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扬在准备他的第一本烹饪书。
他一边做着菜,摄影师帮他拍下分解步骤,还有一位助手,记录每一步花费的时间、火候和温度、使用的每一种材料的分量。尽管只是为了给食物们拍照片,李耀扬还是不断地尝着它们的味道,他好几次直接把手伸到锅里翻动正在煎的带鱼,还用手指去试鸡汤的温度,只有长期泡在厨房里的职业厨师才有这样的习惯动作。鸡煮好了,他却不太有把握,吃了一口,说:“还是有点老了,饭馆里做这种鸡肉一般骨头里还留着血色呢,我不敢。”
身为一家餐厅的老板兼主厨,李耀扬在做很多菜的时候还是一副小心摸索的样子,虽然他和他的餐厅在业内已经小有名气。
李耀扬的藏红花西班牙餐厅开在北京五道营胡同里,那是一整条政府着意打造的休闲娱乐胡同,遍布咖啡馆、创意店铺和西餐厅。在南锣鼓巷和鼓楼东西大街相继火起来之后,许多人说,下一个该轮到五道营了。可是经营了3年多,这里还是不温不火。
胡同人气没那么高,店面之间的竞争就自然激烈。但藏红花在整条胡同里,属于最有个性的那一类店。周一休息,每天下午6点之后才开始做晚餐,从大众点评网上看,它的人均消费是这条胡同所有餐厅里最高的,但评分和星级也最高,点评人数排第二,落后于一家更早进驻的咖啡馆。总体而言,是胡同里的明星餐厅。
李耀扬很可能是餐厅扬名的最重要因素。虽然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大厨,从开始接触烹饪到现在不过7年多,但他的微博有10.7万粉丝,博客访问量累积117万多次,在网上很夺人眼球。
李耀扬有很好的审美能力,这得益于他对音乐、摄影、文字、电影一样不落的热爱。他博客和微博上最大的亮点是手拿着食材拍摄的景物照片,一条鱼、一枚核桃、蚕豆、蛤蜊、菜花、整棵的白菜、馒头的截面、黄瓜和莴笋的截面、煮熟的鸡蛋黄、冰糖、猪油,还有各种调料瓶。
他是用尼康的单反相机拍照的,做菜的过程中,随时停下来,一手举相机,一手拿食物。最初的一次,他偶然把蔬菜举到抽油烟机的灯光下拍了张照片,结果发现食物呈现很美的肌理。当时他还不太会用相机,照片是自动模式拍摄的,后来他学会了把光圈调到最大,景物本身被照得更透亮,背景则是暗的。
他拍的这些照片有点近似于这两年在网络上热播的日剧《深夜食堂》那种调调,朴素但严谨,很受追求生活品质的一批时尚青年喜爱。他还会在照片下辅以一些对食材本身质地、特性的介绍,让看的人也有一种自己参与了钻研的感觉。
他会把自己探索厨艺的过程放到网上与人分享。有用料生僻、制作过程复杂的西点,也有最不稀奇的煎荷包蛋和炒土豆丝,还有炒豆芽,这道菜他说自己做得不太好。他不怕让人看到一个厨师也有很多自己不掌握的东西,经常说自己做得“很不满意”、“不太完美”、“最后倒掉了”,还把失败品皱皱巴巴的照片晒出来。
他觉得,露怯没什么大不了的,在7年多之前,他不仅不会做饭,甚至连吃东西都属于不太讲究的那种。
1979年出生的李耀扬,前25年过得很折腾—放弃高考,在家人的帮助下,进过机关里坐办公室,经营过包括洗浴中心在内的一圈小生意,去爱尔兰留学,又回国念工商管理专科,毕业后却因为学导演的女朋友李羊的关系进了剧组做生活制片,本来打算在电影方面继续深造,但报考电影学院又失败了,后来他想开家咖啡馆,于是去学了一个多月的咖啡和西点制作。那是2004年。
就在那个时候,他读到了安东尼·伯尔顿写的《厨室机密》,那是一本精彩的厨师自传,里面有关厨房纪律和厨师权威的几段情节勾起了他的回忆,在爱尔兰留学的时候,他曾在餐厅里打工,那家餐厅的主厨和安东尼·伯尔顿写的那群嚣张跋扈又充满激情的厨子们一模一样。
虽然他甚至想不起来那家爱尔兰餐厅到底做过什么菜了,却对回到厨房工作产生了向往。通过朋友介绍,他去了一位西班牙人卡洛斯在三里屯开的餐厅里做厨师助手。
在北京,当然没有安东尼·伯尔顿笔下纽约大酒店里那种秩序井然的厨房,卡洛斯的厨师是他培养的一位女刷碗工的丈夫。这可能激励到了李耀扬。3个多月后,他就结束了学艺,迫不及待地准备做自己的餐厅,当主厨。
他的第一家藏红花开在方家胡同,2006年6月开业,经营了半年多,房东就把院子收回去了。餐厅没赚什么钱,李耀扬现在也早不在意那笔损失,倒是更检讨自己,“那时候对烹饪没什么思考,做的东西不好吃。”当时他几乎只会做西班牙海鲜饭。
2007年,李耀扬这才终于开始真正学习烹饪。他买了很多进口或台湾版的烹饪书,其中包括法国蓝带厨师学校的两本厚厚的理论教材,从头研读。那一年西班牙文化中心正好邀请了一批厨师来中国进行厨艺表演,他也开始去现场观摩。
不过要说他真的感觉到自己开窍,又是等到如今这家五道营藏红花餐厅2008年开业之后。
朋友见他的新店开业,介绍了一位美国人来店里教大家做意大利饺子。那位美国厨师当时正在一家与“蓝带”齐名的顶级厨师学校学习,学费几十万美元。李耀扬邀请他来店里工作,但那位精明的美国人一直自持着身价,不肯痛快答应。他最终在店里留了一个多月,因为极度傲慢,把整个厨房里的人都得罪了。但那一个多月,李耀扬从他身上学习到了很多烹饪的细节。
美国厨师做得不多,也不讲解,李耀扬紧紧盯着他,观察他。他发现对方会把洋葱一切两半烤得很焦加在汤里,汤的味道一下浓郁很多,后来他才知道那是利用了美拉德反应,焦糊状的东西能产生诱人的气味分子;他还看到煮鱼肉的时候,美国人不停往锅里加冰块,煮出来的肉居然更嫩,原来煮东西也有控制温度这回事;最厉害的是那位厨师煮牛肉清汤,往冷水里放入蛋清和肉馅,慢慢加热并搅拌,最后所有杂质都被吸附到汤的表面,汤能够近乎透明。那个时候,李耀扬形容自己是“就像画画,线条使用熟练了,开始明白一点作品的好坏”,他的学习方法也进阶了一步。
他搜集周边环境里能吸取的一切信息。他向其他餐厅老板和厨师学艺;旅行的途中去厨师学校培训;在卤煮老店里吃饭时,看着剁卤煮的师傅,最后一刀如何飞起来落在案板上;住到新疆回族朋友的家里跟人家学习做拉条子和大盘鸡;在海鲜市场上,直接问老板那些不熟悉的贝类怎么煮才好吃;他甚至在微博上向网友请教溏心蛋、桂花藕的做法。
他对各种烹饪器械充满好奇,不像传统大厨那样,只在锅、刀、案板等几件重点工具上表达自己矜贵的坚持。他厨房里堆着许多小机器,有几百元钱的烘干机、绞肉机,也有1万多元的控温机器,他最大的一笔投入是一个4万元的冰沙机,在研究尽兴了之后,又转手卖掉了。
他甚至会去测试微波炉的光波脆烤和变频烧烤功能,用鸭胸肉、猪五花肉和鱼肉。结果当然不理想。他对烧味一直很感兴趣,但不得其法,于是去年11月,他专程去广州学习了烧腊课程。
“我一直想知道烤鸭怎么往肚子里打气,原来它们里面是注了水的,然后再用麦秸秆堵住气口。广东的烧味是往里面填料再把开口缝上。他们的炉子很大,能形成热风对流,就比家里的烤箱上色好得多,太好玩了!”当他眉飞色舞地说起这一切时,你确实能相信他终日在微博上写下的“我爱厨房!我爱厨房!”的感叹。
“我大概给不下100个人推荐过藏红花吧。”杨葵说。他曾经是一个出版人,交游范围从文化、影视覆盖到投资、房地产等各种圈子。他一直在向朋友们形容这家餐厅有多出色。
李耀扬虽然热衷烹饪,但性格偏向于腼腆、封闭,在做生意方面不占优势。经营藏红花,一些背后因素给了他很大帮助。它们可能是普通人不易获得的。
首先是经济能力。李耀扬出身在辽宁省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当别人按部就班考大学、找工作的时候,他却在天南海北地寻找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能得到家人的支持。第一家藏红花被房东收回后,第二次开店,他干脆买下了现在五道营里的院子。虽然为此他抵押了和李羊结婚的婚房,也背上了几百万元的贷款,但如今朋友们却笑称,这是他投身餐饮界以来最成功的一笔买卖。从2007年到现在,北京四合院的平均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
其次是人脉。他和李羊在剧组工作的时候结交了很多影视、文化圈的好友。在北京,影视界人士和艺术家们开餐厅是个传统,他们有良好的媒体资源,而且餐厅也往往很有个性。第一家藏红花刚开业的时候,尽管李耀扬自己也说“不好吃”,还是有很多朋友来捧场,媒体们主动找上门来帮他做宣传,把他誉为西班牙菜的料理达人。
不过在北京做餐厅,有人脉、有个性的很多,媒体今天聚到这家门前,过几天出现另一家新的,大家也就散了。它们中间,有的能慢慢地把知名度扩大到普通顾客群体中,有的只成为一小撮人的据点,有的干脆很快无人问津。至于到底能不能活下来,得看地段、租金、定位、菜色、价格,再加运气等一大堆复杂因素。很多环境讲究菜品也不错的餐厅,过不久就莫名其妙地倒了。
藏红花属于第一类。它能积攒口碑,打开局面,有它的道理。
最初打动杨葵的,是藏红花在方家胡同的那个院子,他觉得李耀扬夫妇俩人做的装修和设计,表现出的并不是有钱,而是做事肯花时间。
杨葵、杨葵的妻子,还有周围的一圈朋友,都在藏红花里组织过生日聚会。李耀扬为他们每人特制了一款生日面。
杨葵的生日面,李耀扬是用生牛肉片、梨和蛋黄果冻酱汁做的冷面;杨葵妻子的生日面,是用吞拿鱼、酱油、炸蒜碎等做的意大利面;朋友老潘的生日面,是有各式海鲜、竹荪和辣椒的日本拉面。都不是传统搭配,听起来甚至有些大胆到离奇。李耀扬随时都在畅想着创新菜式,可他又说:“做菜要像音乐的和弦一样,和谐搭配,可我这方面还不是太好,还在学习。”
他还在微博上反思,自己做西餐的问题是没有根,做的很多食物都是没有根的烹饪,他最熟悉的味道应该是东北菜,一道东北猪肉炖粉条,米其林餐厅的厨师也做不过东北大婶。
所以,像故事里达·芬奇每天画鸡蛋一样,他重复地烤面包和蒸馒头,总结心得。朋友看在眼里,自然愿意帮忙。
除了经济能力、人脉,如果说藏红花餐厅还有什么特殊的制胜条件,那就是李耀扬的妻子李羊。李羊其实叫李杨,可她喜欢给自己的名字换一个字,她性格热情洋溢,在店里的时候,总是奔来跑去,忙个不停。
不是所有人都像朋友们一样对藏红花餐厅百般欣赏,在大众点评网上,拥有4.5颗星和300多封点评帖的藏红花,和多数热门餐厅一样,评价也是两极分化。批评的声音,首先因为贵,人均近200元的消费,如果不符合顾客的口味,本身就很容易引起愤怒;其次就是服务态度,总有顾客投诉餐厅的服务员冷淡。
李耀扬身上有东北人的火爆脾气,自己用心做的事,顾客不领情,他就忍不住生闷气,有时还会在微博上抱怨,朋友们拿他开玩笑,说他的风格是“不吃—滚”。李羊从不这样,她特别关注网上的点评,尽量把意见都传达给厨房,她还终日反复地对服务员们强调:“要笑,要热情,要笑。”她说自己就是天生喜欢服务别人,让所有人都高兴。
李羊说店里的一位经理,人很不错,工作用心,就是没表情。她总给经理示范怎么对客人笑,居然因此有人来挖她,说,“老板给这姑娘多少钱啊,笑得这么卖力气。”
之前李羊每天基本上都泡在店里,恨不得每件事都亲自动手做才放心。现在她生了小孩,待在店里的时间少了,有时候在家给女儿喂完奶、换完尿布,还会忍不住想一想,经理今天的表情不会又特别丧吧?
餐厅繁杂的外围事物,都是李羊负责。尤其是跟工商、卫生检疫、消防等部门打交道,每件事都被她处理得很妥帖。
但她最大的优点还是心宽,是李耀扬的最佳支持者。经营餐厅一共4年多,如今小有成果,但她和李耀扬的户头上,到现在还最多只有2万元钱的存款。
李耀扬在微博上发了个文艺青年胡同开餐馆技术帖,首先劝大家把沙发、音乐、懒散、自由这些让人陶醉的词收起来,去想怎么和房东、卫生防疫、环保、工商、消防、税务、街道、劳动部门的各路神仙打交道。然后他把关键问题进行了一番总结,比如:
房东,是个战斗力极强的家伙,你要熟知房子产权的情况;
厨房和营业面积的比例基本上是1:1,凉菜要有冷菜间,如果一时冲动申报了你还会做面点,那就再来一个面点间;
某某乱七八糟、没服务、没装修但是人潮如织的神话餐厅里都会有一两种神物镇店,比如最帅的老板或最好吃的菜;
不要轻易把网上学来的意面、南瓜汤、卤肉饭往菜单上写。
最后他说,“我认识的能在这个行业里如鱼得水、赚钱乐逍遥的人,至今还没出现呢。”
藏红花餐厅每天下午5点先给工作人员们开饭,6点开始接待客人。4点多,在餐厅里喝下午茶的人们就能闻到厨房里飘出饭菜香,有时候还有炒辣子的油烟味。
这让李耀扬非常抓狂,“我也不能阻止他们吃点符合自己口味的东西,本来是不赞成他们炒辣椒的,但是至少打开烟道换气的阀门啊,说了多少次,他们总舍不得。”
李耀扬曾经在厨房里大发雷霆摔过东西,不过他现在的管理措施已经调整成抓重点,比如卫生必须有保证、食物材料要好。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他不满意的事情太多了,服务、食物摆盘、厨师们对味道的判断力,这些细节他觉得要求起来太难,“只能靠不停折磨他们”。
他真正纠结的是,他不想仅仅守在餐厅的厨房里,他还想研究自己的烹饪,读书,享受生活。为餐厅鞠躬尽瘁还是保持一些个人自由,这两个念头让他矛盾不已。
在很多方面,藏红花依然算不上是一个足够专业的餐厅。比如周一休息,其实是2006年圣诞节那天,餐厅集体放假去郊区泡温泉,之后延续下来的偷懒传统。李羊想了很多次,周一营业吧,还能多赚一些钱。可算来算去,店员和厨师不够用,于是作罢。
最近李耀扬在计划开一家新的中餐馆,他希望能找到一位值得信任的好厨师和一个好经理,把厨房和店面的主要工作交给他们负责。虽然烹饪是他的理想和爱好,但既然开了店,就是生意,赚钱一定是最终目的。
他承认藏红花不是物美价廉的餐厅,他觉得他和员工们为之付出的心思和实现的创造,不能用简单的物质成本来计算。
在附近的胡同店铺里,李耀扬有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家居店“失物招领”的老板小猫、百米粒餐厅的老板蛋蛋,还有能够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商店”的老板小聊。他说,这些年轻的经营者们都有非常厉害的设计思路,他们正在改变着人们对餐厅、杂货店、家具店的看法。他自己也是其中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