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D来袭!

第一财经日报2010-01-15 10:43:00

责编:群硕系统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公开放映他们所拍摄的影片《火车到站》,这部仅有一个镜头的影片,把现场观众看得惊心动魄——快速前进的火车头从远处无声驶来,几乎就要冲破银幕,黑暗中的人们像搭上云霄飞车,在场内躲闪尖叫。

  如今,在电影诞生115年之际,一部3D电影《阿凡达》又把人们带回那种原始而久违的激动。2009年之前,3D电影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阿凡达》面前,过去的3D影片犹如一系列冗长的铺垫。直到《阿凡达》出现,人们才看到真人与动画最完美的技术结合,看到触手可及的奇幻“潘多拉”星球,感受到1895年第一次看电影的观众的兴奋与饥渴。

  “《阿凡达》让很多电影人燃起了激情。”香港导演徐克说。对酷爱技术的电影工作者们而言,拍摄数字3D电影无疑是一场全新的游戏。这种被革新的游戏方式,与有声电影出现时一样激动人心。

  事实上,当电影《阿凡达》脱离自身转变为社会公共话题,成为电影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时,人们也由此发现:2010年,3D时代已经到来。

  第三次电影革命

  “我希望我的每一部电影都是3D的。”技术狂人卡梅隆在拍出《终结者》、《泰坦尼克号》等特效炫目的电影之后,曾如此说。14年前,如果数字3D技术足够成熟,卡梅隆绝对会让《泰坦尼克号》呈现为3D版。

  是的,以卡梅隆为代表的著名导演们,已经花了太长时间翘首以盼。如卡梅隆这样极端苛刻的导演,甚至不惜用14年漫长等待去换取最佳数字3D效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刚刚萌芽的三维立体不过是科幻电影中的小把戏。人们戴上红蓝眼镜,虽然看到一个立体的新世界,更强烈的感觉却是视觉模糊、头晕眼花。经历半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数字3D技术近几年超乎想象的飞跃,一切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

  从2008年开始,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著名导演和专业工作室都在为此而努力——从2010年开始,一系列野心勃勃的3D电影将陆续出炉,这其中不仅有动画,还有真人动作片、电视剧、喜剧和纪录片。率先领头的,是卡梅隆的3D科幻大片《阿凡达》;接下去,迪斯尼和皮克斯(Pixar)将在今年推出5部3D电影,其中包括3D版《玩具总动员》;梦工厂今年夏天推出的《怪物史莱克4》,将以3D面貌亮相;而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则计划重新发行全新的3D版《星球大战》。

  这其中,“好莱坞教父”斯皮尔伯格的态度转变最为彻底。他计划连拍三部《丁丁历险记》,全部采用“表演捕捉技术+CG动画”的方式制作。目前已经拍竣的第一部丁丁电影《独角兽号的秘密》,耗资1.2亿美元,人们从片花里已经看到一位头发、皮肤、衣服纤维、神情都跟真人一样细致入微的“丁丁”。

  “用3D技术来制作电影,我们将进入电影的新时代。观众将会看到数码时代前任何技术都达不到的特效画面。”卡梅隆说。

  现在,梦工厂的1400名工作人员正在为《怪物史莱克4》而忙碌,这其中,有200名新入职的专业工程师攻克3D技术。梦工厂的高层主管杰福瑞·卡特森伯格,已经在电影行业打拼35年。他预言,未来5至7年,所有在影院上映的电影都将采用数字3D技术:“随着家庭娱乐方式的多样,电影院的票房正在下跌。但现在,我们要用3D电影把人们拉回影院。我们从无声电影过渡到有声,又从黑白电影发展到彩色。如今,第三次革命来了。”

  把3D迎进客厅

  就在《阿凡达》热映之际,美国拉斯维加斯当地时间1月7日,CES全球消费电子大展盛大开幕。在这场被称为“新技术风向标”的大展上,盘踞十年的“高清”主题第一次被3D所取代。展会上,四处可见戴着3D眼镜的人,站在各大展区的3D电视机前,做出或惊讶或夸张的表情。

  索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金格已经宣战——未来3年内,索尼的3D产业销售额将超过110亿美元,相当于索尼目前收入的10%以上。索尼连续5年亏损的电视业务,似乎在这一刻抓到了救命稻草,希望借此重返它在家庭起居室里的霸主地位。

  “3D列车已在轨上,我们已准备好把它开进家庭。”霍华德·斯金格说。在CES展览的索尼展区,3D广播、3D娱乐、3D游戏与3D电影全面亮相,看得人们目瞪口呆。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阴霾、技术革新的乏善可陈与利润大幅下滑后,3D终于引领出一道令人兴奋的光芒。目前,占据全球市场50%以上份额的四大电视生产商已经表态要大力推行3D技术,一些规模较小的,如中国的创维也积极加入3D电视机的行列。把一切大屏幕3D化,已经成为未来影音技术的趋势。

  当3D硬件一片喧嚣时,3D的内容供应也跃跃欲试。在美国,体育赛事和娱乐领域已经提前进入3D的全新世界。

  2008年,美国U2乐队在全球公开发行演唱会纪录电影《U2 3D》,整部纪录片从拍摄、剪辑到放映完全采用3D技术。在银幕前,你仿佛就站在一群汗流浃背的兴奋乐迷中,主唱波诺的嘶吼尖叫,几乎就近在眼前。

  美国工程师们从去年就瞄准了一个热门领域,在体育场馆运用3D技术向球迷转播比赛,想想看,一场逼真如星球大战的比赛将如何刺激人们的肾上腺?在这般感召下,美国ESPN体育节目电视网近日宣布,将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安排部分比赛使用3D立体电视技术转播。

  好消息接踵而至。日本索尼公司宣布与探索频道和IMAX公司合作在美国成立全球首家3D电视网。第一年的转播计划包括至少85场体育赛事的直播,其余节目将从3D表现的需要出发,安排一些自然历史、太空探险、冒险、赛车、科技、电影与儿童节目等等。随着3D电视网的建立,3D电视机的普及可以预计。

  “2010年3D电视机的销量将达到430万台,而到2013年,每售出4台电视机,其中就有1台是3D的。”消费电子协会的CEO盖瑞·沙皮罗如此预计。

  唯一的问题在于,数亿家庭刚刚把昂贵的高清电视搬进客厅,现在,该如何说服他们花另一笔大价钱接纳3D。

  差距与未来

  全球3D风潮如火如荼时,很少有人知道,2006年8月,中国曾诞生第一部3D电影《魔比斯环》。

  “我们最近还在说,《魔比斯环》发行得太早了,当时中国影院并没有那个环境。如果放在今天,或许票房成绩会好一些。”当年负责《魔比斯环》发行的曹辉说。

  曹辉是深圳环球数码媒体科技研究有限公司(简称IDMT)的副总经理。成立10年的IDMT是中国最大的3D动画制作团队,也被称为中国动漫的“黄埔军校”。在曹辉看来:“就在这一两年,3D在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年前,《魔比斯环》在国内上映时,曹辉记得,“国内的影院几乎都没有3D设备。对普通人来说,3D电影是孩子看的东西。对电影工作者来说,数字3D是好莱坞的顶级游戏。”

  短短3年,国内影院的设备全面革新。曹辉说,全国电影院播放《阿凡达》的硬件设备,有80%~90%是由环球数码提供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中国电影市场这几年是井喷式的发展,亿元票房的电影层出不穷,哪怕一堆电影扎堆,仍然有几部同时票房过亿。”曹辉觉得,中国电影已经形成繁荣市场,而这红火将带动3D技术的发展。

  “我们是国内最早做3D的。从一无所有开始,慢慢摸索、建立生产线、做作品、做市场、学技术、做票房。”曹辉告诉记者,经历十年的发展,国内目前有五六十家公司在研发3D动画,这将导致中国3D技术人才的持续增加,“3D已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

  曹辉曾数次前往美国梦工厂学习交流,听到的信号无不是“希望每一部电影都做成3D效果”。《阿凡达》的上映,更让她百感交集。

  “徐克跟我说,《阿凡达》的出现让他重燃了激情。确实,人们会更加关注3D,关注它的商业价值。我们由此能看到这个行业的希望,会有更多人加入3D产业的融资、上线以及下线,使得这个产业更加饱满。”

  而与此同时,曹辉也感到巨大的压力:“我们感觉到差距。这种超级大制作,并不是有钱就能完成,它需要资本运作、技术力量、专业团队,是一套非常复杂的工程,牵涉到如何灵活运用各种媒体。”

  曹辉坦言,数字3D技术对他们而言还不是最难,“纯技术领域的难关,我们绝对能克服”。最大的差距在于,一个如卡梅隆一样能掌控大局、极具号召力的领导者,一个强大而统一的专业化团队,以及编剧、导演的人才。“国内的原创还不够开放,有时候比较狭隘,不懂得吸取全球最好的人才和元素。我们只有心胸和视界都宽广了,才能走出第一步。”

  面对箭在弦上的3D浪潮,曹辉十分冷静:“3D只是一个潮流,不可能取代传统电影。毕竟这项技术更适合于表现一些科幻的、讲究视觉效果的特殊内容,普通的剧情片没必要全部3D化。”她认为,未来的3D电影将固定为电影格式的一种,就像球幕电影、4D电影一样;而未来的3D电视,则可能会与高清电视一样,开出一个3D频道,付费收看。

  曹辉相信,随着3D电视机的逐渐普及,3D的内容将会越来越多,但其质量也会参差不齐,技术不过关的3D,将会看得人头晕眼花。“在3D趋势之下,我相信硬件的开发速度会很惊人。但是,3D的内容制作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像《阿凡达》这样的作品更是可遇不可求。”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