力的降低,在2011年底政策预调微调提出后,已有所体现。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份我国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8.01%,比9月底的8.06%还有所下降。

而银行的中间业务方面,随着银监会“七不准”(不准以贷转存,不准以贷收费,不准存贷挂钩,不准浮利分费,不准一浮到顶,不准借贷搭售,不准转嫁成本)的严格执行,此前“虚胖”的中间业务必将受到影响。

一方面,占总收入八成以上的利息收入维持高增长,面临重重挑战;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的增长又面临监管、空间的双重约束。利润高速增长多年之后,2012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速下降几成定局。(聂伟柱)

银行再融资危机“软着陆” 未来依靠内生资本积累

 

工、农、中、建四大行整齐划一的“今年无再融资”的表态或许暗示了,市场曾忧心忡忡的银行再融资危机已悄然成功实现“软着陆”。

多家银行表态没有再融资计划

近期上市银行公布的年报显示,除了极少数银行外,多家银行的资本状况良好。以银行业主体——四大行为例,截至2011年末,建行资本充足率为13.6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97%;工行资本充足率为13.17%,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07%;中行资本充足率达12.97%,核心资本充足率达10.07%;农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11.94%,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5%。

鉴于此,在近期陆续举行的2011年业绩发布会上,四大行高管不约而同地表态,今年没有从资本市场融资的计划。事实上,四大行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小银行称,除了完成此前的融资计划外,并没有再融资计划。

而就在不远的2010年前后,以四大行为代表的上市银行,曾掀起一场数千亿元的再融资潮。以四大行为例,在上一轮融资中,四大行股本融资、债权融资轮番上阵,共募集资金逼近4000亿元。在此之后,市场对于银行业再融资的担心与日俱增:如果银行数千亿元的再融资每隔两三年都来一次,市场如何承受得了?

但从目前来看,再融资的预期已经日渐趋淡,四大行高管“不融资”的表态,更让市场吃了定心丸。更有甚者,农行行长张云还在年报发布会上表示,农行能通过内生式资本积累满足监管层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

再融资根本性转折?

短短两三年时间,银行再融资事件出现根本性转折,原因何在?具体而言,无外乎从监管和银行自身上找原因。

监管层面,酝酿中的新资本管理办法监管指标硬约束较去年征求意见稿有所软化,监管对市场情绪冲击最大的阶段在2011年已经过去。

软化主要来自两方面,其一,个人经营性贷款的风险权重可能从100%下调至75%,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权重可能从75%下降到50%;其二,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的计算方法可能进行调整,原有的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是150%贷款拨备覆盖率,银行计提的超额部分计入附属资本,修订稿中将会把最低要求降至100%。

根据国金证券测算,第一项调整,预计提升银行业资本充足率0.3个百分点;第二项调整,提升银行业资本充足率0.25个百分点。二者合计将提升0.55个百分点。

在银行层面,建行的做法可能最具代表性。在解释去年资本充足率增加的原因时,建行罗列了四点理由。其中第一条便是利润增长驱动核心资本增速快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长。另外的原因还包括,“拟议的分红派息率比上年有所下降,利润留存增加”;“加强业务结构优化调整和表外业务管理,节约资本占用”。

银行的这种变化,监管层乐见其成,实际上依靠内生资本积累恰恰是监管层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之一。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末,银行业资本充足率为12.7%,环比三季度提升0.4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2%,环比提升0.1个百分点。上述这些指标,已经达到了将要实施的巴塞尔协议Ⅲ的监管标准,基于此,依靠内源融资,银行业再融资的危机或已悄然消逝。(聂伟柱)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