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那是2002年,对我个人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份。” 在浦江之畔,陆家嘴金融城的一家咖啡馆里,余焕将目光望向远处,沉吟片刻后缓缓道出,语气里透露着几许兴奋。
余焕有一个令人艳羡的光环——保荐代表人,这是一个具有百万年薪,素有投资银行“金字塔尖”之称的显赫身份。曾经做过大学老师的他笑言自己当初是“为了银子”转行,而自打干了投行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转眼已从业十余载。
十年来,余焕经历了证券业的无数大事件,但在他的叙述中,对其个人和所在的投资银行业来说,有三件事尤其刻骨铭心:2004年保荐制的实施、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和2009年创业板推出。事件彼此之间的承前启后也将一个保荐代表人经历的证券业十年起伏慢慢展开。
大事件一:2004保荐制实施
将时间拉回至“非常重要”的2002年。
那一年,余焕跳槽了。从“机制老旧”但声名显赫的大佬级券商申银万国,转投至“可能更有机会”但当时却连主承销资格都尚未拿到的小券商东吴证券,当年的东吴证券刚由苏州证券增资扩股更名而来,除经纪和自营业务外,其他业务都还处于非常初创期。由于看重中小券商的机制灵活和苏州地区的经济情况,余焕对自己的人生下了一个赌注。
站在十年后回望, 申银万国自保荐“东方锅炉”事件遭暂停股票承销业务一年重罚后,投行业务从此一蹶不振。而东吴证券则贯彻“根据地战略”,紧紧抓住苏州这个地方经济体,投行业务倒开展得有声有色,当时的冒险不失为一着活棋,而这仅仅是一趟跨越十年的华丽冒险旅程的开端。
2004年2月,《证券发行上市保荐制度暂行办法》开始实施,预示着新股发行开始从通道制转向保荐制,投行自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通道制时代,做IPO最大的难度不在技术,而在额度。证券公司根据体量大小,获得2至8条不等的新股发行通道,以此营生,投行毫无竞争压力可言。
保荐制推出后,一方面明确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责任,建立市场力量对证券发行上市进行约束的机制。另一方面也为投行人士进行了市场化定价,以余焕为代表的首批609位保荐代表人,在承担签字责任的同时,也是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
回忆起参加当年3月首次保荐代表人胜任能力考试的情形,往事仿佛犹在眼前。
“鸽子笼一样紧凑的单人间,一张床、一张小桌子,一个小凳子,两个人面对面坐着就膝盖顶膝盖。每天凌晨两三点,推开窗户,是一片灯火通明,大家都是拼了命地在看书。”余焕动情地描述着备考前各家券商参考人员在国家会计学院集中复习的那段时光。
余焕介绍说,当时对于考试的报名者要求非常严格,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在整个行业大概就三四千人,于是各家公司就四处去挖人。因为双人保荐制意味着,多两个人考过,就多一根通道,公司的业务量就会扩大一些,根本没有考虑到保代之后有如此大的价值。
而考完之后的几个月,包括余焕在内,行业内的首批保代大概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打听各家投行的薪酬变化。由于具有通道价值和稀缺性,保荐代表人的薪酬一路“冲上云霄”。
据余焕介绍,即使是在2004、2005年证券业普遍亏损,新股停发的“过冬”期,券商都不得不给保代发放高额薪酬,因为一旦疏忽,立即会有同业对手前来“挖角”。当时的行情约为2-3万每月的补贴, 2006年年中IPO重启,保代更加紧俏起来,薪酬又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提了两次,至此保代薪酬已过百万,转会费也从50万元涨至100多万元。
而如今,随着保代队伍持续扩容、签字权放开等改革驱动,供不应求局面改善,降薪成为趋势,那疯狂亢奋的市场行情已然不复返。
大事件二:2005股权分置改革
在余焕看来,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激活了当时如同一潭死水的券商,拯救了奄奄一息的A股市场。
针对A股股市股权分置的先天性制度缺陷,证监会于2005年4月29日发布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启动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
在股权分置改革前夕,A股已经走“熊”近四年,整个市场一片麻木。而由于挪用客户资产、坐庄等违规风险的集中爆发,2005年也进入了券商综合治理阶段,汉唐证券、南方证券、华夏证券等多家券商倒闭重组。
“2005年6月6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启动不久,A股跌破1000点,表明了大家对未来是很茫然、不确定、惶惶然的。”提及这段中国资本市场最黑暗的时刻,余焕感慨,当时很多人都已失去信心,纷纷离开证券公司,自己却从未想过放弃。
“我更愿意相信那是‘黎明前的黑暗’。”余焕判断,市场涨跌本就正常,当时的实体经济并不差,只是内部机制没有获得解决,如果实现全流通,市场就会往上走。
果不其然, 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陆续推出后,2005年9月,A股开始一路高歌,引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新股随即重启,投行开始过上了一段好日子。
大事件三:2009创业板开闸
2009年的创业板开闸,又是一件提振投行业务,改变投行竞争格局的重要事件, 对于这个“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产物,余焕也深有感触,很多投行人士都如他一样为此费尽心思,倾尽全力。
余焕介绍说,从1999年起,证监会就开始探讨有关创业板的问题。当时还在申银万国的他,为此做了大量的推介和准备工作,拿了大量的项目,随后却遭搁置。2008年3月,创业板制度的征求意见稿终于发布,他还参加过监管层召集的几次研讨会,参与了政策制定的过程,但仍是未有进展,直到2009年10月底才正式推出,可谓是“十年磨一剑”。
创业板的推出,让国信、平安等运作机制灵活、擅长中小项目的券商顿时风生水起,成为创业板市场的中流砥柱,包括余焕所在的东吴证券也得到惠及。以往,这些券商较难在大型企业承销项目中分得一杯羹,创业板的到来,带给了它们更多的机遇。
余焕坦言,创业板的开闸,确实存在企业超募价高,套牢投资者,企业经营不如预期等问题,但总体来看创业板市场对PE行业发展的促进,对中小企业的帮助,对券商业务发展,还是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
憧憬下一个华丽冒险
“未来,投行的玩法变了。”余焕感叹道。
在今年5月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研讨会上,《关于推进证券公司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思路与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了推进证券行业改革创新的11条举措,涉及到券商业务的多个方面。
传统的通道业务以前是券商的立身之本,随着目前投行承销比重的下降,投行也面临着转型,将进入衍生性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包括私募融资、债券发行、场外交易、市值管理、大宗交易、过桥贷款、收购兼并、股权激励等等,将会是综合金融服务的“大投行”概念。
“我自己也面临着角色转型。市场往哪个方向走,我就往哪个方向走。”余焕最近升任东吴证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面对新的挑战,他不断思索的是,个人将如何用传统投行的优势来推动公司的综合金融转型。
“可以肯定的是,做保荐代表人在我未来的工作内容中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少。 运用综合金融的优势,我可以带着我的IPO客户去做资产管理、去做股权式质押回购,去做各种可以满足其需求的金融服务。”这位金牌保代憧憬起新一轮华丽的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