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仓健:孤独的“大神”

第一财经日报2014-11-19 05:44:00

责编:群硕系统

在顾长卫导演的影片《孔雀》中,有这么一个镜头。女主人公高卫红和父母守着一台老式的小电视机,看日本电影《追捕》:检察官杜丘遇到了前来搭救的真由美,英雄与美人在马背上飞驰,澎湃而雄壮的“杜丘之歌”久久萦绕。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最时髦的文化景观,连同房间内的煤油炉、黑白电视机,构成一帧帧只属于历史的记忆场景。管他是杜丘,还是高仓健,人们认定那就是东方男性气概的完美形象,于是集体簇拥出一个新时代的“男神”。

而这个“男神”从未辜负大众,几乎与银幕形象合二为一,直到谢幕的最后。据日本媒体11月18日消息,演员高仓健10日因淋巴癌在东京都内的医院去世,享年83岁。

有人问写过博文“与高仓健做邻居”的徐静波,为什么高仓健去世要一周之后才宣布?他回答:“在日本,也只是品行高尚的人才会这么做,只是不想惊动社会,不给大家添麻烦,所以,等葬礼和周祭都结束后,才告诉大家:他走了!”

剪辑出来的英雄

1985年1月,日本《电影旬报》将高仓健评选为“日本第一男影星”,算是对从影近30年的高仓健的一次总结。他出道于上世纪50年代,是个多产的演员,生平共拍摄过205部电影,但在中国,高仓健这个艺名是在1978年才被知晓的。这一年,他主演的《追捕》成为“文革”后第一部被引进的外国电影。

《追捕》是1976年由佐藤纯弥担任导演、根据西村寿行推理小说《渡过愤怒的河》改编而成的一部侦探类型电影,讲述了高仓健扮演的检察官杜丘遭到政界黑幕陷害后,凭借一己之坚持,最终摧毁庞大的地下犯罪组织的故事,也是日本大映电影公司为高仓健从“帮派侠客”向“性格演员”转型的量身之作。片中,高仓健首次以正义化身的形象出现在银幕之上。

在日本,影片反响平平,仅在当年全国最佳影片评比中名列第十八位。导演佐藤纯弥曾回忆,观众起初并不太接受高仓健的转型,后来很多人听说片子在中国特别火,这才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收回了制作成本。可就是这同一部电影,当它1978年10月出现在中国银幕之上时,却如春雷一般炸开了锅。大街上的小伙子有模学样地竖起自己的衣领,戴上不舍得撕去商标的蛤蟆镜,哼几句不成片段的主题曲旋律,炫耀式地谈论影片的内容……假设当时有微信,那么《追捕》无疑将被“刷屏”。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日文系林涛曾撰文解释《追捕》为何会在70年代末的中国大受欢迎,他认为,除了东京的豪华“为精神文化长期处在封闭状态中的人们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提供了视听感官上的饕餮盛宴,满足了大众对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和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无限幻想”之外,一个蒙冤与昭雪的故事在精神层面必定触动了人们的某些神经。“杜丘替银幕下的观众出了恶气。”他写道。

观众可能不知道,《追捕》或者杜丘在中国是做过第二次剪辑的。《追捕》原片长2小时31分21秒,而在中国上映时被剪辑成了1小时52分6秒,共剪去39分15秒的片长,共六处场景被删节——杜丘偷了寺庙香客的鞋子逃亡等有损主人翁形象的场景遭到了剔除。“改良”后的杜丘伟岸、高大、毫无瑕疵,成就了高仓健最完美的英雄形象。

《追捕》或杜丘的流行当然也跟高仓健的个人魅力有关。《大众电影》1984年1月号专门写就一篇“日本著名影星高仓健”,介绍说,“一头修剪得短短的乌发,浓重的两弯粗眉,寒锐的目光,展示了他特有的刚强、冷峻的性格特征。高仓健的形象和性格特征使人们很容易和他扮演的角色联系在一起:在冷峻外表的深处,有一颗温情善良的心,他独自地、悄然地忍受着命运的考验;执着地、坚韧地追求着幸福的未来。在杜丘身上,在田岛耕作身上都清晰可见。”

他迅速主导了时代的审美观,在“硬汉”和“奶油小生”的较量中,“奶油小生”被打入冷宫,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1987年,上海人艺上演了一出名叫《寻找男子汉》的话剧,展现了女主角苦苦寻找男子汉,最终却一无所获的故事,暗讽女性以高仓健为参照的不切实际。

常以“沉默”诠释内心

高仓健的硬汉魅力有极强的时代性。战后日本崛起,经济发展迅速,在文化上,则希望借助影像等途径向国际传达以“武士道”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60年代可谓日本义侠类电影的辉煌期,高仓健因而也接拍了百余部的义侠电影,脸部舒展的线条渐渐收拢,练就出那个坚毅的形象。

武士道精神偏爱“忠”、“义”、“献身”的主题,有一种对血腥的酷爱,一位老师曾经劝高仓健不要当演员,因为他眼神里有种特别的东西,高仓健后来琢磨,那可能是血腥气,御敌之前,威慑已有三分。

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高仓健的表演不着痕迹,就像是在真实地生活。银幕上的他执着内敛,静心寡欲;私底下的他也是坚毅寡言,甚至过着离群独居的生活,很少参加社交活动,偶尔也在日本的报纸上写一些关于日本教育方面的文章,尽量切割外界的喧嚣。

张艺谋曾向媒体回忆邀请高仓健出演《英雄》的情节,“我踌躇满志地去找他。我原以为,高仓健就是想跟我合作一把。这是个大制作啊!全明星阵容,老爷子是男一号,饰演一个老剑客,毕生要刺秦。听起来也不错,我想他一定能接受,就兴致勃勃拿着《英雄》的剧本到日本去找他。老爷子看完,毫不客气地说:‘张艺谋,这不是我想演的电影。你记住了,我跟你的合作,绝不是仅仅为了合作。我是想表达人与人之间的那份情感,我现在很愿意去演一个表达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的东西。这种打打杀杀的,虽然有很豪华的大场面,但我不感兴趣。’”几句话说得张艺谋无地自容,筹谋了五年才拿出《千里走单骑》的本子,圆了与高仓健合作的梦想。

高仓健的刚毅和冷峻,也特别适合孤单的场景,他通常以“沉默”式的表演来诠释人物的内心,不管是电影《追捕》,还是在中国后来上映的《远山的呼唤》(1981年)、《海峡》(1983年)、《幸福的黄手帕》(1985年)等,高仓健在影片中的台词都很少,有些基本上是不说话的,在拍《千里走单骑》时,高仓健提出要改动素有“中国第一编剧”之称的邹静之的剧本,建议对白更为凝练,他是要把语言和情感都浓缩在面部表情和动作行为上,而这样的“惜字如金”反过来传递出一种宽容的、刚强的、隐忍的、有责任心的硬汉形象。

日本传统能剧启发了高仓健的表演,导演内田吐梦曾建议他,从纯粹的东方古典戏剧中汲取营养。能剧这种没有面部表演变化的表演,要求人专注于形体的把控,使肢体成为刻画内心的主体。《在幸福的黄手绢》中,高仓健扮演的岛勇回家心切,却又害怕遭遇妻子的拒绝,车将行至家前,他把脸埋在手中,以手势的变化——交叉、颤抖反映内心的不安,待与久别的妻子终于重逢后,他也只是一言不发,静静别过头去。

遗憾的是,孤单现实的存在,始终伴随高仓健左右,逝世时的高仓健既无妻子也无子女环绕左右,令人唏嘘。在《铁道员》里,他曾扮演一位尽忠职守的铁道员,由于坚守岗位,17年前夭折的女儿雪子和2年前去世的妻子静枝都只能孤独地走向死亡;在2012年秋季上映的最后一部作品《给亲爱的你》中,高仓健又扮演因思念亡妻而踏上路途的刑务官,两部影片都倾注了大量私人感情,皆为他内心的写照。

高仓健本人曾经历过丧妻之痛,他的前妻江利智惠美以一曲《田纳西华尔兹》成名,于1959年7月与高仓健结婚,婚后不久,江利智惠美怀上了高仓健的孩子,但经医生检查,江利智惠美得了妊娠中毒症,她身不由己做了流产手术。之后,两人膝下无子。尽管两人在演艺界有“鸳鸯夫妇”之称,但是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2年便告结束。1982年2月,江利智惠美因酗酒窒息而死。

据说,高仓健对自己当年冷落妻子的行为非常后悔,因为记挂着亡妻,一直没有再娶。看过高仓健晚年主演的电影《铁道员》的观众或许还记得,影片中多次出现江利的成名曲《田纳西华尔兹》,深深的四年刻骨铭心。现在,两人终于可以在天国相会了!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