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财经日报》“探寻后合资时代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新路径”论坛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过去的30年中国产业发展伴随着合资公司的身影非常强大,自主品牌也有了很好的发展,未来我们国家的市场和产业也有了一定的特点。
我们总结了4个方面,先看第一个观点,未来的汽车需求依然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格局,但增长率跟过去十年相比要下降20个百分点左右,他们的汽车市场发展历史做了时政分析得出来的,这表明先导国家的市场发展,每个国家都有两个高速增长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大概是5年左右,速度在年均30%这样一个水平。时间段从千人5辆车到千人20辆车。日本5年平均35.8%。韩国也是5年。我们国家唯一到08年,8年时间人均340。
第二个是平稳快速增长期,千人20辆发展到130辆车,一个家族4口人情况下,大概1百户,50辆车,这时候高速增长期已经结束了。
从日本情况来看8年,年均22,韩国是12年,年均是20%,判断我们国家大概13到15之间,比日本、韩国要长一些。日本是8年,韩国12年,我们国家可能是15年,也就是说第二个高速增长期的发展轨迹是用相对低的收入,相对长的时间来完成,而日本、韩国是相对高的收入,相对短的时间来完成,轨迹不一样。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格局,就是因为收入的分布状况不一样。收入越均等,你买得起,别人也买得起,因为收入比较均等。收入差距变大以后,消费就会有梯次。像现在的收入有行业差异,大中小城市的差异,这种差异存在的情况下,我们的发展会有梯度。
2009年以后到现在这几年主要的增长点是东部地区,再往后是西部,东、中、西的发展区域。时间相对长,也不是说全国13亿人这么集中去买车,所以没有出现像家电普及的高峰,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特点。
不管怎么样我们说10以上的速度那是比较高的,年均13到15,由于09到10年这两年太高了,所以现在到2030年之间速度大概是12%,大概比GDP高1.5倍,GDP是8,乘用车应该是11到12。未来大概10到12。过去这几年不管上游、中游,还是下游,汽车行业是非常好的行业,只要沾上这个行业都是高速发展的行业。
我们未来做的方向发生了变化,过去是粗放的方式,过去叫做广度,未来是高度,或者是深度。这个转变是必须要发生的,你不转变的话,环境发生变化你要主动转变。当然这种转变很难,但必须转。我们未来一定要精耕细作,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
我们的经销商过去主要是开店,未来你开店兼并很容易,但你要赚钱很难。利润可能来自于销售之后的其他的环节,要精耕细作。现在很多经销商一个店1百多人,但店的人均数量差别很大,有的店120人,有的店80人,这两个公司的销售收入、销售量差不多,但员工成本越来越高,因为我们现在收入在增长,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成本不这么便宜了,劳动力价格要素在增长,都在迅速地增长,这是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中国汽车市场成为跨国公司全球竞争的主战场。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的定位来说举足轻重。这是各大公司的全球销量,中间是中国销量。中国占到全球的31%。其他的行业20%左右。中国市场在全球的作用越来越大,不仅是这样的公司,就连豪华品牌也是这样的体现。
去年中国销售40.9万辆,宝马车34万辆,奔驰车21.5,都在逐年扩张,逐年增长。宝马也是全球第一大市场,占到全球20%,奔驰在全球排第三,占到全球的15%。中国市场对这些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所以他们会用最大的努力来争取在中国获得成功。全世界价格最高的车展也是在中国,中国市场太大了,大家都非常重视。
第三个变化,日系厂商在较长时间之内将面临一个不利的竞争环境,要想在中国赢得中国市场,他必须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张图是各个月份,还有11、10年的变化,红色是2012年,8月份整个中国日系车销量不错,9、10、11、12销量大幅度下降,下降速度在40%。但整个平均市场来讲去年9月份之后是小幅度大概5%左右的速度,中间的数字可以比较一下。8月份丰田增长9.9,9月份同比下降49.5,10月份同比下降48.6%。
同样来讲,非日系,8、9月不仅没下降,还有巨大增长,说明日系车增长跑到了韩系、美系等后面去。
从市场份额来讲,钓鱼岛时间之前日系占到中国市场的大概23%左右,11年是22.9%,7、8月份降到21.8%,后来钓鱼岛事件以后急剧下降,大概15、16%的水平,今后还能不能回到22、23%呢?我觉得可能还是有,但难度很大。如果9个人都说你不爱国的时候你可能很难受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如果中日压力好转,他会继续购买,如果是问题长期化的话,可能很多人就转掉了。我估计要想回到22%的水平难度很大,比如说像丰田有没有可能把凯美瑞的混合动力车卖到价格便宜一点,那还是可能可以回去的,否则回到23有难度,需要时间。
第二个是关于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发展面临新的不利环境,但仍有较广阔的发展前景。过去这几年自主品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15万辆的品牌,到去年卖了457万辆,增长很快。最近这两年受到了一些影响,看到11、12年速度降下来了,这是总的批发量。自主品牌出口还是不错的,但在国内市场这两年遇到一定压力。
有两个变化:第一,是刺激政策退出导致增长下降。
第二,新的长期因素起作用,一个是成本优势在下降。一下子把所有的车开发完了,而现在自主品牌企业还是逆向开发阶段。我们拿过来可能有些仿制,真正自己开发,同步开发新的有一些,但还有很多的模式。这样的结果就导致你的供应上的问题。一款车型一个零部件,这样导致同样规模情况下,自主品牌的规模优势。
要素价格的不断上涨,钢材、化工原料,等等都在上涨,包括劳动力价格在上涨,汽车有一个基本的规律,越低端的企业,要素价格成本占得越高,越高端车里越是电子产品比较好。要素价格上涨对自主品牌的影响比较大,5万块钱一个自主品牌和50万的奥迪相比,它的钢材差1百公斤左右,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消费上涨。现在上海的开盘据说到9万块钱,你想一想5、6万块钱在上海能卖得出去吗?根本不可能卖。包括停车费大幅上扬。现在自主品牌主要是低佳味车。
1、2线城市消费提升。上海、北京、广州由于收入不断上涨,现在买车都是高端车。自主品牌车的比例在下降,正在往二三线走。自主品牌还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遇,前面是外资为主,占到2/3的市场份额,自主品牌占到1/3,如果没有这个因素的话,你再想发展那很难。要从存量里来减少份额。
市场正在转移,中部地区在增长,14.9增长到18.3,西部地区是18涨到21.9。
未来3线市场比重在上升,1线市场比重在下降。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我们做了一个统计数据,这张图柱子代表人均GDP的水平,现在1恩3000多美元,上海12000多,北京第三,12000,还有1万美元附近的,江苏浙江等等。贵州全国倒数第一。看自主品牌的份额,刚好是反向,这些地方老百姓也想买车,但没有这么多钱,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
第三,就是国际市场的潜力巨大,这是过去这么多年金融危机之前2、3倍增长,危机之后下来了。像南美增长11,中日含13,这些国家的经济水平跟我们差不多,我们讲性价比,他也讲究性价比。全球出口,中国出口前十名基本上是伊拉克、俄罗斯、埃及等等,未来自主品牌还是有很好的机会。这是我跟大家交流的内容,过去是以外资为主的情况,未来的市场我们要面临四个新的环境。
编辑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