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原有的经济增长支柱——地产和出口或主动或被动地步入了放缓阶段,而消费以及新兴产业将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此背景下,A股也将呈现出一些转型期的新特征。
首先,沪综指不再是唯一的趋势参考指标,看指数做个股的时代或已结束;其次,业绩对于A股的影响愈加明显,脱离基本面的黑马股越来越少;再次,股市快速造富的时代结束,依靠长期复利给投资者带来收益的品种越来越多;第四,“去散户化”将成为趋势,更多的投资者通过专业理财的方式曲线投资A股;第五,行业板块运行或长期分化,受未来经济结构转型影响,中长期来看,周期股或有反弹难见反转,其股价更多呈现震荡局面,而消费股震荡上行的格局基本奠定。
从最近一年来的行情表现来看,个股表现与沪综指的趋同性逐步减弱。由于银行股与石化双雄在沪综指中权重占比过大,因此沪综指的波动往往不能够完全反映整体A股的表现,在沪综指迭创新低的情况下,仍不乏个股逆势上涨。
此外,机构资金对于指数的重视度也在下降。基金仓位的波动幅度在下降,沪综指从3000点到2100点,大部分基金的仓位波动并没有显著增大,始终维持在相对较高水平。显然,“自下而上”择股正在成为A股中机构投资者的主流思路,可以抵御经济周期波动、业绩能够实现稳定增长的价值股值得长期持有。
但对一般投资者而言,A股的赚钱效应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这主要表现在过去庄股时代中“牛股”大幅减少。一方面,由于A股扩容后可选品种大幅增加,资金在选股上很难脱离基本面,而在经济下行背景下,业绩长期稳定增长的品种凤毛麟角;另一方面,随着股指期货等对冲方式的发展,资金不再需要仅通过炒作个股的方式取得超额收益,而随着未来融券品种的扩容,庄股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大。日前上交所公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风险警示股票交易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拟将风险警示股票(即ST和*ST股)上涨限制由5%调为1%,但维持5%下跌限制不变,意在将A股“去垃圾化”,鼓励价值投资。在此背景下,未来价值股将持续受到资金的关注,其股价将伴随业绩的增长而长期上涨,但“题材股”炒作的风险将远大于收益,A股必然将告别“炒新、炒小、炒差”之风,进入追求长期复利收益的价值投资时代。
正是基于上述分析,告别“浮华”后的A股必将经历“去散户化”。机构资金由于体量较大,必须要在相对低位分批建仓,追求长期收益,因此更具一些“逆周期”特征,在市场缺乏趋势的情况下,更易获得超额收益。散户情绪易受个股短线涨跌影响,在频繁操作下难以长期持股,投资收益容易出现“钝化”。因此,随着短期收益的大幅下行,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将告别A股,而追求长期稳定收益的投资者将通过专业理财的方式曲线投资A股,以规避市场短期的波动风险。
今年以来,周期板块与消费板块之间呈现显著的分化格局。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以钢铁、煤炭为代表的强周期行业上市公司业绩下滑严重,这直接反映在该行业板块羸弱的股价走势上。相较之下,以食品饮料、医药生物、餐饮旅游为代表的消费板块股价始终维持在相对高位。消费股“抗跌”的源动力仍然是业绩,因为在欧美经济阴霾密布、我国经济面临转型的大背景下,消费几乎成为了唯一稳定的经济引擎。
短期来看,未来随着财政投资力度的加大,股价持续超跌的周期板块或迎来阶段性的反弹,但料其业绩难以恢复至前期高点。在现有经济制约不变的情况下,强周期行业在中长期内并不存在系统性机会。相较之下,代表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向的消费行业将依托十四亿人口的巨大优势,在未来持续兑现当前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