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客机失联已经超过了两天时间,目前尚在搜寻。在失联的诸多猜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客机或许和是因为金属疲劳导致在空中瞬间阶梯。
在人类的飞行史上,首次意识到金属疲劳的危害,是1950年代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发生的系列空难。
1954年1月10日上午11时,一位名叫吉亚瓦尼?迪马科的渔民正在地中海里撒网捕鱼,突然听到从云层的某个地方传来三声巨大的爆炸,一些银光闪闪的亮片从几英里之外的天空中降落,紧随其后的是一股黑色的浓烟。迪马科划船靠近,他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飞机的残骸在海面上四处漂浮着。
英国海外航空公司的“彗星”号喷气式客机在9000米的高空爆炸了,29名乘客和6名机组人员在这场空难中丧生。
在世界民用飞机的发展历史上,彗星号客机是一个跨时代的产品。它由英国的德?哈维兰公司在1949年研制成功,是第一种以喷气式发动机作为动力的民用客机,当时被认为是革命性的技术。1952年,彗星号客机投入运营。
但厄运接连不断,从1953年到1954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内,投入运营的9架彗星号客机,就有3架坠毁,英国海外航空公司撤出了所有在飞的彗星号客机。可制造商德?哈维兰公司对空难的原因却一无所知,它甚至怀疑有人蓄意破坏,为此英国的军情五处专门还进行调查。
第二起空难发生后,英国皇家海军打捞了尽可能多的飞机残骸,送往英国皇家航空中心检测,最终找到了元凶——金属疲劳。
所谓金属疲劳,是指一种在交变应力作用下,金属材料发生破坏的现象。机械零件在交变压力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局部高应力区形成微小裂纹,再由微小裂纹逐渐扩展以致断裂。疲劳破坏具有在时间上的突发性,在位置上的局部性及对环境和缺陷的敏感性等特点,故疲劳破坏常不易被及时发现且易于造成事故。
“彗星号”飞机增压仓内方形舷窗处的蒙皮,在反复的增压和减压冲击下,产生变形、裂纹,最终导致金属疲劳断裂。在高空中,断裂使得飞机座舱内外的压差如同压缩空气一样爆炸,使得飞机顷刻解体。当时,金属疲劳还是一项无人知晓的课题,而喷气式飞机彗星号比其他飞机都飞得快,承受的压力自然也大,更容易产生金属疲劳。
对金属疲劳问题的忽略,最终毁掉了英国德?哈维兰公司。这家公司名誉扫地,1959年不得不与霍克—西德利公司合并,而彗星号生产线又继续蹒跚了几年后,于1962年正式关闭。
正亦步亦趋地向德?哈维兰公司学习研制新型喷气式客机的美国波音公司,吸取了彗星号的教训后,采用了新型材料,并将舷窗形状从方形改成了圆形,终于在1954年推出了波音707。其他飞机制造公司也接受了这一教训,对舷窗的结构,均采用整体锻件形式,以保证万无一失。
飞机的寿命都是有限的,这次失联的马航飞机服役已经超过10年。不过,航空公司会用专业设备定期检查金属疲劳状况,排除飞行隐患,不能用服役年数来判断是否存在金属疲劳。如果真的存在金属疲劳,那只能证明航空公司在管理上存在巨大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