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由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联合北京银行上海分行共同举办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首席论坛在上海浦东新区隆重召开。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卲宇在主题演讲中表示:中国自贸区会发生什么?其中有一方面就是金融的自由化。其实开展离岸业务几乎完全没有问题,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全球的金融中心的发展都是从离岸,是典型的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分离开始,居民有两个账户各自运行,再就是离岸和在岸的渗透,比如海外居民的钱可以跨过自贸区边境,投到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或者资产池,这叫做单向渗透。双向渗透也就是居民的投资,不管是以公司的形式还是个人的形式,可以到自贸区注册PE的母基金进行投资,双向的在岸投资使得原来的纯离岸和离岸在岸混合变成伦敦这样完全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无论是对银行、企业、在座的金融人才都是一样。
他说:上海自贸区蓝图看起来非常美,但就是因为太美,所以不像真的,所以接下来两三年之内也会面临很多挑战。但如果能够攻克,自贸区会扩大到全境,再次成为拉动经济的龙头,孕育着非常多的机会。“要想做一家非常棒的企业,首先是在自贸区搞一块地,搞一家公司,第三是做一个双向的平台。”
以下为文字实录:
邵宇:首先我想浇一盆冷水,因为我已经为自贸区做了连续两个月的路演,很多投资者反馈,包括机构投资者和公司已经反馈,太好了而不像是真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首先还是想聊一下背景,虽然大家说过,我想稍微总结一下。最近一段时间耳边总是有两首歌在不断的放,第一首歌是1979年是一个春天,有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今年这个特别热。还有一首歌《环太平洋(行情 股吧 买卖点)》,我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这部电影有特别强的地缘政治的意味,它告诉我们一旦TPP成立以后,就是电影描述的那样,美日就是亚太未来的希望,这就是我们要讨论自贸区的背景。
第一个背景,我们被TPP、TPIP等等被包围了,我们必须再次入世,中国人也尝试做一个反击,一个是我们跟冰岛签的协议,第二,中日韩的第二轮以及中韩第六轮,第三是金砖四国的舞台上我们签了储备银行、储备资金库以及工商理事会,其实就是小的三架马车,要取代WTO在整个全球的地位,中国人已经努力在做一些反击的措施了,但是仍然面临TPP的考验,新一代的标准是非常非常严格的,现在及早的制定这样一个游戏规则的构成,能够从中早期收购。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同时TPP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积累的高度发展的经济体,回过头对新兴经济体的苛刻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不是都合理?不是。
下面回到中国改革的困境,以开放促改革,很多人看过天龙八部,里面有一个棋局叫珍珑棋局,很多聪明人都上了,但是解不开,后来虚竹上了,断臂找到生机。我们看自贸区为什么这样考虑的这样一个背景。第三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九大交易货币,其实就是一个零头,跟目前中国的经济实力完全不相匹配,为什么?现在这么多的人民币,香港有1万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等外面的人民币有2万亿,这2万亿到哪里去了?如果你不建立一个足够顺畅的回流机制,特别是不建立一个足够的供海外人民币投资的离岸人民币资产池,这个循环就不完美。那么谁最有可能成为这样一个资产池的构建方呢?上海。因为上海有全国几乎所有要素市场的交易场所,有银行间市场,足够大,有上海交易所,如果在这里形成一部分可以回流的资产池的话,这样一个循环就变得完美了,这样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去,而且在货币竞争中才可能分一杯羹,是这个背景。
那么在自贸区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其实是四个方面,刚才大家都提到了。第一个,大家都提到贸易自由化,其实贸易已经并不是特别重要了,关税的减免化大家已经尝到了好处,但是跟贸易相关的服务业,特别是金融、航运和结算,比如上海做的是离岸贸易,什么是离岸贸易?就是不需要把这个货物真正运到上海港来,而是现在在新加坡、在香港他们做的一些总体的金融的结算,或者这样的交易,都可以放到上海自贸区来进行,相配套的比如很典型的航运金融,比如波罗的海的航运指数已经在自贸区开设了。每一种要素的大宗商品能不能放在自贸区交易呢?完全有可能,我同意刚才刘煜辉的说法,自贸区绝对不是温室,只有自贸区的金融市场在世界上不断的学习磨炼甚至交学费的过程,才能够成功。这是贸易配套的航运和大宗商品的交易平台的这样一种机会。第二是投资自由化,已经很明确了,因为在中美的BIT谈判过程中,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也就是在六大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和文化服务业,比如在自贸区开赌场不现实,但是开一家整形医院或者全外资的学校完全有可能,这个投资有巨大的商业机会,同时这也是我们刚才一直提到的,为什么改革这么难,准备让它推动起来,因为我们有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一旦进入负面清单意味着非禁即入,这就使得原来很多审批的权利被消解无形。第一版的负面清单有上万项的内容,真正一个发达的经济体大概只有400项,所以还是很艰难,这是第二点。
第三,金融的自由化,其实离岸这块可以做几乎完全没有问题,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全球的金融中心的发展都是从离岸,比如刚刚提到纽约的IBF,还有日本东京的JOM,是典型的离岸和在岸市场的分离,居民有两个账户各自运行,再就是离岸和在岸的渗透,比如海外居民的钱可以跨过自贸区边境,投到中国大陆的资本市场或者资产池,这叫做单向渗透。双向渗透也就是居民的投资,不管是以公司的形式还是个人的形式,可以到自贸区注册PE的母基金进行投资,双向的在岸投资使得原来的纯离岸和离岸在岸混合变成伦敦这样完全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无论是对银行、企业、在座的金融人才都是一样。
第四点,机构,机构要重新压缩,变成一个服务型政府,以后不能再按照投资目录了,按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一定要精简。第二,要渗透到国家安全以及反垄断条例来进行控制,这样才能获得真正有竞争力的经济体。大家看这张图,我们说改革路径是1+3+2+1,1是行政体制改革,3是金融体制改革、要素价格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因为你执行的是TPP的标准,TPP标准是高程度的环保标准,人力资源保护标准以及版权保护标准,以前我们所有东西都没有按照市场价来支付,所以利润很高,如果按照新的游戏规则来玩的话,你的企业还能不能活下来,如果你执行TPP的标准,在自贸区里又活下来,这个标准将成为新一代的中国制造的标准,自贸区的标准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标准,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如果想在这个自贸区里发展生存,要按照新一代的标准,完全的环保、劳工以及版权保护的标准来进行,如果这个标准你能赢,你绝对能赢得这个世界,没有任何问题。这里你会看到我们所说的改革是自上而下,为什么我们把自贸区放在中间?因为是自上而下的一个试验,被寄予改革的一个深切的期望。你做了这样一个调整,时间非常紧迫,只有三年的时间,要启动新的三驾马车,去拉动原来没有动力的消费,再次使得我们能够冲出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我们要提醒,刚才大家也提到了,它的竞争关系,包括跟香港的一个关系,我们觉得短期内香港不用担心,但是竞争一定会带来效率提升。
我想提到的是,虽然我们看到了比较顺利的逻辑,但是它的执行面临各方面的协调困难,它的负责人是市府一级的人负责,中国最难的是跟政府打交道,这样的推进的话是不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一定会有。虽然这个东西看起来非常的美,但是就是因为太美,所以不像真的,所以必须在接下来两三年之内面临很多挑战,如果能够攻克,自贸区会扩大到全境,再次成为拉动经济的龙头,孕育着非常多的机会。做一家非常棒的企业,首先是搞一块地,搞一家公司,第三是做一个双向的平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