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润:舌尖上的“道德工业”

第一财经日报2012-12-20 01:41:00

责编:群硕系统

“洗手的六个步骤”,这是贴在雨润每个工厂洗手间的标牌。在雨润,每个新入职的员工会接受各种培训,其中就包括如何洗手,在员工进车间前,也都有图文并茂的标牌提醒每个员工应该怎么洗手。

“员工可能不懂洗手的重要性,平时就不会注意那么多,我们就把洗手前和洗手后的微生物图片给他们看,他们就知道,哦,原来洗不洗手是差这么多的。”雨润集团副总裁李爱彬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洗手,为的是保证员工在生产加工食品过程中的卫生,最大程度保证食品的安全。对于一家食品企业,最大的责任莫过于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与美味的食品。雨润正是在每一道细节上践行着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在雨润创立之初就提出的口号: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

16万字的“食品法典”

20年前,27岁的祝义材在南京成立了南京雨润肉食品公司,注册资本仅为300万元人民币。凭借对市场的准确把握,祝义材避开了当时肉食品企业在高温肉制品领域的激烈竞争,将主营业务瞄准当时尚属空白但潜力巨大的低温肉制品这一细分行业。

20年过去了,如今的雨润,早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冷鲜肉加工企业,拥有世界第一的生猪屠宰能力。

这20年里,在雨润规模不断壮大,业务趋向多元化,产业链逐渐向上下游延伸的同时,雨润的规则制定也在变厚。

雨润食品成立之初,制度规范只有一两本薄薄的小册子。而现在,薄薄的册子已经发展成一本16万字的制度手册,这本手册被称为雨润的“食品法典”。

翻开手册,从员工管理到生产销售,从基层到高层,围绕食品安全与质量这一主题,雨润做出了极尽详细的规定。“制度也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形成制度,形成制度后对新来的人又有指导作用。”

在雨润,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数字。这些写在手册里、记在员工心里的数字背后,是雨润对食品安全近乎苛刻的要求。

21,代表的是雨润每批产品坚持21道检验检疫,仅瘦肉精检测就设有生猪进厂、屠宰、出厂三道关卡。国家标准是抽检5%,而雨润则是100%全检,从生猪进厂到消费终端,对于雨润来说就是严防死守的战役。

15,是指从击晕生猪到放血的时间是15秒。据了解,生猪刚屠宰时体温在42摄氏度左右,为了迅速进入冷却环节,雨润法典要求屠宰环节必须控制在33分钟内完成,而国家标准是45分钟,比国家标准减少的这12分钟,既是雨润对效率的追求,也是对食品质量的要求。

3、4、5,即“质量管理三不”、“四不放过”、“五不让步”,对违反了一些原则性问题,例如在生产车间违规操作的员工,雨润甚至会做出开除的处理。

“品质代表素质,产品质量代表了员工的个人素质。我们也会从这点来引导员工达到我们的要求。”例如掉在地上的肉,雨润会反复告诫员工要对这些肉进行单独标记,清洗、消毒后才能放到产品里。

严格把关产业链

在外部,从饲料到生猪养殖,雨润同样对整条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把关。

一方面,雨润对上游供应商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对收购的原材料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雨润对上游供应商有三个评审阶段:注册资金、现场评定、产品检测。除了内部的供应商外,今年到目前为止,雨润审核了160多家第三方供应商,都是现场评审,技术部门、品管部门、供应部门、总经理办公室四方会审,达到标准的继续进行合作,没达到标准的马上淘汰。

在三聚氰胺和瘦肉精事件发生后,雨润的深加工系统专门配备了先进仪器,对药残、农残进行检测。“有一次进了第三方的一批原料,原料需要进行磺胺类检测,检测需要5个小时的时间,到货时已经是下午了,车间第二天早上就要用这批原料。化验室的员工自觉地在实验室待了一晚上,将检验结果拿了出来,因为没有这个结果,车间就不能用这个原料。”

另一方面,雨润坚持发展全产业链。从1993年开始做熟食,渐渐向前端延伸:屠宰、养殖、饲料。李爱彬表示,越到产业链前端利润越小,但为了从源头杜绝食品安全隐患,全产业链模式是必需的举措。

“我们最早派员工去提供原料工厂助检,后来发现还是不能保证质量,所以1996年开始我们自己宰猪。再后来发现收购来的猪还是有安全风险,从2005年我们又开始自己养殖,未来三年关联交易将突破近200亿港元,在完全市场行为下,上市公司(雨润食品)去购买雨润集团的猪。”李爱彬说。

此外,雨润食品从1994年开始实施追溯体系,截至目前,已做到从农田到餐桌的追溯。据了解,雨润目前正在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着手建立最先进的“电子追溯体系”,以便消费者更放心地食用雨润的产品。

“食品安全”之外的“负责任”

走进雨润南京总部的生产加工车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一行大字。对雨润来说,这不仅是墙上的一句标语,更是公司的核心理念;对员工来说,这不只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从进厂培训到之后的工作生活,无时无刻不提醒他们,做食品要对得起良心。

对于这句话,雨润食品集团生鲜品管部总经理闵成军这样解读:一是对食品企业来说,首先生产上要保证食品是健康的,不能有任何不安全的地方;二是对员工来说,应该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三是在安全的基础上保证营养,保证产品质量的更高要求;四是产品的味道,让消费者吃起来特别舒服。

为了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元的产品与更好的服务体验,雨润在网上有产品体验平台,在终端经常和消费者面对面交流,每周开放两天时间让消费者参观工厂。“工薪阶层、白领,工作忙,没时间,我们就针对这块消费群体开发出调理类产品,把不同口味调理好,放微波炉里一热就能吃了,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农村市场上,我们强大的物流可以将冷鲜肉送到门口。”

对于一家食品企业,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是最大的社会责任。而作为中国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雨润对社会的责任不只有这些。

“我们是肉类行业的排头兵,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很多。”李爱彬说。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提升产业现代化程度是雨润的重要责任之一。据介绍,雨润一年带动600万农民增收,每年增加2万名员工,为4000~5000名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面对中国生猪行业散乱小、缺乏技术含量的现状,李爱彬表示:“我们国家肉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雨润从国外购进了先进设备,再进行设备国产化。整个行业的发展,要通过引进先进产能来淘汰落后产能。”

据了解,在雨润的屠宰场,仅一台荷兰进口的机器人劈半设备就要300多万元人民币,雨润的每家屠宰场都配备了这样的设备,有些较大型的屠宰场甚至配备了两至三台机器人。“引进国际上的先进设备改进生产线,使屠宰的时间越短,微生物的繁殖受到抑制,猪肉的质量也就越好。”

国家肉类行业标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雨润同样出了一份力。目前,雨润已建立了“一室两站三中心”,包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所大学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肉品工程中心、国家级研发中心。依托这些平台,雨润不仅承担了国家肉类行业“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科技支持计划,还参与了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

雨润还和政府合作,建立了“诚信管理体系”、“清洁生产认证”等,致力于更诚信地面对消费者,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减耗节排,增强企业的环保能力。

目前,雨润已启动了同心工程等项目,计划4年出资4000万扶危助困。在汶川地震中,雨润就捐资3000万,在四川绵竹建立了紫岩雨润中学。“我们不仅捐资,更重要的是带去产业,例如在绵竹建立现代化的屠宰工厂,使当地农民养殖销售有保障,带动他们增收。”李爱彬说。

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

创新则生 守旧必亡

 

20年前,一个来自中国的年轻人,在欧洲的超市睁大了眼睛,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空白市场。欧洲之行,这名年轻人将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这两个新名词带回了中国,这个人就是雨润集团创始人祝义材。

上世纪90年代,在以肉食为主的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规模化养殖、集约化屠宰、全程冷链的低温肉制品和冷鲜肉时代,冷鲜肉及各种深加工肉制品琳琅满目,占市场90%以上的份额,而在中国,全程冷链的低温肉制品在祝义材引进之前还是一片空白。

祝义材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潜力巨大的空白市场,成立了南京雨润肉食品公司。此后20年,“雨润”不仅成为全国知名的食品品牌,还成功推广了冷鲜肉和低温肉制品,改变了中国人的肉食品消费习惯。

不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几千年来,中国人都习惯了“现宰现卖、热气腾腾”的吃肉方式,一般都去菜场买现宰的热鲜肉。雨润的冷鲜肉在推广之初,就遭到了来自热鲜肉的阻击。

冷鲜肉毛利率不到10%,在超市并不发达的上世纪90年代,进入菜市场是唯一选择。而当时的菜场有一批专门的卖肉人,他们通常手里拿一把刀,消费者要哪个部位就割哪个部位,被称为“小刀手”。

“都说市场是打出来,我们非常理解市场是怎么打出来的。比如说这个市场有30个卖猪肉的‘小刀手’,他会群起而攻之。一大早,你们还没开门,他所有三轮车,还有电动自行车、摩托车,把我们全堵了。”雨润食品集团副总裁熊平永说。

为了推广冷鲜肉,雨润对每一个顾客讲解冷鲜肉和热鲜肉的区别。“你怎样才能让人吃着放心,你首先让他看着放心。然后我们会发现一个很好的现象,不要你说了,他去给别人说,而且给别人说的方式比我们说得更绘声绘色,每个专卖店一开始也就那么十几个客户吧,后来带到七八百个客户,都来买。”熊平永说。

为了避开“小刀手”,同时不离开市场这个环境,雨润不得不在距市场50米以外的地方单独开店,雨润的第一家专卖店就此诞生。最终,市场替雨润解决了矛盾,由于消费者的快速接受,雨润专卖店从选址到开业往往只用十几天。后来,众多“小刀手”加盟开起了雨润专卖店,1996年年销售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为了保证加工质量,雨润创立之初,祝义材就斥巨资从国外引进最先进的设备,这在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民企并不多见。

“我这20年就是始终扣住‘创新则生、守旧必亡’,敢于做冒险的事。”祝义材说,“但是我又是很稳健的人,比如全国布局、产业链延伸、打造品牌,我一直在这方面努力。”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伴随雨润诞生的还有一句口号: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这句口号在雨润集团随处可见,而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这一口号显得更具有时代性。

“这句话是雨润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还像喊口号一样,现在回头看我们国家出现的食品安全事故,都是违背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不讲道德。像添加三聚氰胺,都是不道德的行为。”雨润集团文化宣传中心副总经理李晨河说,“雨润这个口号是极具前瞻性的,在食品业中,我们是第一个提出来这个口号的,不仅落实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落实到所有参与生产、管理的员工心里。”

雨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雨润始终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扶危济困,积极参与贫困小学的捐赠和希望小学的援建,累计向各类慈善机构和光彩事业捐款超过一亿元人民币。

道德感是企业文化的内核

 

闵成军来到雨润工作12年了。在他还是一名基层员工的时候,每天就能听到“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这句话。如今,他已经是雨润食品集团生鲜品管部总经理。

在雨润,这句话随处可见:进入大厅时,墙壁上的液晶屏幕播放的影像资料;路过生产车间,墙壁上红色的醒目标语;员工手册里,这句话被放在明显的位置……

闵成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他和雨润的其他员工一样,深受这句话的影响。首先,在雨润工作的员工天天都能听到这句口号,比如进入大厅,播放的影像资料都在提醒着员工这句话;其次,人管人,累死人,而制度管人,就能更进一步。这句话写在雨润的手册里,是雨润制度的核心理念。

“一个企业,尤其是食品企业,不仅仅要制度管理,更需要道德支撑。”闵成军说。

事实上,雨润集团董事长祝义材在成立雨润食品的时候,就提出了“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在以严格的制度规范生产流程与员工行为的同时,雨润还把这种道德感内化到企业文化中,并以各种形式传承下来。

闵成军表示,食品是面向全人类的大众化产品,安全的食品出厂,也体现了企业对消费者、社会的社会责任。“我确保我的产品是安全的,我是以人格为担保的,我是有道德地来做这个产品的。此外,道德的企业还表现为诚信经营,我以我道德的行为来体现消费者给产品的信任。”闵成军说。

在雨润,很多员工都以这种道德感约束自己,从新人培训起,雨润就致力于让他们拥有这种道德感。新进员工的进厂培训,雨润就开始植入“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思想,使过程管理由法制向自觉转换。

“这么多年来,我们从员工进厂开始,第一堂课都是要进行感情培训,让员工具有道德意识。”雨润集团文化宣传中心副总经理李晨河说。“我们参与生产线的员工们都是发自内心的、自觉地去维护这个品牌,自觉地去遵守‘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的理念。(这句话)不仅落实到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也落实到所有参与生产、管理的员工心里,企业从最高的管理层,到基层的每个员工,都应该是有道德的。”李晨河说。

“例如东西掉到地上,平时我们可能就捡起来吃了,也没觉得不安全。但我们会给员工看微生物图,让他们知道这是不卫生的,存在安全隐患。这些培训最终是要让员工发自内心地主动用道德感约束自己,最重要的是不能故意去生产不安全的食品。”

除了在生产上提出各种制度、要求员工按照工艺去执行,在生产之外的各种会议上、员工的活动中,雨润也将“食品工业是道德工业”这一口号作为主线开展一系列活动,如知识竞猜、消费者进工厂等。

而从基层员工到企业管理层,闵成军对这句口号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责任变得更大了。对员工来说,就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完成,体现在工作量上;而从员工成为基层管理者,不仅要保证任务量,还要保证质量,会考虑到安全。从我的角度,关注的不仅仅是安全,还有信誉度。”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