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印三角与“命运共同体”

第一财经日报2013-11-04 05:44:00

责编:群硕系统

上周,中国的周边外交信息量很大。印度总理访俄、访华,俄罗斯总理访华,中俄印领导人实现了三边互访,其中中印总理年内互访是中印关系史上的第二次(第一次还要追溯到1954年周恩来与尼赫鲁互访)。在10月22日那一天,中国的三个周边国家:俄罗斯、印度和蒙古的总理都在中国访问——这是一个并不偶然的巧合。10月24日、25日两天,中共中央就周边外交工作专门召开座谈会,这是非常罕见的,传递了最高层面对周边外交的战略设计。所有关心中国外交的人,都应该仔细观察这次座谈会的成果。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动作,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命运共同体”。笔者在此愿意回顾第一财经研究院在这方面已有的文章,梳理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并提出下一步需要推进的建议。

“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任之后不久、于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的。博鳌论坛期间,我们发表了《何为“命运共同体”》,就其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分析。我们当时认为,“命运共同体”的外延包括“可靠的大后方、稳定的周边、能源资源保障和国际交往网络”,目的是“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不过,在“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后,海内外并没有对此产生足够的理解和传播。南海问题、钓鱼岛问题和中印之间的“帐篷对峙”事件又给中国周边环境制造了麻烦。因此,上周再次明确提出这一概念。

“命运共同体”首先指的是可靠的大后方,其中主要是北方的俄罗斯和西北方向的中亚,其次是西南方向的印度。我们今年3月的文章《中俄关系:保障我国战略机遇期之“锚”》对此做了集中表述。未来十年的中国战略方向,在政治上主要是面向东方,即美国“重返亚太”带来的连带效应,因而要在西部建立稳定可靠的伙伴关系。在经济上,中国要加大“西进”和“南下”的力度。这些都需要俄罗斯和印度的支持。目前,中俄、中印之间的经济合作虽然增长势头迅猛,但是与经济体量相比,还显得太小。

此次中俄印三边互访,尤为引起外界瞩目。在《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未来发展愿景的联合声明》里,“中印俄”机制与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并列,将中俄印大三角从外界的猜测带到正式的文件里。

怎样理解中俄印大三角?我们去年6月的《新“三个世界”》一文构建了一个高度简约的模型,把全世界的国家分为三类:金融大国、资源大国和实体经济大国。其中,我们把俄罗斯归入资源大国,中国和印度同为实体经济大国,金融大国自然是美国了。当然,现实比模型更具体一些,例如俄罗斯其实是有制造业积淀的,未来也有可能重新发展为高端制造业大国,因此在这方面,中俄之间可以进行具有前瞻眼光的合作。中印之间,中国传统上是“世界工厂”,是制造业大国,印度传统上是“世界办公室”,是服务业大国,但是这也都不完全,因为中国正在建立高端服务业,而印度也在努力重建制造业基础,中印在经济上竞争和合作并举,甚至合作可能大于竞争。“新三个世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是中俄印大三角进一步合作的空间。

当然,俄罗斯与印度在历史上都与我国有恩怨,这也是中国民间对两国都多有抵触的根源。怎样看待俄罗斯历史上以及印度现实中占据中国领土的事实?这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我们在今年5月《领土维权应有侧重》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我国与几乎所有邻国都有过领土纠纷,不可能因此就与所有邻居为敌。在实践中,可以把这些领土纠纷分为两类:一类是历史形成的,其中主要是西方列强借助清王朝的虚弱和崩溃形成的;另一类是“二战”的胜利成果,但因战后的种种原因形成纠纷。我们认为,应当首先侧重维护后者,即我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国的权利,其中包括钓鱼岛列岛和南海诸岛的主权。中印边境现阶段应保持和平稳定。

对中俄印大三角,应该多元地看待。为此,我们于去年6月撰文建议,上合组织应当西扩。我们今天仍然坚持这一观点。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说,西扩的首选对象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巴应当尽快、同时加入上合组织。可能一些中国人包括决策者对印度的加入有疑虑。不过,我们认为,印度的加入利大于弊。至少,中国也在这个组织里多了一个传统朋友巴基斯坦。因此,应当以“海纳百川”的“容”字,来作出吸纳印度的决定。

对东北亚与东南亚方向的工作,我们于今年4月发表了《重拾东亚意识》一文,提出了三点建议:以非传统安全和民间安全对话为突破口,推进东亚安全合作;以集体金融稳定机制为突破口,推进东亚金融合作;以天然气市场定价机制为突破口,推进东亚能源合作。我们希望,这些意见能够在实际层面推进东亚合作。

中国的周边环境自2000年左右以来,有好几年都是呈不断改善的趋势。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来应当是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金融合作大发展的契机。不过,我们并没有能够抓住这次机会,反而在多种原因作用下,经历了周边环境的紧张态势。到现在,我们应当再次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新世纪以来周边外交的得失,抓住中俄印大三角,推进新丝绸之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孟印缅经济走廊、湄公河经济走廊等,争取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化解日本“弧形带”战略孤立中国的意图,将“日本版东亚一体化”去政治化。

“命运共同体”当然不止中俄印,其内涵外延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在此,我们仅作一方面的解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应当有进一步的丰富,例如,应该本着“大周边”的观念,将中东纳入这个范畴,并深化对“立体、多元”的认识,将金融和能源领域纳入周边外交的核心工作。第一财经研究院将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分析。

(作者为本报记者、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