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年画

第一财经日报2010-02-20 15:28:00

责编:群硕系统

杨家埠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俺村一千号人,五百人印年画,五百人扎风筝。” 

  从潍坊市区出来,行车二十分钟,过了寒亭区,顺溜溜几个拐弯,就来到了杨家埠。 

  杨家埠并不大,外形如丁字,顺着一条仿古街道,走到底,两翼便是稀稀落落的村庄,一村人大部分姓杨,大多沾亲带故,他们忙时种地,闲时刻画扎风筝。 

  一个上午,我在这个仿古街上看花了眼。每间店铺里里外外、重重叠叠全是风筝与年画,姹紫嫣红,样式各异,风筝动态十足,年画喜气洋洋。里面的店主,满手糨糊,抬头对你笑一下,然后又埋头糊一阵,刚才还是一副光竹架,你问题还没问完,人家已变成一只八面玲珑的七彩“大蜈蚣”。 

  民间流传说:“世上先有杨家埠,后来才生灶王爷。”当然,这有些夸张,不过,却证实了风筝之外,杨家埠的年画更是闻名天下。几个世纪以来,每到农历年底,人们都要争着买杨家埠的《灶王图》,把散发着墨香的新灶王“请”进家,然后将老灶王“送”上天,并拜托其上天言好事,以保下界全年平安。 

  几年前,冯骥才来到杨家埠,他看到这情景,一时激动,也不知问啥好,于是便问一个农民,你们为啥要画年画啊?那农民摸着自己的脑袋也不知回答啥好,于是就说:“没年画,他们过不去年啊!” 

  他这个回答道出了年画在乡土中国的重要意义,它是春节的一个象征,没年画能叫过春节吗? 

  杨家埠的年画很有个性,颜色浓艳抢眼,画面满满腾腾,人物壮壮实实,胖娃娃个个都有二十斤重,圆头圆脑,带着憨气,傻里傻气地看着你。再看年画上的姑娘们,也是一色的方脸盘、粗辫子,两只大眼黑白分明,脸蛋红扑扑,好比新桃儿。而当你再抬眼看正在印画的姑娘,一准得笑,原来画在画儿上的全是她们自己! 

  她们画自己的模样,还画自己心里头的向往,那便是家畜精壮、人财两旺、风调雨顺、平安吉祥。这就是中国年画最朴素也最深刻的内涵。 

  我从一家店铺到另一家店铺,沉浸在浓郁的乡土氛围中,然而,我却老是犯贱式地想起北京的798或上海的M50,总是想起那些装神弄鬼的前卫艺术家,我的意思是,他们真该来杨家埠跟这些农民种几十年地。 

  仿古街尽头就是杨家埠最古老的村子,一家一户的小院子,低矮的围墙,大门上贴着褪色的“雷霆门神”,往往门外也都有一株枝繁叶茂的柿子树,一半已遮进院子里,外面墙下还有一个花台,芍药含苞欲放,中间还夹杂几根葱。这一家一户的小院子,就是一个“老字号”的作坊,除了解放后短暂的停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生产年画。 

  这些年画作坊的成员,从老到少,各具其长,要么画,要么刻,要么印,十八般武艺集于一身的也不少。人们说,在杨家埠,家家都是画店,人人都是画师。 

  当然,最出名的当属“同顺德号”了。这家“老字号”在仿古街的西边,院子不大,但南北通透,东西两厢,一边刻板,一边套色印刷。“同顺德号”的主人应该是杨家埠最有名的人,他叫杨洛书,享有“国际民间艺术大师”之称,虽已83岁,却精神得像个小伙子,一刻也不停地操持着“同顺德号”。 

  杨家埠的年画兴起于明初,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这个村子里,似乎只有这位老人更清楚年画的历史。杨洛书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听老人们说,俺们的祖先是明洪武年间由四川梓潼县迁来的。来这里之前,在宋代就在那里从事佛经雕刻,到这里后,由于生活所迫和受当时政治、山东孔子思想的影响,就开始用木版套印年画了。” 

  我在同顺德号的小作坊里,有幸亲眼见识了年画这种乡土艺术的完整制作过程。从拓稿画样开始,要经过雕刻木版到上案印刷,最后再烘货点胭,杨家埠年画的四套工艺无一不是画工、艺人手工精雕细刻所为。 

  杨家埠年画最关键的地方是木板雕刻,村子里的人说,至今,雕刻技艺最高的算杨洛书老人,几年前,他曾先后刻制了《历代帝王全图》24套、《水浒一百单八将》109套、《西游记》88套、《红楼梦》140套、《三国人物》110套,单是刻版用的棠梨木就有一卡车。 

  杨洛书老人带着我看了南边房间内如博物馆一般的雕版收藏,他说他收藏的这些雕版有3300多块。不过,如今,由于老人眼睛不好使了,已不能再继续雕刻了,这也许真是杨家埠年画的损失。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