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几年在纽约曼哈顿发生了什么事情?——那简直太伟大了。”张永和,中国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同济大学教授,提到城市的话题毫不吝惜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刚开始就提到了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区近几年间持续的市政街道维修工程。在纽约市交通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简称DOT)官方网站上列出了所有已完工、正在施工,或即将完工的市政交通改造项目。其中有几项关于市中心重要街道和区域,比如第九大道、百老汇路、麦迪逊大道,基本都是为了更加方便行人与自行车而降低汽车的便利程度。
最具代表性的是环中央公园的林荫道。这里是纽约市最具代表性的锻炼、游玩胜地之一,几年来游客增多,于是政府决定把原有的两车道缩减为单车道,原先供人跑步、散步的路面区域被拓宽了整整一倍。“本来曼哈顿就已经是步行的天堂了,现在更是特别容易走路、舒服。所以大家都走。”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待在美国教书、生活的张永和如是说,“这就是现实,这差距啊!”
第一财经日报:曼哈顿的车道都被缩减了,那人们怎么出行呢?
张永和:自行车和地铁。曼哈顿的地铁特别发达。我一个朋友是哈佛的教授,有一次闲谈中说到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他说:“什么是民主?地铁就是民主。”管你有钱没钱,什么身份,都没关系。坐地铁太方便了,每一个人都坐。在车上也可能有无家可归的人,也可能有那种一看就知道住在上东区的阔佬——他们都在一个车里。就是因为方便嘛。
日报:是不是也因为公共交通更加绿色环保?
张永和:不不,出行工具不是因为道德地位高才被人使用,而就是因为方便。
日报:可这在北京或者上海现实吗?
张永和:为什么在以前现实、在别的国家现实,在北京或上海就不现实?因为大家疯狂地、不合逻辑地想拥有一辆汽车,然后市场经济去迎合这个——就变成了很糟糕的事儿。你想象的是拥有一辆车,在马路上痛快地开,到一地儿停下来买东西,这个现在反而是不实际的。
日报:你认为真正的城市生活是什么样的?
张永和:南方人更喜欢城市,这是所谓“城市的愉悦”——就是在城里怎么得劲儿,怎么觉得好受。比如走路,一样走两公里,如果只是在有点绿化的街道里走两公里会觉得很无聊,因为那完全代替不了大自然,几棵树再好看那不是真的自然。可如果两公里都是店,那就完全不一样,你不用买东西,可能也不想进去,但也许就会有各种各样新奇的小看点在那儿——所以大家在城里就爱走路。好多旅游回来的人有个体会,说我在巴黎一天走了八小时我也不觉得累,在北京走了十五分钟,不光是累,还紧张,车跟你抢,还有污染什么的。
日报:你喜欢的城市生活在哪里?
张永和:上海浦西、香港、台北、东京、纽约——这些是真的城市,不因为它大,是因为这城市又大又可以提供各种可能性。如果在北京想看绘本不知道有没有地方,东京我也不知道,可我保证肯定有——你知道这个差别。在纽约我知道有一家书店它有一层楼都是卖绘本的,那对我来说是天堂,一进去就不想出来了。
日报:你是怎么知道这家书店的?
张永和:就完全是我刚才跟你讲的那十分钟或半小时。我到一个地方去,一看还有时间,那我走走,我经过一家书店,我一问你这有绘本么,他说你上四楼,一看有那么多。你可以不偶然发现,上网查查,但一个真正城市化的城市就可以偶然,它的偶然也是一个必然,它太舒服了你就走,你一走,这个店里伸个头,那个店里伸个头。有时候看个展览也是,你也不知道那个艺术家,查了也不一定感兴趣,但你走过,隔着玻璃就看得见画廊里面,要是有点好看就进去了。我知道一个特别奇怪的中国艺术家谷文达,就这么看的,(当时)我一看心想:什么怪东西在里面?就进去看看。
日报:中国大城市的发展是不是有点在学美国的意思?
张永和:美国和中国在价值观上真的有些相似的地方,这是个特别奇怪的事情。美国是个单一的国家,你到美国几乎是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努力工作、改善境遇。去了美国的留学生回来就特别“美国”,人生就那几件事:郊区买个房子,两口子再生俩孩子,努力融入美国生活而不是保存自己文化上的不同。中国不也这样,大家都认同一样东西:成功;成功的标准都是一个:发财。反正就这么点事儿,钱、权,就完了。咱们现在变成了一个特别不多元的文化,特别无趣,大家说的都是一样的话,做的都是一样的事儿。
日报:怎样才能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觉得有意思?
张永和:有没有可能建立起个人的独立精神。那些日本、欧洲咖啡馆的侍者,你看他的样子、他的眼神就知道,他们不觉得自己在做一个卑贱的工作,而这就是他的生活——这种情况在中国是没有的。侍者一定恨他的工作,想当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应试教育在改造这些人,单一标准、有上进心、准备挣钱结婚生孩子,这个一定要改变。摄影记者/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