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中国“消失”的汽车企业

一财网2014-05-07 13:11:00

责编:群硕系统

5月5日晚间,有媒体爆出消息,于2009年宣布收购悍马(未成功)的四川著名民营企业腾中重工,已经停工破产,其出资人李炎(又名:索郎多吉)涉嫌诈骗、非法集资、恶意逃废债务、伪造金融凭证等多项罪名被调查,众多媒体获悉,现当地政府以及员工都已经联系不上李炎本人,或已携数十亿巨款跑路。蓝鲸还披露,公司另一实际控制人张志刚也已经失去联系。在此次事件之外,国内企业收购国际著名汽车品牌一事,似乎就在昨日,更提足了媒体的胃口。

中国汽车企业的国内外的兼并、重组事件,近几年的呈现频率在加快。我们不妨做一下简单的梳理,看看中国汽车企业重购的“那些年”。

广州标致

广标505:作为国内最早的合资公司,广州标志给人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但最大的回忆就要算这款车了

1985年3月15日广州标致成立。广标的股东非常复杂,分别由广州汽车厂(持股46%)、法国标致 (持股22%)、中信(持股20%)、巴黎国民银行(持股4%)、国际金融公司(8%)五家股东组成。这种庞大复杂的股东结构,为后来广标的失败埋下了隐患。1992年是广标卖得最火的一年,卖了20404辆车。到1997年,销售滑到了1000多辆,累计亏损达29亿元。这个中国早期的汽车合资项目最后以标致放弃、中方零收购取回法方股权和债务而告终。1998年2月22 日,《出资额转让合同》获外经贸部的批准,法国标致公司等4家股东正式退出原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最后本田出资十数亿元人民币,偿还广州对标致的欠款和安排富余人员,拿下了广州项目,成为标致的替补者。

广标的失败,折射的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倒闭,更凸显了上世纪80年代中国汽车产业在政策、理念和机制上的不成熟。对市场信息研判的迟缓,把广州标致拖入绝境。汇率上的变化就令当时的广州标致措手不及,导致车价不断攀升,使富康、捷达和桑塔纳2000很快就把广州标致的市场冲得七零八落。虽然广州标致以失败告终,但标致公司1985年和广州建立合资公司时,中国汽车市场还普遍不被跨国汽车公司看好,标致表现出的先驱者勇气仍然让人回味。

 

上汽仪征汽车公司

仪征赛宝多功能车

这是在原江苏仪征汽车制造厂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一个新型汽车企业。1995年,原仪征汽车厂由于产品老化、市场衰退,企业发展陷入困境。在江苏省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及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根据国家有关鼓励汽车工业通过资产合并、兼并等形式发展跨地区、跨部门的企业集团的产业政策,上汽集团与仪征汽车公司实行联合重组,于1999年4月成立了上汽仪征公司。上汽仪征是上汽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天汽和一汽重组

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一汽与天汽的合作,随着2002年6月14日双方在京正式签字而尘埃落定。此次一汽与天汽的联合重组是国内大集团之间的合作,优势互补。无论从资金、技术和销售服务网络,一汽具有雄厚的实力,但一汽集团一直以来在小型车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划;而天汽是国家规划的小排量轿车生产基地,其生产设备、销售渠道和品牌都是多年积累下来的财富。本次重组采取股权转让方式。天津汽车集团公司将其持有的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84.97%股权中的60%即夏利公司总股本的50.98%股份转让给一汽;与此同

时,天汽集团公司还将其下属华利公司所拥有的75%的中方股权全部一次性转让给一汽集团公司。

这在当时,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最大、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联合重组。也是企业面对WTO挑战,贯彻产业政策,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进程中迈出的可喜一步。天津丰田公司是由天汽与丰田公司各占50%的股份,一汽与天汽重组后,就等于一汽与丰田可以进行合作,这也是丰田求之不得的,这样丰田公司就可以在中国生产1.6升排量以上的轿车,使其在中国市场上得到全面发展。对于一汽来讲,同天汽的合作只是其战略的一部分,下一步可以顺理成章地同丰田公司合作。

长安和江铃重组

2004年,长安汽车发布公告显示,长安汽车以4.5亿元现金,增资一个月之前刚刚成立的江铃控股,而江铃集团也同步增资4.5亿元,长安汽车和江铃汽车的整合正式敲定。增资之后的江铃控股的注册资本增加至10亿元。有分析认为,增资完成后,江铃汽车控股股东变为新设立的江铃控股,长安汽车对江铃控股具有实际控制权,也就是实际控制了江铃汽车。

同时,江铃控股作为长安汽车重组江铃的母体,将陆续把江铃集团的有关生产经营性资产纳入江铃控股。福特汽车公司仍然持有江铃汽车近30%的股份,位列第二大股东。江铃不仅可以弥补长安在商用车上的短板,也可以壮大整个长安集团的实力。在这次收购的背后,当时的新产业政策,即对超过15%市场份额的国有大型汽车集团的扶持之争,渐渐浮出水面。作为当年国内汽车业内最大的一次收购,在超过15%市场份额的诱惑背后,是国内汽车集团开始步入新的重组高潮。

南汽收购罗孚

2005年7月,负责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托管事务的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公告说,中国的南京汽车集团成功竞购了英国“百年老厂”罗孚汽车公司和其发动机生产分部,从而结束了历时多时的罗孚竞购战。英国政府和罗孚公司方面都认为,南汽的竞购成功为罗孚的数千名下岗员工“重新上岗”和该公司在伯明翰的长桥工厂恢复生产带来了希望。罗孚汽车创建于1904年,是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英国老字号企业,但近年因各种原因经营业绩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在2004年6月,上汽就已经与濒临绝境的罗孚签订了意向性的合作协议,后因罗孚财务等状况太差,2005年4月双方谈判破裂,罗孚不得不宣布破产。不过,在罗孚破产前,上汽斥资6700万英镑获得了罗孚75、25两款轿车和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此次南汽的介入,有分析认为,是存在弊端的,高价买进一个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全盘购进风险太大,等等,因而并不被看好。

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破产

2007年8月,北京一中法院首次适用《企业破产法》依法宣告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破产。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成立于1992年,原隶属于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该公司建立之初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依靠国家计划调配和其上级主管部门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履行行业管理职能过程中提供给该公司的一些业务。截止当年,经中准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资产总额为6803.23万元,负债总额为3.9亿元,所有者权益为-32329.65万元,资产负债率为575.21%。中国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亏损严重,不能清偿债务,无法继续进行经营,应予宣告破产。

 

南京菲亚特与奇瑞的合作

南汽与菲亚特合作的房车

传出合作重组“绯闻”已久的菲亚特与奇瑞,在2007年8月6日,双方签署了合资生产乘用车项目《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按50:50出资成立合资公司生产乘用车。合资公司建在安徽芜湖,该合资公司进行菲亚特集团汽车旗下的阿尔法·罗密欧和菲亚特品牌汽车、以及奇瑞旗下的品牌汽车的生产和销售。

上汽和南汽重组

2007年12月底,上海汽车以20.95亿元和3.2亿股股份换得南汽集团资产。从南汽项目的管理层更换到南汽名爵的开发,从已经剥离意大利血统的南汽菲亚特的新规划到拟定150亿元销售收入的新零部件企业,上汽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打出了一整套组合拳。上南合作之后的整合重组工作,与上汽以往任何一次国内外并购相比,规模更大、涉及面更广、资产质量参差不齐,重组难度不小。

上汽南汽重组后,形成了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双方产生强大的互补效应。首先,上汽依维柯红岩重卡项目与南京依维柯现有的轻型商用车,组成完整的商用车产业链。其次,在自主品牌乘用车领域,上汽荣威在资金、技术、研发团队、市场推广、战略规划与执行力、零部件配套体系等方面的优势,与南汽名爵拥有的国际化品牌、现成整车与发动机生产线的结合,为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在中高端市场取得突破,并为进军欧美主流汽车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双方合作,也为陷入僵局的南京菲亚特项目,创造起死回生的机会。尤为重要的是,双方将两大基地产出的GDP和税收留在当地的做法,有效照顾到了地方利益,为此后跨地区重组探索出了一条新路。而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的重组模式,更是为汽车产业新一轮重组树立了标杆。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表示,南汽走“强强联合、优势重组”之路,对国家汽车产业,对江苏省和南京市的国有资产,对南汽集团本身的发展都有利,会大大提升南汽的投资、生产和开发能力,有利于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国际汽车市场,实现中国汽车“走出去”,也有利于南京振兴汽车产业,进一步建成中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南汽与中国汽车产业巨头进行“合并重组”,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中具有示范意义。

 

广汽重组长丰汽车

2009年5月,广汽重组位于湖南的长丰汽车,成为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实施后第一个跨区域并购案例。当年5月,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丰集团)举行股份转让协议签字仪式。这项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广汽重组长丰项目迈出实质性的一步,是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之后,中国汽车企业的第一个战略重组项目,也标志着广汽集团继与本田、丰田合作成立乘用车生产企业之后,在国内实施的乘用车企业重组战略正式拉开序幕。根据协议,长丰集团将其持有的长丰汽车151,052,703股(占长丰汽车总股本的29%)转让给广汽集团,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广汽集团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长丰集团持有的长丰汽车股份将由目前的265,522,02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98%)减少至114,469,32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98%,仍为该公司第二大股东。经长丰汽车董事会、股东会同意后,长丰汽车将更名为“广汽长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战略合作,开启了国家《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颁布实施以来我国汽车企业跨区域重组的先河,在国内汽车行业起到了先导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做大做强粤湘两省汽车产业,促进汽车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也有利于广汽集团和长丰集团整合要素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完善产品链条和竞争性市场格局,实现跨地域发展。

长安汽车兼并昌河哈飞

 

2009年11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署汽车资产重组协议。中航工业将旗下的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的股权,划拨兵装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集团。重组后的长安汽车集团总资产达到715亿元人民币,汽车产能超过200万辆。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当年前10个月,长安汽车和中航汽车的汽车销量达到152.76万辆,同期国产汽车销量则为1089.14万辆。长安汽车和中航汽车全年销量预计超过180万辆,可称中国汽车业举足轻重的 “汽车巨人”。根

据重组方案,中航工业以其持有的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的股权,划拨兵装集团旗下的长安汽车集团;兵装集团将旗下长安汽车集团23%的股权划拨中航工业。两集团重组成立新的长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兵装集团持股77%、中航工业持股23%。

然而,双方在重组之后却愈加“度日如年”,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哈飞汽车,初期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在国内微车市场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但归入长安集团后,哈飞汽车丧失了自主发展权,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同期被长安划归麾下的昌河汽车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2013年12月,昌河不得不转投北汽集团,宣告了长安重组昌河的失败。而长安收购哈飞和昌河之后,为两家企业输血几十亿元,不但没有扭转哈飞、昌河连年亏损的局面,长安自身的经营状况也被“拖累”。

 

北汽收购萨博

2009年12月,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北汽)宣布,北汽控股公司与瑞典萨博汽车公司完成了相关知识产权的收购工作,其中包括现款萨博9-5、9-3等三个整车平台和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变速箱的技术所有权以及部分生产制造模具。同时,萨博还将支持北汽运用萨博技术研发制造自主品牌车型。

北汽与萨博完成的该项交易,是当年国内汽车企业收购海外先进整车成套技术和动力总成技术的一个成功案例。有关人士表示,走国际化道路是北汽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北汽将全力推进这一项目,以此为契机实现自主品牌乘用车产品研发与国际同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汽车(失败)

悍马总裁向成都当地官员赠送悍马车模

在200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保护后,腾中重工曾出人意料地宣布收购通用旗下的悍马汽车,消息传出后腾中重工立即成为关注焦点。彼时,总部位于四川成都的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5年1月,是一家大型民营工业集团,主要生产路桥、建筑和能源等重型机械设备,以及特种车辆,资产价值14亿元。而与之相比,悍马的资产总值折合人民币约为34亿元。这项堪称“蛇吞象”的收购,最终因为悍马不符合汽车产业节能环保的趋势,腾中重工也缺少生产资格,而宣告失败。尽管2010年2月双方突然宣布收购无法如约完成,但腾中重工借此赚足了眼球。

比亚迪收购日本狄原磨具厂

2010年4月,比亚迪向外界确认,该企业收购日本狄原磨具厂。比亚迪借此把一半日本员工交流到中国,进行技术指导,再把比亚迪国内员工派到日本进行学习。通过这种双向交流,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汽车磨具的核心技术,大大提升了汽车磨具水平,提高了国产比亚迪汽车的品质。做制造出身的王传福深知汽车四大工艺中,冲压成本最高,年销量在40万辆的比亚迪此时将一条模具生产线纳入自身系统,被外界认为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并且非常适合比亚迪目前所处的中期汽车企业发展模式。

 

吉利收购沃尔沃

2010年8月2日,吉利宣布收购沃尔沃100%的股权,相关人士表示,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合资,也不是一个对等的控股,实际上是100%的股权。将拥有其关键的技术及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吉利借助沃尔沃“外脑”资源优势进行现有车型研发过程中的优化,并且加快了步伐。通过双方合作的不断深化,吉利汽车正借力沃尔沃汽车丰富的技术、人才储备来反哺吉利汽车未来的国际化。中国汽车企业海外并购大致起步于2003年。此番并购的意义在于,当时,在新一轮全球产业格局变动和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升级的推动下,中国汽车企业经历了一段海外并购的活跃期,但随后是一段“低潮期”,直到2010年,吉利成功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汽车,终于打破了中国汽车企业在海外兼并市场的“沉寂”。

东风成为标致雪铁龙大股东

进入2014年,新年伊始,一直备受关注的东风入股法国PSA事件率先拉开了序幕,这么大手笔的买卖,核心内容明摆着落在了东风引以为重的“大自主”事业上。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已与法国政府、标致家族旗下控股公司和标致雪铁龙集团(简称PSA)各方正式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谅解备忘录,东风和法国政府将分别注资8亿欧元入股PSA,而标致家族旗下控股公司也将参与增资。此交易完成后,东风、法国政府与标致家族旗下控股公司将成为PSA并列第一大股东,三方分别持股约14%。首先从股权配比上就可以看到,三方并列,可以推断东风并没有占上风成为PSA的大股东,也就没有绝对的优先话语权,而根据媒体的进一步报道,双方的备忘录有一条申明“十年之内三方都不能增股”,以此来看,东风在PSA未来经营管理和技术研发方面或许更加无法占据主导地位。

对于东风来说,核心诉求在于PSA的技术,如果能够以8亿欧元的价钱争取到足够自主发展壮大的先进技术,那么即使没有绝对话语权,起码东风非常重视的自主事业会迎来极大的发展希望,这也可以算赚到。根据东风与PSA签署的框架协议,双方的合作计划包括,在中国建立全价值链的研发中心,致力于汽车新技术、新产品的联合开发,主要为东风、PSA、神龙汽车公司提供研发服务;双方成立海外销售公司,负责PSA、神龙汽车公司产品在亚洲特别是东盟的销售和服务业务,并在其他海外市场进行协同。

广汽比亚迪合资新能源客车

2014年春,从化市人民政府、广汽集团和比亚迪三方签署了投资协议书,这标志着广汽集团和比亚迪将合资成立的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有限公司(暂定名)正式落户从化市。根据协议,广汽集团与比亚迪将在从化明珠工业园建设“广汽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总部、出口基地和研发中心”项目,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相关技术。据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介绍,至2015年末,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总量将力争达到1万辆,其中将重点推广使用2000台新能源公交车。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则表示,“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拥有成熟

的技术,与广汽集团在新能源客车领域进行战略合作,对进一步降低产品成本、丰富产品序列,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菲亚特并购克莱斯勒

菲亚特集团汽车股份公司、克莱斯勒集团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扩大在华生产、销售乘用车合作的框架协议

2014年1月2日,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发布声明称,已经与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下属信托机构——美国自愿员工受益协会(VEBA)就收购克莱斯勒集团剩余股份一事达成协议,将斥资36.5亿美元收购克莱斯勒剩下的41.5%股权。由于欧洲车市疲软,菲亚特也有赖于克莱斯勒保持盈利。对与中国市场来说,按照计划,克莱斯勒旗下Jeep品牌将依靠菲亚特在华的工厂实现国产,菲亚特全面并购克莱斯勒将加速Jeep国产的进程。Jeep品牌车型原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在中国投产,首款车型将为最新研发。

万向收购菲斯科

在与李泽楷的这场较量中,万向最终取得了胜利

2014年2月间,中国万向集团出价1.492亿美元——大约是菲斯科最初开价的6倍——击退了总部位于中国香港的混合动力技术控股公司,赢得收购权。对于陷入财务危机两年之久的美国豪华电动车品牌菲斯科而言,该协议将使菲亚特和克莱斯勒的业务完全合并,整合两家公司技术以提高盈利能力。仅仅在一年前,万向集团击败江森自控,收购了美国专业开发和生产锂离子电池和能量存储系统A123系统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也是美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享有盛名的企业。有分析认为,经营汽车零部件业务的万

向集团一直期望进军整车制造领域,通过收购A123和菲斯科,有可能曲线救国,通过研发和生产电动汽车,进入整车制造领域。

 

江汽集团整体上市

最新重组案例是,2014年5月,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子公司江淮汽车和安凯客车双双公告,江汽集团拟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从今日起两公司停牌不超过30天。此举意味着,安徽省属国有企业将正式推出第一份整体上市方案,当地国资改革的正戏开演。江汽集团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有可能会借鉴上汽集团的整体上市模式:以质地最优的江淮汽车为平台,定增注入大股东资产;交易完成后,安凯客车或将仍是独立的上市公司,只是控股股东由江汽集团变成了江淮汽车。江汽集团本次整体上市有利于公司理顺股权结构

,加之此前集团层面已引入战略投资者建投投资、实现管理层持股,完成“引入战投+整体上市”的改革战略,对公司未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09年,国家就曾经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表示鼓励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兼并重组,支持北汽、广汽、奇瑞、重汽实施区域兼并重组。通过梳理,似乎也能看到,国内汽车集团们缓慢地迎来兼并重组潮。2013年初,工信部《关于加快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汽车行业前10家整车企业产业集中度要达90%,建成3至5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仅就这两个节点看,中国汽车企业重组、并购呈现了集中爆发的态势。

2013年11月,工信部公示首批48家“劝退”车企名单,并给出为期2年的整顿期。如果上榜企业到2015年10月31日依然无法通过相关考核,将被暂停汽车产品的生产资质。业内人士分析,这是我国汽车行业退出机制启动的标志,虽然对市场竞争格局很难有直接影响,但其释放的政策信号或将加速汽车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 工信部网站公示的首批“劝退”车企名单包括吉林通田、石家庄中博汽车、沈阳华龙客车、哈尔滨客车厂、陕西秦星汽车等48家企业,无一例外都是边缘化的车企,公众知晓率极低,在市场上早已失去竞争力。在国内,汽车产品投产前必须通过工信部审查,符合技术安全标准纳入公告管理目录后才能获准生产,因此暂停《公告》且不得办理更名迁址手续就意味着车企生产资质的冻结,只能进入破产程序。

虽然存在上汽收购双龙折戟,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失败,庞大、青年收购萨博落空,给中国车企走出去留下了一些阴影,但也有南汽成功收购罗孚、北汽收购萨博技术、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经验。中国要由汽车大国走向汽车强国,必须加快兼并重组,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

 

编辑推荐: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