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讨厌普契尼,这我知道”

第一财经日报2012-10-18 00:54:00

责编:群硕系统

谁也无法统计,自1896年托斯卡尼尼将普契尼的《波西米亚人》第一次搬上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的舞台后,这部经典之作究竟上演了多少次。

“哪怕这部歌剧已经排演了上百遍,但每个导演都是独立的个体,做歌剧的角度都不同,拥有自己的诠释方式。”说到10月18日至20日将在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新版《波西米亚人》,导演安德烈亚斯·齐默尔曼颇为自信。今年8月,这部抽象而现代的新版《波西米亚人》为萨尔茨堡音乐节拉开序幕,媒体甚至以“打破普契尼魔咒”来形容这部新制作上演的意义——自1920年创立以来,萨尔茨堡音乐节从未上演过普契尼的作品。

“有些人很讨厌普契尼,这我知道。我觉得现在讨厌普契尼甚至成为了一种风潮,有些导演、剧团和剧院非常高高在上,甚至斜眼看人,他们讨厌普契尼,一听到要上演普契尼的歌剧就把它取消,我觉得这很可悲。”此次担任《波西米亚人》的乐队指挥丹尼尔·奥伦认为,只有用心看过、研究过这部歌剧,才能真正了解普契尼,“这是他的代表作,有大手笔的情感渲染,有最动听的旋律。我会将这些情感传递给观众,你在看到《波西米亚人》结尾时会泪流满面,这种情感才是最重要的。”

破除普契尼魔咒

普通大众熟知普契尼,甚至能哼唱《冰凉的小手》咏叹调,但在专业音乐圈,这位擅长谱写抒情旋律、能把握世俗情调的作曲家似乎并不受推崇。普契尼的创作题材通常围绕于日常生活,从平凡琐碎的写实故事中呈现普通人的悲喜剧,大部分旋律都通俗动听,但也因此,作品的寓意与象征性就很难深入剖析。

自认眼光超凡的乐迷或是音乐家们,常常避讳谈及普契尼,相比瓦格纳等深刻而复杂的作曲家,普契尼作品的好听、生动与趣味似乎代表着浅显乏味。

丹尼尔·奥伦显然排斥这种精英式的认知方式,他不讳言自己对普契尼的热爱,且推崇普契尼的前辈威尔第,“普契尼和威尔第是我最爱的作曲家。我指挥的第一部歌剧就是普契尼的作品,他的乐谱写得非常详细,选择的乐器音色非常丰富。作为指挥,我很乐于去实践和表现各种丰富的音色,我觉得我们可以实现的色彩甚至要比画家更丰富。”

“就《波西米亚人》而言,普契尼创造了一种让你陶醉的世俗魅力。要喜欢普契尼,首先要学会对情感的感知,要用一颗爱心去感知他的作品。有人不喜欢普契尼,也许就是因为他的心不够大,缺乏敏锐感。无论人们怎么评价普契尼,百年来他的作品常演不衰,证明他的作品是足够生动精致的。”丹尼尔·奥伦不明白萨尔茨堡音乐节为何从未上演普契尼作品,但从音乐节开幕式上观众的热烈情绪来看,他更加坚信普契尼歌剧的经典性,“美国、意大利、维也纳、西班牙、德国都在上演普契尼的作品,他们喜欢看《波西米亚人》和《图兰朵》。作为音乐家,应该关心观众的需要,观众才是最好的评判者,无需去听某个剧评或剧院导演的声音。”

时空交错

跟其他舞台演出相比,歌剧可谓古典艺术领域耗资最大的戏剧形式。一部大制作的歌剧,涉及到演员、乐队、合唱、服装、舞美灯光等庞大团队,投资动辄以千万计。即便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若要展开巡演,高昂的运输成本又是一大限制。新版《波西米亚人》采取上海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与萨尔茨堡音乐节中外联合制作的模式,无疑让中外双方都降低了投资风险。

在上海,《波西米亚人》曾两度上演,一次是2010年意大利都灵皇家歌剧院版,一次则是2011年底纽约大都会高清歌剧中播出的大都会版《波西米亚人》。2010年的舞台上,都灵皇家歌剧院的舞美设计显得写实而保守,普契尼的诗意略有欠缺。此次新版完全以年轻观众为目标受众,用前卫舞台设计诠释19世纪的爱情故事。

导演安德烈亚斯·齐默尔曼希望把歌剧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探索一种全新的表现形式,“我从不认为一定要将原版的歌剧呈现在观众面前,发生在19世纪前叶的生活状态,在今天依然存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心怀理想,但理想与生活充满矛盾的人。另外,我们探讨的主题是永恒的,如爱、愉悦、悲伤,这在今天同样存在。”

18个集装箱、50吨重的舞美道具从萨尔茨堡空运至上海,其规模与2010年到访上海大剧院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等量齐观,其中道具楼房的主框架结构高度超过13米。为贴近时代,导演将故事背景搬到了当代巴黎。高耸的现代公寓、线条清晰的窗框、雪地中的高速公路、五彩斑斓的拉丁社区,让观众仿佛置身巴黎街头。剧中人物更是以牛仔裤、T恤和毛衣登场,给人时空交错感。

“这次舞台布置富有象征意义,如第一幕中出现的巨大窗户,这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表现出人的微不足道,以及世界驾驭人类的内涵。”在安德烈亚斯·齐默尔曼的描述中,当大幕拉开,观众看到巨大窗户上雾气朦胧,雨点沿着玻璃滑落,透出潮湿阴冷感。第一幕中,窗玻璃上拂过双手,写下“Mi Mi”,预示女主角咪咪登台;咪咪病重去世时,伴随凝重伤感的音乐,大手再次拂过玻璃,将“Mi Mi”拭去,让现场的悲伤氛围达到顶点。“我们希望能让现代观众对19世纪的故事感同身受。”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