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陈五味翻心中,卅九号文露真容。人民政府为人民,承诺兑现不落空!”3月29日19时,省政协委员孟浩的微博发布了这首打油诗。29日晚,“神秘”的广州市政府“39号文”在广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公布。此时,距离文件签发日2008年10月19日已过去四年半,孟浩蓄须也过去了一年多,他称将于3月30日“在海心沙公园门口合适的公共场地进行公开的剃须仪式”。
七大集团共负债2400多亿元
这份神秘的“39号文”,全称是《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方案》(穗府〔2008〕39号),是一份关于广州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详述了“为破解城市发展难题,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加快宜居城市的建设步伐”,由广州市政府通过“注入资产、授予专营权以及由投资主体参与土地开发的方式”设立七个国有投融资集团(分别为交通投资集团公司、水务投资集团公司、地铁集团公司、广州发展(7.44,0.16,2.20%)集团燃气板块、广日集团有限公司垃圾处理板块、城市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亚运城经营开发)的改革计划。
文件称,改革目标有四个:减轻财政投资压力;明确企业在城市建设中的投融资主体地位;扩大增量资产、盘活存量资产;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
对这七个集团,文件分别阐述了定位、组建架构、资产债务情况和扶持措施。文件显示,这七大集团共负债2400亿元。
特许经营模式备受质疑
该文件从出台之日起就饱受诟病,被指责为——“偷偷摸摸”地将广州城市建设诸项目特许给了几大集团经营,涉及民生各方面却“事先不征求意见,事后不公开”,更有培植“垄断”之嫌。
仅以广州生活垃圾处理终端特许经营权为例,按照39号文的规定,这个特许经营权给了广日集团,广日集团因此每年可获得6亿元财政补贴,25年共计150亿元。根据行政特许经营权管理规定,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特许经营权,必须经过公开招投标,但是,广日集团获得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特许经营权,并未经过公开招投标。而在2009年年底,时任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吕志毅就被媒体曝出与广日集团存在密切联系,之后媒体调查发现广日集团“借”了两辆车给原广州市市容环卫局领导使用,一辆给了广州市原市容环卫局局长吕志毅,一辆给了该局副局长徐建韵。此事至今未见下文。
市府称文件出台均按程序办理
此前,广州市长陈建华解释了39号文公开之难的原因,据称该文件是一份内部文件,也是一份规定要公开的文件,“但是前提条件是要在改革完成之后才对外公布”。据记者了解,原因在于广州水投集团的负债率过高,还达不到改革的标准。3月29日晚,广州水投集团相关负责人透露说,今年3月份该集团的负债率降到了67%,而70%的负债率已经算是优良,“今年我们的自来水开始盈利了,之前一直亏损,以后这是我们的主要资金来源。”至于如何还债的,该负责人表示:“市发改委会有统一发布。”
据广州市政府称,1996年,为推动城市建设投融资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广州市成立了专门负责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工作的企业主体——广州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建投公司”),先后筹资建设了内环路放射线、四大污水处理系统、李坑生活垃圾焚烧厂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但与此同时,由于仅有一个投融资主体,也出现了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责权利不统一、运作模式较单一等问题。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顺应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货币政策的宏观环境,广州市结合第十六届亚运会筹办工作和“2010年实现一大变”的目标,在学习借鉴国内主要城市发展经验基础上,2008年10月,广州市政府出台了39号文,在城市建设、水务、交通、地铁、垃圾处理、燃气、亚运城等基础设施领域,通过整合城市资源,灵活采用不同的运作模式,培育若干个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国有专业性投融资集团,承担起原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负责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融资、建设、运营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并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
广州市政府称,39号文制定出台均按照政府决策程序办理。由于涉及企事业单位转制、人员调整、投融资集团资产负债等暂时不宜对外公开的内容,根据《广州市保守工作秘密规定》,39号文确定为内部文件免予公开,期限为“改革完成前”。2013年3月29日,39号文正式公开。
目前,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指引性政策文件,预计近期有望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