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纽约重新学英文

第一财经周刊2013-01-24 13:37:00

责编:群硕系统

其实英语更像是小巷中的伏击手,找机会攻击了其他语言后,就将它们占为己有。

“May I have my bill, please?”跟朋友在一家墨西哥餐厅吃过brunch之后,我保持着在中国的大方习惯主动埋单。“你得说,‘Check, please’。”他纠正我。“可是我在欧洲一直这样用。”我试图辩解并维护自己好不容易塑造起来的优雅。“这里是纽约。”他淡淡回应。

好吧,这里是纽约。他的确有道理。在这里bill更多指每月寄到家中的账单,而check则惯常用于就餐。在金钱方面,它也指人们熟悉的银行支票。一直以来我以为首先会遇到东西方文化差异,没想到扑面而来的是西方世界内部分庭抗礼的语言习惯。

次日和朋友聊及《国际先驱论坛报》首席记者Suzy Menkes可谓是时尚业的guru时,他突然问我,大亨该用什么?大佬大鳄大款呢?作为一名势利的商业记者,这大概是我最常打交道的词。但这些在中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英文中又如何分辨褒贬呢?

除了guru之外,至少有这样一些形容“显要之人”的词等着被对号入座——tycoon、magnate、baron、mogul、fat cat、captains of industry……

有多少人知道tycoon这个词其实是来自日文“taikun”呢?如果继续追问,和很多词一样,它来自汉语(大(太)君)。因此不难理解它更多用来形容亚洲大佬们。不过自1857年这个词被用在林肯身上后,随之风行西方话语。菲茨杰拉德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正是《最后的大亨》(The Last Tycoon),故事主角是原米高梅首席制片欧文·撒尔伯格。这个人少年老成,执掌着大萧条时代的好莱坞,还曾是受菲茨杰拉德仰慕的上司。之后有本写华尔街受人争议的投行拉扎德的书用了相同标题,被译作《最后的大佬》。而乔·史塔威尔撰写香港和东南亚权钱政治时,反而放弃了这个词,用了《亚洲教父》(Asian Godfather)。至于源自拉丁语的Magnate,它和Tycoon类似,多指“巨头”,流行于金融与地产业,前缀“magn”在拉丁语中就是“大”的意思。

理解mogul需要点历史知识,它音译过来就是盛极一时的“莫卧尔”王朝,意思是“蒙古”。Mogul则相对中性,也形容有争议的人,比方说贝卢斯科尼和乔布斯都可以是mogul。至于特朗普,可以是tycoon和mogul,但肯定不是guru和lord。杰米·戴蒙可能是lords of finance(金融之王),但一定算不上tycoon。给人打工的职业经理人再过能干,也不能成为真正的tycoon。至于guru是个和印度有关的词,用于“宗教导师”时自然是正面之意。但进入商业世界被延伸到MBA和管理学后,多少听上去像声名在外的专家。至于fat cat和captains of industry是更加英国的用法,一贬一褒,那些贪婪的banker经常被冠上前者的名号,只不过到中文里“肥猫”就成了“硕鼠”。

对“大亨”做一番考据,就像是周游了世界,意大利(拉丁区)、日本、中国、印度、蒙古、英国……爱默生说,语言就像是一座城市,每个人都可以给其中的建筑添砖加瓦。不过这瓦可真够五颜六色的。其实英语更像是小巷中的伏击手,找机会攻击了其他语言后,就将它们占为己有。8万个英语单词中,大约有28%来自拉丁语,28%来自法语,还有25%来自日尔曼语系。

柴门霍夫发明的世界语没能真正通行世界,流转在各大洲的英语倒成了实际意义上的“世界语”。甚至于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数,如今早超过了作为母语的人。在这个还算“平”的世界上,其实有很多种英语:印度英语(Hinglish)、韩国英语(Konglish),当然还有中国英语(Chinglish)。不只是“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这样的Chinglish进入了英文世界,韩国人发明的skinship(肌肤关系)也被用得妥帖。

英语从来就不是一种语言,你得学会入乡随俗。就像圣诞节时不要逢人便讲“Merry Christmas”,“Happy Holidays”是很好的替代品——要知道,纽约可是以色列之外第二大犹太人聚居地。(原文标题:该怎么称呼你,大亨?)

 

如果不想错过一财网的独家报道和独到分析,您可以在微信上加一财网为好友: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