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像指甲油包装大小的瓶子放在桌上,里面装着白色的粉末状物体。沃正刚(Hank.C.K.Wuh)拿起来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这里面是200万个微标签,每个标签都可以记录数千条信息。”
沃正刚是Skai Ventures 的主席,这是美国夏威夷一家专门投资新兴科技的基金,微标签正是来自于Skai Ventures所投资的助泰科技(Trutag technology)的产品。
按照沃正刚的说法,他们利用一种新型材料,制成类似灰尘大小的物质,包覆在产品表面——不论是整瓶药还是单颗药片,只要带有这种材料,就像带有了独一无二的指纹,人们随时可通过仪器获知它的信息,包括产品名称、出厂时间、批号、地点等等。
“这也就保证了药片到患者手中的整个过程都是安全的。医生和患者也可以知道这个药品到底是什么。”沃正刚强调说。
“最后一公里”的安全
沃正刚曾经是一名外科医生。重视过程安全和药品的真实情况,是他最为关注的。他还记得那一天,自己像往常一样走进办公室,一旁的护士正拿起一个瓶子,瓶子里面是6颗看上去非常普通的药片,“包装已经被拆掉了,是真是假如何分辨?”沃正刚问了一圈,没有人能回答。
在到达患者手中之前,药品的包装盒会被拆掉,作为垃圾处理掉,药剂师会按照药品的剂量和病人的需求把药品重新归类,比如放进一个瓶子或者一个纸袋子。这在医院是一个再常规不过的做法。
然而,在当时作为外科大夫的沃正刚看来,这一过程存在很大的漏洞。
原因是,绝大部分药品的防伪技术都做在包装上,利用包装上的10位数代码或者激光条码来进行药品的真假辨别,但在包装盒拆掉后,药品就处于无保护状态。
此时,唯一能保护患者就是医院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然而,药品一旦脱离包装盒就缺乏系统的第三方监控,药品脱离包装容易引发药品错误搭配。
微标签植入后,这些问题就可以解决,医生可以通过Trutag配备的轻便读取设备扫描之后得知药片自身的信息,另外也会保证药品之间不会出现混乱的情况。
“完成检查的时间只需要3秒钟。”沃正刚说。
新技术与市场
作为一项新技术,能够存活下去的两大关键要素是:能够在技术上颠覆旧有技术并获得市场认可得以大范围使用。在颠覆旧有技术方面,沃正刚认为,微标签主要的优势是在便捷性和使用上的无障碍。
在各种各样的防伪技术中,便捷性已经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实际上现今的防伪技术很多都需要配备复杂的设备仪器进行监测,也正是因为此,尽管普及多年,但有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采用观察的方法检查假药,海关人员或药剂师则通过依靠肉眼来辨别非标准的包装。这些举措最后都被证明是一场颇为复杂的互斗游戏,造假者越来越善于制造可以乱真的产品与包装。
值得注意的是,植入的概念并不是微标签这项技术的首创——制药商的植入选择要么就是在包装上植入芯片,要么就是在药品中植入芯片。
不过,在药品中植入芯片往往因为实现的可能性小而被放弃。“微标签可以做到,首先肉眼无法观察到,另外可以食用。”沃正刚称这项技术已经获得美国FDA的认证,对人体无伤害。
除了在技术上具备颠覆性之外,沃正刚认为,微标签在市场上发展的空间将在于成本的控制。有很多厂家在现今依然不愿意采用防伪技术或者仍然选择比较落后的防伪技术,一大原因就在于新技术的成本高昂。
“我们可以做到只有几美分的成本,且不需要厂家更改产品线。”沃正刚说。在与制造商谈判时直接告诉制造商,与他们的合作不会瓜分他们的利润,而是合作,从他们因使用微标签产品而收回的因假冒产品而遭受的损失中获利。
微标签的未来
目前已经有部分药品制造商跟助泰科技接触,除了制药公司以外,还有计算机芯片厂商、葡萄酒厂商等等。
这些也都推动沃正刚为微标签产品构建更大的蓝图,沃正刚希望这项技术未来可以在各个领域实现利用。他举例说,其中一个目标就是进入奢侈品行业。
“假冒产品的市场太大了。”沃正刚说,光是每年800亿美元的假药市场,就给微标签未来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不过,一位长期在制药领域的人士指出,微标签最本质涉及到的是整个供应链流程透明化的问题。如果供应链透明化不够,微标签的发展就失去了存活的土壤。
“这一点在发达国家是可以做到的。但在发展中国家,这是一个传统和此前积累的问题。”该人士分析。
除了透明化的土壤之外,打假的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很多方面,“打假不仅仅是一个商业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民众的意识不觉醒,国家的监测机制不够完善,一切都还是会停留在混乱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