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筱原一男建筑作品纯净、抽象的特质尤为明显,“筱原一男”的策展,不得不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3楼的展厅布置得格外简约。无隔断的白色空间里,硕大的建筑照片、若干个代表作的建筑模型,摄影、语录、文献,都在以写意的方式勾勒出这位上世纪20年代出生的日本第一代建筑师的职业生涯。对中国观众来说,在博物馆大力宣传推广之前,“筱原一男”还算不上耳熟能详的名字。尽管,以建筑师身份初出茅庐的伊东丰雄,当年就是因为撰写了研究筱原一男的论文《罗马风的踪迹》受到建筑学院派的极大关注。
筱原一男,日本建筑史上标杆性的人物,也是帮助日本建筑界实现近现代化的“开山派”之一。而我对他的根本认识,是从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发表的“伞之家”和“白之家”开始的。筱原一男在这些作品中,从日本传统中提取出象征元素,用建筑设计中抽象的手法将其转换为最简单、直白的立方体。相信当年,在这一系列简单、纯净的空间中穿梭的筱原一男,一定为自己重新找到与日本传统建筑相同的设计路径感到欣慰。因为在此之前,经历了全盘西化的日本,建筑师正在纠结于让建筑设计同时兼具民族性与现代化。很多年里,这种纠结在翻译与突围中交织并进。
从展览现场来看,“伞之家”和“白之家”都有着筱原一男最初为突破纠结而赋予的纯粹感。就连伊东丰雄也说:“我第一次聆听筱原一男的演讲,很震惊,原来建筑可以这么美、那么纯。”所以,如果要我用一种颜色来形容这位建筑师的作品,在这些黑白影像之中,我只想到了一个字“白”。
而之后,筱原一男凭借他对建筑的思考,走上了一条与其他日本建筑师截然不同的道路。他以“未完之家”为开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发表了“龟裂的空间”等一系列作品,作为对纯粹、抽象建筑空间构建的一种延伸和裂变。其后,他跳脱出了对建筑个体的思考,在对东京城市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混沌”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上原的住宅”和自宅“横滨之家”等一系列走向纯粹几何形态的复合构成建筑。很多人看到这些内部带着分叉结构柱结构的建筑,会疑惑于它们的居住舒适程度。不过,据说,住在里面的人并没有感到那么不舒服。可能,它们对人们带来视觉冲力力只是一种表象而已。筱原一男不过是借助这些表象,自由地阐释建筑的“混沌”理论。
展览上首次公开的筱原一男为自宅、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成的“横滨之家”设计的家具,也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位建筑师对于纯净感深入骨髓的偏执。而他的遗作“蓼科山地的初等几何计划”的手稿,则是一个患病的矛盾综合体。这个设计项目历经十余年修改,以此为晚年生命支柱的筱原一男,为该项目共绘制了三万多张图纸,却终究未能在生前将其付诸实践。
有辉煌、有遗憾,这是筱原一男人生真实的传奇。而他的建筑观念,在无形之中影响了包括伊东丰雄、坂本一成、长谷川逸子、妹岛合世等一批国际知名日本建筑师。他们在权威建筑词典里竟然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筱原派”。
毋庸置疑,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对中国建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大手笔为这位德高望重、特立独行的日本建筑师办展,也许是为了让中国的本土建筑师和艺术家,借助筱原一男的方法,构筑一条更为复杂而深邃的创造路径。“他的作品能带着我们一起为日本样式祛魅,然后再重构一套筱原的方法论。”用策展人龚彦的话形容:“筱原一男忘了将答案藏在身上,答案仍然站在原地等待着我们。”
时间:即日起至6月22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