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绵润酸梅汤

第一财经日报2012-08-24 01:12:00

责编:群硕系统

酸梅汤是中国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夏日饮料。酸梅汤历史悠久,古书中“土贡梅煎”是酸梅汤的雏形。而南宋《武林旧事》中的“卤梅水”类似酸梅汤。在各地的酸梅汤中,尤以老北京的酸梅汤最为有名,起初只是清代御膳房为皇帝制作的一种消暑解渴饮料,后来传入民间并流行开来。

《清稗类钞》“饮食类·酸梅汤”云:“酸梅汤,夏日所饮,京津有之。”在徐凌霄《旧都百话》中对老北京酸梅汤做了如下描写:“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大街小巷,干鲜果脯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冰镇梅汤’四字的木檐横额。有的黄底黑字,甚为工效,迎风招展,好似酒家的帘子一样,使过往的人望梅止渴,富于吸引力。”这说明当时的冰镇酸梅汤极受欢迎。当时的“冰镇”不直接在酸梅汤中加冰块,而是在盛放酸梅汤的大罐四周围以大量碎冰块,以保持酸梅汤的清凉。

曾有人写《燕京竹枝词》歌颂老北京酸梅汤:“鹂鸣原是近端阳,又见梅汤处处忙。冰糖煮沸调木樨,炎伏解渴亦清凉。”从诗中不难看出,在老北平时期,在阳历5月底6月初开始售卖酸梅汤,在盛夏时节起到生津止渴的效用。

酸梅汤中的“梅”选用的是乌梅。《本草纲目》载:“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梅果在没有成熟时摘下,经加工熏制,便成了乌梅。乌梅可入药,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著的《金匮玉函经》。中医认为,乌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有祛暑安心、收敛生津、止痛等功效,《本草纲目》中说乌梅还有“敛肺涩肠、治久咳泻痢……蛔厥吐利”之功。经现代药理研究,乌梅能收缩胆囊,促进胆汁排泄等作用。

乌梅味酸,北京人称其为酸梅。因北京酸梅汤流传甚广,其他各地的梅汤也都称为“酸梅汤”。酸梅汤选用乌梅、桂花、冰糖和蜜加工而成,酸梅汤的原料是有讲究的,这从当年卖酸梅汤的流动小贩的吆喝声中可窥一二:“哎——酸梅汤啊真甜呐,哎——这玉泉山的水,骆驼给我驮,南来的蜜蜂来打窝,哎——买一碗来尝一尝,不凉不甜不要钱。”而据《大吃一经 食的文化与文化地吃》一书介绍,“酸梅汤的原料……乌梅只要广东东莞的,桂花只要杭州张长丰、张长裕(这两家种植的)”。由此可见,这一大众饮品在制作上的精益求精。

早些年间,在老北京酸梅汤中,以琉璃厂的信远斋出品最为有名。据说京剧大师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都爱喝他们家的酸梅汤。信远斋的酸梅汤曾是琉璃厂的四大怪之一。梁实秋《酸梅汤和糖葫芦》一文详尽描述了信远斋酸梅汤的风采,赞其“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配。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加品纯醪,舍不得下咽。很少有人能站在那里喝那一小碗而不再喝一碗的” 。

在西城地界,制售酸梅汤名气较大的店铺有西四南大街的隆景和、九龙斋、护国寺街的永和斋、鼓楼前路西的聚盛长等。隆景和制出的梅汤,汁浓挂碗,色清味醇;九龙斋的酸梅汤则突出一个“淡”字,酸味绵润,甜香悠长;聚盛长煮制的冰镇桂花梅汤,可与信远斋相媲美,在北城有“冷饮大王”之誉。这不但说明老北京的酸梅汤风味独特,也说明酸梅汤在老北京人的生活中极为普通,也极易获得。

其实,在中国各地,都有酸梅汤的身影,只是在北方地区更为流行一些。除了最常见的桂花酸梅汤,还有山楂酸梅汤、玫瑰酸梅汤、果味酸梅汤、丁香酸梅汤等多种口味。在北方,陕西、河南、山西、甘肃等地均有酸梅汤;在南方,上海、杭州等地也有酸梅汤。以上海为例,酸梅汤于20世纪30年代时传入上海,首先在沪经营的是上海郑福斋食品店。该店以销售京式糕点和老北京酸梅汤为主,他们根据上海人的口味特点,调配滋味,同样选用乌梅、桂花、白糖等,先熬制酸梅汤浓汁,然后再加冰水冲调,其清香爽口、卤汁稠浓、风味独特,深受上海人的喜爱。当时,在郑福斋,人们流行用一块北京风味绿豆糕搭配一杯酸梅汤,从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每到夏天,在郑福斋,无论堂吃还是外卖,都销售火爆。

伴随着酸梅汤饮料的普及,现今在大江南北都流行了起来,不仅是祛暑的绝佳饮品,而且,在吃火锅、涮羊肉或者吃油腻食物时,人们也会搭配酸梅汤,取其下火解腻之功用。又解渴,又冰凉,又是酸甜,又是香,传统的酸梅汤依然在流行之列,历久弥坚。

(内容由康师傅中华饮食文化学院提供)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