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从政的尺度在哪里?

第一财经周刊2013-10-16 14:43:00

责编:群硕系统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一度呼吁“在商言商”,将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推到前台。

近来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在解释万达和薄熙来关系的时候,直言“不要和官员走太近”。在此之前,他所持的观点是“亲近政府,远离政治”。看似矛盾的双重表达,凸显出中国复杂而微妙的政商关系以及商人在权力面前的无措。

与薄熙来案相关的另一位企业家、大连实德董事长徐明因行贿接受调查。虽然公开资料完全可以佐证两人此前的亲密关系,但在被审法庭上提及徐明时,薄熙来语带不屑。

在中国政治生活厚重的幕布前面,政治家和商人之间很难谈及尊重和机会平等,只有攸关的利益。企业家表现得仍然谨小慎微—如果如对外所言反腐力度很大,谨小慎微的应该是政府官员才对。

中国的人大代表中有83位亿万富翁,但这一职位通常被认为远离政治核心。相比之下,美国的企业家和商人做官的路径显得更多。一些商人会被安排担任某个小国的大使,也可能进入内阁,也可竞选国会议员甚至总统。曾任惠普公司合伙人的卡莉·菲奥莉娜曾代表共和党竞选参议员。更早者如作为西部铁路投资者的勒兰·斯坦福,最早帮助建立了共和党在加州的分部,并成为第一个当选加州州长的共和党人。最近的例子还有奥巴马钦点的新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凯悦集团女继承人普利茨克等。

如果一个成功的商人希望介入政治,旁观者会天然持有审慎的怀疑和偏见,认为这么做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制定好的政策与公司利润最大化根本不同。这也是即将卸任的纽约市长布隆伯格初上任时面临的局面。当这个城市中最有钱的人同时成为管理这个城市的人,这就像是如履薄冰的一场实验。

布隆伯格做了很多事情来与此前的商人生活保持距离。他不再担任公司的任何正式管理职位,辞去了一系列文化机构中的董事职位,如大都会博物馆、林肯中心、犹太博物馆,以及大多数他参加的乡村俱乐部。在他所创立的这间公司,他被限制参与决策—虽然对于高管招聘、收购等重要事件以及他感兴趣的iPad应用,也会发表意见。他的财富无疑也为他带来优势—2008年通过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改变了纽约市法律中对于市长任期的规定,让自己可以第三次参选。

商人出任公职,并非绝然胜任。考虑到供职高盛26年的华尔街天才、前美国财长罗伯特·鲁宾在任期内做出的一系列放松监管的灾难性决定,最终为这场金融危机埋下种种恶果,就会明白此言不虚。鲁宾在政商之间游弋,被人诟病替华尔街想得多,替纳税人想得少,而在救市选择上,几乎每个官方半官方的政客,都要被质问出发点何在。另一值得提及的人物便是刚刚宣布退出美联储主席竞选的劳伦斯·萨默斯。他同样身处政府和市场的交集当中,此前曾担任哈佛大学校长和美国财政部长。在这个职位的竞争中,他是金融业从业经历最丰富、个人财富最多的人。他同时担任花旗集团和对冲基金D.E.Shaw的顾问—仅2008年就赚取了520万美元。即便当选白宫经济顾问之后,他依然和当时结识的对冲基金经理等金融专业人士商讨政策。当美联储和布什政府认为衰退不可能出现的时候,他提出美国即将面临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但正是他与华尔街的亲密关系,可能成为阻挡他做出适当决策的关键因素。这也是一些民主党人反对他参选的原因,他们认为萨默斯会反对出台更严厉的金融管制规定。

在商言商的出发点,或许不是因为对政治的恐惧,也并非清高不愿意赚政府发包工程的钱,而是这样能做得更好。但是商人关心起政治来,人脉积累可以理解,但奉献之心一定要占大头。从政,不是一个赚钱的活,与赚钱关系不大,才是根本。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