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影片《黑天鹅》得到比较一致的好评。关于善与恶的主旨并没有成为影片宣传的核心,相反,悬念丛生的后台争斗成了最大卖点。观众赞叹女主角的精彩表演以外,同样咋舌于美丽背后的阴暗。就在一年前,全世界最伟大的一家芭蕾舞团——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发生的恶性案件,以血淋淋的事实让我们看到至美艺术背后的杀机。
2012年1月17日深夜,舞团总监谢尔盖·菲林下班回家。正要开门时,他听到背后有人喊自己的名字。转过身去,还没看清对方,只觉得一瓶冰冷的液体泼向自己,随后,他的眼睛和皮肤感到剧烈烧痛。菲林一边呼救,一边倒地,靠地面的积雪缓解疼痛。而行凶者敏捷地跳上一辆小汽车离开了现场。第二天,几乎全球所有一线媒体都报道了谢尔盖·菲林遭泼硫酸的新闻,也几乎无一例外地拿《黑天鹅》做了对照。这个流传已久的芭蕾舞剧院内部险恶斗争的故事,终于有了活生生的版本。
警方迅速介入,院方管理层原本隐藏着的危机也随之爆发。与菲林一直处于竞争地位的明星舞蹈家基什卡里泽,首当其冲被列为头号嫌疑犯,但他毫不示弱地公开发表言论,大骂菲林和总经理串通造假案。最终,争斗双方都被解约。3月份,戏剧性的转机出现,新当选的工会主席,年轻的明星舞蹈家帕沃·季米特里琴科被警方锁定为最终的幕后策划者。而案件的关键人物,却是他的妻子、女舞蹈家安杰丽娜·沃伦佐娃。
有关忠诚与背叛、阴谋与爱情、谣言与轻信的故事就此浮现。
案件的源头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菲林和基什卡里泽的权力斗争。两个极具天赋的舞蹈家都自视极高。基什卡里泽曾深得乌兰诺娃和谢苗诺娃的真传,也曾受到莫斯科大剧院芭蕾舞团老一辈总监格里高洛维奇钦点。因此,他总认为自己会是拉特曼斯基离开大剧院之后总监的不二人选。不承想剧院管理方有意削弱格里高洛维奇的影响,从同在莫斯科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剧院请来谢尔盖·菲林担任新任总监。这就让两人之间结下了深仇。
舞蹈界虽然人才辈出,但终归是个小圈子。女明星沃伦佐娃求学时期,先后受到这两位的青睐。基什卡里泽答应亲自指导这位明日新星的成长,而菲林则亲自掏钱送她参加比赛,并希望沃伦佐娃学成后能到自己的剧院效力。即便沃伦佐娃的天赋足以让两位大佬看中,人们也无法排除其中大佬抢人才的因素。当年的沃伦佐娃接受了菲林的资助,后来却投向了基什卡里泽所在的大剧院。因此,当菲林以艺术总监的身份出现在大剧院的时候,沃伦佐娃恐怕也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
案件的另一源头在于菲林的管理方式。他究竟是沙皇还是明主,处于不同地位的演员有着不同的感受。从庭审记录和电视采访来看,几乎所有一线演员都为菲林说话,而自认被压制没有出头之日的群舞演员和小明星们,则站在了对立面。经常在排练现场顶撞总监、替底层演员出头的人,正是他们急切地想选为工会主席的季米特里琴科。此人是大师莫伊谢耶夫的高足,师出俄罗斯芭蕾舞学派正统。他扮演的“恐怖的伊万”闻名全球。外加受到“老佛爷”格里高洛维奇的关照,使得他尽管在森严的等级制度中排名不算靠前,但也能在大剧院放胆说话。排练过程中,每当他觉得菲林为了巩固权威随意辱骂群舞演员时,总能挺身而出与菲林当面对峙。
真正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菲林对自己的妻子沃伦佐娃的羞辱。据部分证人回忆,2012年底,沃伦佐娃申请出演她梦寐以求的黑白天鹅时,菲林说:“去照照镜子,有你这样的天鹅么?”也许是愤怒的驱使,也许是酒精的作用,季米特里琴科把自己的不满告诉了一个当地恶棍。恶棍自觉是个生财之道,于是就有了惊心动魄的硫酸事件。法庭上,暴行实施者扎鲁斯基承认,季米特里琴科并未明确雇他对总监泼硫酸,而他只想把事儿闹大,好多从他那里换点钱。
当年12月,地方法院判定季米特里琴科为主谋,入狱6年。媒体几乎齐声哀叹,一位极具天赋的年轻舞蹈家将被毁在环境恶劣的监狱之中。菲林如今双目近乎失明,何时才能回到工作岗位不得而知。基什卡里泽、沃伦佐娃以及时任经理伊克萨诺夫都离开了这家剧院。一出悲剧就此收场,其戏剧性恐怕超过了大剧院全年排演的任何一部剧作。
英语中有个成语直译作“舞鞋里的碎玻璃”,但通常情况下也就是个“给穿小鞋”的意思。一些剧院的演员坦承,自己遭遇过舞鞋丢失、戏服被毁甚至在舞台上被人下绊的黑幕。但还没有一件能像硫酸事件一样,如此残酷地揭示出舞蹈团内竞争的残酷以及人性扭曲的可能性。(作者为艺术人文频道编导,“半乐谈”聚焦国内外演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