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去看《斯大林格勒》

第一财经日报2013-10-30 05:47:00

责编:群硕系统

夜晚的伏尔加河弥漫着浓浓的大雾,苏军的一支先头部队悄悄地向河的对岸聚拢,那里驻扎着德军重兵,反攻就在不远的黎明前,一场叫做“斯大林格勒”的保卫战就要拉开序幕……这是俄罗斯2013版电影《斯大林格勒》的开头,无声的寂静暂时掩盖了即将来临的猛烈。

世界上很少有战役能够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相提并论,它的惨烈程度、转折性的意义被各国的当代史反复提及。据说,斯大林格勒的战火映红了半边天,50公里外都能借助火光阅读。单从统计数字来看,约200万人的伤亡人数,也足以令这座城市成为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场。

但战争永远无法从冰冷的数字中还原,影像通常更能够直击人心,这也是俄罗斯分别在1949年、1989年、1993年、2001年将斯大林格勒战役搬上大银幕的原因。今年恰逢“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70周年,俄罗斯第一部IMAX-3D巨幕影片也献给了这场卫国战争。10月31日,2013版《斯大林格勒》将在中国全面上映。

中国人对苏联的战争片并不陌生,比如《静静的顿河》、《莫斯科保卫战》,也习惯了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对战争的诠释套路。看俄罗斯人如何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讲述被讲述了上百遍的“斯大林格勒”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影片并没有将视线拉得过长,大规模的正面交锋仅仅在开头和结尾的20分钟有所呈现,似乎也只是为了炫耀3D技术,真正的重心则在“敌后”。1942年秋,苏军反攻受挫,只有一支侦察兵小分队成功渡河,到达了德军占领的彼岸。格罗莫夫大尉带领几名战士进入到一座损毁严重的房屋里。上级领导要求小分队不惜一切代价坚守在这座具有战略意义的房屋。其间,五位士兵救下了一名不愿离开自己家的19岁俄罗斯姑娘卡嘉,六个人的故事就在这狭窄的空间内展开了。

影片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参加过1989年苏联影片《斯大林格勒血战》的拍摄,他在这部新版电影中加入了许多官方历史记载之外的个人叙事。在收集资料的时候,他拜访了多名当事者,这些人的描述让他很是吃惊,比如占领区的市民们并没有跟德国士兵完全断绝往来,也有德军和当地女孩交往的事情存在。总之,每个人的生活仍在继续,并没有因为战争而阻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于是,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试图更立体化地呈现战时生活。五个士兵的身份、经历通过插叙的交代渐渐清楚起来,他们之中有天赋过人的男高音,也有失去妻女的农民,不再是模糊统一的“士兵甲”、“士兵乙”。卡嘉这一角色的安排更是有意打破“士兵”的身份限界,房间里不再只有坚守阵地的“军事任务”,更多的则是围绕5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互动展开,有暧昧,有猜忌,也有温暖。

苏德双方不容水火的对峙似乎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消解,风雪中被拾起的玩偶、夜色中展开书信的小兄弟、情侣相拥时的两行热泪都为机械的战争注入了一丝人性。德国军官爱上了占领区的苏联女人,因为后者长得极像他的亡妻,这个女人被众人唾弃为“法西斯荡妇”,后在与德国爱人逃亡时不幸被射杀;一位取水的德国士兵遭到了留守的苏军狙击手的射击,“非战时期不能枪杀敌方”的争论开始在同伴间升级。费多尔·邦达尔丘克的用意很明显,他想表明:罪恶的战争早就不存在黑白分明的是非定论。

遗憾的是,影片对战争本质的描述并没有超越《辛德勒的名单》、《野战排》的新意,甚至不如导演费多尔·邦达尔丘克早前的那部《第九突击队》,该片以苏联入侵阿富汗事件为背景对战争进行了非常深刻的反思,甚至突破了某种话语禁忌。

但在这部有“纪念”意义的《斯大林格勒》中,战争的残酷并没有被完全直面。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对影片的处理太过浪漫化,大量的爱情篇幅贯穿其中,并为之纠结。影片的末端,五位士兵为了给卡嘉过19岁的生日,违抗了军令,四处搜集“礼物”,最后找来了浴缸,烧足了满缸的热水。在大决战的前夕,士兵与卡嘉在旧楼房顶像观看礼花那样观看炮火,“人性”得不合常理。

不久前,《斯大林格勒》代表俄罗斯入围了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大名单,将与冯小刚的《一九四二》正面对决。虽然两片都有浓重的“商业”元素,但是《一九四二》的立意显然更加高明。因为饥荒也好,战争也罢,人为的灾难就是残酷的,需要直视,不需要回避。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