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的六个步骤”,这并非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的教导,而是贴在雨润每个工厂洗手间的标牌。事实上,在雨润,每个新入职的员工会接受各种培训,其中就包括如何洗手,在员工进车间前,也都有图文并茂的标牌提醒每个员工应该怎么洗手。
“我们会教员工怎样正确地洗手,因为员工可能不懂洗手的重要性,平时就不会注意那么多,我们就把洗手前和洗手后的微生物图片给他们看,他们就知道,哦,原来洗不洗手是差这么多的。”雨润集团副总裁李爱彬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洗手,为的是保证员工在生产加工食品过程中的卫生,最大程度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于一家食品企业,最大的责任莫过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与美味的食品。雨润正是在每一道细节上践行着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在雨润创立之初就提出的口号: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这句话不仅出现在雨润生产车间、办公室的墙壁上,更从员工培训到日常规范守则,内化到雨润的企业文化中。
16万字的“食品法典”
雨润食品成立之初,制度规范只有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十几年过去了,如今,雨润有了一本16万字的制度手册,这本册子被称为雨润的“食品法典”。
翻开手册,从员工管理到生产销售,从基层到高层,围绕食品安全与质量这一主题,雨润做出了极尽详细的规定。“制度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形成制度,形成制度后对新来的人又有指导作用。”
在雨润,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数字。这些写在手册里\记在员工心里的数字背后,是雨润对食品安全近乎苛刻的要求。
21,代表的是雨润每批产品坚持21道检验检疫,仅瘦肉精检测就设有生猪进厂、屠宰、出厂三道关卡。国家标准是抽检5%,而雨润则是100%全检,从生猪进厂到消费终端,对于雨润来说就是严防死守的战役。
15,是指从击晕生猪到放血的时间是15秒。据了解,生猪刚屠宰时体温在42度左右,为了迅速进入冷却环节,雨润法典要求屠宰环节必须控制在33分钟内完成,而国家标准是45分钟,比国家标准减少的这12分钟,既是雨润对效率的追求,也是对食品质量的要求。
3、4、5,即“质量管理三不”、“四不放过”、“五不让步”,对违反了一些原则性问题,例如在生产车间违规操作的员工,雨润甚至会做出开除的处理。
“品质代表素质,产品质量代表了员工的个人素质。我们也会从这点来引导员工达到我们的要求。”例如掉在地上的肉,雨润会反复告诫员工要对这些肉进行单独标记,清洗、消毒后才能放到产品里。
“很多员工没有这个意识,觉得平时东西掉在地上捡起来吃了也没事。但掉在地上的肉始终是有安全隐患的,对我们食品工业来说,就是要消除安全隐患。”雨润食品集团生鲜品管部总经理闵成军说。
严格把关产业链
在外部,从饲料到生猪养殖,雨润同样对整条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方面,雨润对上游供应商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对收购的原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雨润对上游供应商有三个评审阶段:注册资金、现场评定、产品检测。除了内部的供应商外,今年到目前为止,雨润审核了160多家第三方供应商,都是现场评审,技术部门、评管部门、供应部门、总经理办公室四方会审,达到标准的继续进行合作,没达到标准的马上淘汰。
在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发生后,雨润的深加工系统专门配备了先进仪器,对药残、农残进行检测。“有一次进了第三方的一批原料,原料需要进行磺胺类检测,检测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到货时已经是下午了,车间第二天早上就要用这批原料。化验室的员工自觉地在实验室待了一晚上,将检验结果拿了出来,因为没有这个结果,车间就不能用这个原料。”
另一方面,雨润坚持发展全产业链。从1993年开始做熟食,渐渐向前端延伸:屠宰、养殖、饲料。李爱彬表示,越到产业链前端利润越小,但为了从源头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全产业链模式是必需的举措。
“我们最早派员工去提供原料工厂助检,后来发现还是不能保证质量,所以1996年开始我们自己宰猪。再后来发现收购来的猪还是有安全风险,从2005年我们又开始自己养殖,未来三年关联交易将突破近200亿港元,在完全市场行为下,上市公司(雨润食品)去购买雨润集团的猪。”李爱彬说。
“食品安全”之外的“负责任”
走进雨润南京总部的生产加工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一行大字。对雨润来说,这不仅是墙上的一句标语,更是公司的核心理念;对员工来说,这不只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从进厂培训到之后的工作生活,无时无刻不提醒他们,做食品要对得起良心,负责任的警言。
对于这句话,雨润食品集团生鲜品管部总经理闵成军这样解读:一是对食品企业来说,首先生产上要保证食品是健康的,不能有任何不安全的地方;二是对员工来说,应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三是在安全的基础上保证营养,保证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四是产品的口味,让消费者吃起来特别舒服。
为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产品与更好的服务体验,雨润在网上有产品体验平台,在终端经常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每周开放两天时间让消费者参观工厂。“工薪阶层、白领,工作忙,没时间,我们就针对这块消费群体开发出调理类产品,把不同口味调理好,放微波炉里一热就能吃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农村市场上,我们强大的物流可以将冷鲜肉送到门口。”
对于一家食品企业,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是最大的社会责任。而作为中国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雨润对社会的责任不只有这些。
“我们是肉类行业的排头兵,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很多。”雨润集团副总裁李爱彬说。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产业现代化程度是雨润的重要责任之一。据介绍,雨润一年带动600万农民增收,每年增加2万名员工,为4000~5000名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面对中国生猪行业散乱小、缺乏技术含量的现状,李爱彬表示:“我们国家肉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雨润从国外购进了先进设备,再进行了设备国产化。整个行业的发展,要通过引进先进产能来淘汰落后产能。”
据了解,在雨润的屠宰场,仅一台荷兰进口的机器人劈半设备就要300多万元人民币,雨润的每家屠宰场都配备了这样的设备,有些较大型的屠宰场甚至配备了两至三台机器人。“引进国际上的先进设备改进生产线,使屠宰的时间越短,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猪肉的质量也就越好。”
国家肉类行业标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雨润同样出了一份力。目前,雨润已建立了“一室两站三中心”,包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所大学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肉品工程中心、国家级检测和研发中心。依托这些平台,雨润不仅承担了国家肉类行业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还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
目前,雨润已启动了同心工程等项目,计划4年出资4000万扶危助困。在汶川地震中,雨润就捐资3000万,在四川绵竹建立了紫岩雨润中学。“我们不仅捐资,更重要的是带去产业,例如在绵竹建立现代化的屠宰工厂,使当地农民养殖销售有保障,带动他们增收。”李爱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