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买他们了解的股票。”这是巴菲特给中国投资者的建议。
一年一度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是全球投资者的盛宴,今年的5月之初,又有4万人涌入奥马哈这座美国小镇。也许是因为A股市场的持续低迷,更多中国投资人“求学”的热情被激起,约1000人的中国团来到这里,这一数字超过了往年。
84岁高龄的巴菲特和他的搭档90岁的芒格一如往年做东、答问,其言论一次次被总结为“投资箴言”。来看看巴老今年说了什么。
“赚快钱是投资最大的错误。”这句极其通俗的话倒可以很好地折射巴菲特的一系列投资理念,他说:“(我和芒格)一起工作的54年里,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宏观经济或者政治环境,或者其他人的看法而放弃一项有吸引力的收购。实际上,当我们做决定时,我们从来没考虑过这些因素。”
“在读《聪明的投资者》之前,我尝试着自己画图,用一些市场指标来预测股票的走势,我听股评家的点评。这些都很有趣,但我依然觉得没有任何收获。”
“形成自己的宏观观点,或是听别人对宏观或市场进行预测,都是在浪费时间。事实上这是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会模糊你的视野,让你看不清真正重要的事实。”
这让A股市场投资人情何以堪,在这位价值派的“股神”看来,盛行的各种宏观分析、技术分析、投资者情绪分析似乎都成了对“内在价值”进行投资的干扰因素。
对于其投资方法中最重要的一点“如何衡量企业的内在价值”,巴菲特同样用大道至简的方式表达:一鸟在手胜过二鸟在林 。这是许多投资人喜欢引用的一句伊索寓言里的名言。
近期伯克希尔还完成了两项大型私有企业的并购:耗资180亿美元完全买下NV Energy以及亨氏的大笔股权。伯克希尔已经拥有世界500强企业中的9家公司。
巴菲特称,他仍在仔细留意进行更多大型并购的机会,未来收购将沿用“合伙人”架构,“我们已经进入第二阶段”。所谓“第二阶段”的表态,表现出巴菲特对非上市实业有更大的兴趣。他认为,相对于上市公司,私有企业的业绩并不会很快表现出来,这是另一种长期的价值投资,私有企业增长更为持久,也没有业绩一直保持同比增长的压力。
“股神”很多时候也已经成为信心的标志。在金融危机之时,巴菲特出手与高盛和通用电气大型公司进行交易,如今获利极其丰厚并也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稳定市场的作用。但是巴菲特现在认为,金融危机期间使用大多数现金“时机过早”。他一直强调——没有人能够掌握市场的起落,但是可以找出公司的价值。
这种产业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思路被许多投资人津津乐道。虽然最近一个五年,巴菲特没有跑赢指数(巴菲特强调指数投资对普通投资人的重要性),不过伯克希尔20%年复合增长率令这位长寿的投资大师也证明了神奇“复利”的存在。
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勒姆在区分投资和投机的标准中有两条是:投资的目的是获得稳定的收入,投机的目的是获得可观的收入;投资选择安全的证券,投机选择有风险的证券。
安全、复利、内在价值低估、自下而上产业投资的思维都是巴式价值投资很好的概况。这一切,让中国投资人高山仰止,但又似乎难以复制。
细观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2013年底结余伯克希尔账上结余481.9亿美元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作为多元化投资公司,伯克希尔资产中保险业依然是大头,保险业务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资金,而股票投资仅仅是伯克希尔投资的一部分。
越来越财大气粗的巴菲特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逐步淡化股票投资的迹象,他转而进入的是股权投资领域,把更多资产投资在收购上,有稳定回报的并购可以是更长期的投资。而这些也使得他在股票投资上更加游刃有余。
中国证监会长期以来都将引入长期投资者作为战略目标,不过处于经济转型“攻坚期”的中国股市已经持续了数年“存量资金”的游戏。有人调侃,既要看宏观数据、又要看财务报表,既要盯着各种政策、又要观察回购利率、市场情绪,在中国做投资真累。
“了解自己能力的边界”是许多谦逊的投资大师的口头禅。其实巴菲特多次坦言看不懂中国的股市和楼市。这位84岁高龄的投资大师对中国公司的投资仅限于比亚迪和当年的中石油等寥寥数笔。
在谈到中国经济时,巴菲特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很高,经济发展过程中有高低起伏,有经济震荡是自然的事情。
不过处在经济转型迷茫期的大部分A股投资人远没有这么淡定。股票市场里对传统投资、地产拉动经济模式难以为继的担忧有增无减,创业板为代表的中国成长股被视为新经济的救命稻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情绪大部分仍聚集在成长股上。
“价值投资者的首要目标是确定公司的当前价值,并在价格足够低时买进,而成长型投资寻找将迅速增值的资产,赌的是未来可以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的公司业绩。”同样是价值投资派的美国橡树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如此表述成长和价值的简易区分。
巴菲特明显不会是大多数中国成长股的簇拥者。
一位有过十余年海外投资经验的基金经理回忆,在刚到中国时,他居然发现这个市场里很少有人重视分红率、重视DCF模型(现金流折现估值模型,这是一种国际常用的绝对估值法),大家关心的都是盈利、增速。最后他总结道,“这是两种游戏规则”。
同时,这是个“赚快钱”盛行的市场,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投资人,大家把盈利考量的时间段尽可能的拉短,一年、半年,甚至一个季度为标准来进行证伪。
根据广发证券的研究,最新的A股2013年年报和一季报显示,以地产投资链为主导的新一轮企业盈利下滑似乎又要开始,而新兴成长行业在一季度盈利增速从去年年报的10%进一步加速至18%。成长股投资者又找到了逻辑的支撑。但是这些估计也不会是巴菲特所喜欢的。
近50年来,巴菲特一直不愿投资科技行业,而喜欢工业、金融和消费品类公司。巴菲特一直谦逊的表示自己看不懂科技股,他认为,例如社交网站这类公司要确定其价值是“极度困难”。但2011年巴菲特首次买入IBM公司的科技股成为新闻事件,不过注意,这时候的IBM同样已经是相对很安全的难以倒下的“巨无霸”。
2008年熊市中,坚守价值派投资的许多人经历了投资业绩的大幅波动,被指责为僵硬固执的价值投资的抄袭者。新一轮漫长下跌后,如今不少传统蓝筹股出现个数位的PE倍数,又有一些价值投资人开始认为,在A股二级市场上,可以用产业投资的思维进行布局的时点临近了。
对他们而言,成功也许是时间迟早,不过,他们更需要有如同巴菲特旗下那样足够长期投资的资金和足够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