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问起梁经伦(Alvin Leung)怎样才能像他那样成为星厨,梁经伦回答说:“把头发染上颜色,身上纹上刺青就行了。”
眼前的梁经伦身材魁梧,他戴着深蓝色眼镜,黑色十字架耳环,加上一头蓝色头发,浑然一幅摇滚歌手的形象。与一般厨师着白袍不同,他的厨师袍是黑色的,似乎有意把自己和一般人做了区分。
香港湾仔庄士敦道上的Bo Innovation餐厅是梁经伦创建并自己担任主厨的餐厅。2013英国《餐厅》亚洲50最佳餐厅榜单上Bo Innovation名列第15名。在近日刚刚出榜的《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门2015》上,Bo Innovation荣登三星级。
通常,米其林星级的食肆都是有位厨艺经历丰富的主厨,然而,在这一点上,梁经伦又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他40岁的时候才开始转行做厨师。之前他做着与餐饮完全不相干的隔音工程师的工作。2003年,香港餐饮业受非典影响,大批酒楼生意惨淡。梁经伦的一位开酒楼的朋友也不得已出让了自己的店面,一直对厨艺极为热爱的梁经伦便接手了朋友的酒楼,创立了Bo Innovation餐饮品牌。
“我从小就喜欢厨艺,不过很少有中国父母愿意让孩子做厨师。我的理工科成绩很好,后来就做了工程师,不过我业余时间经常研究做菜。”梁经伦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做菜需要创意,工程设计也需要创意,两者因为创意而相通。厨艺是我的爱好,把它和创意结合作为我的事业,上下班都能研究创意菜很开心。”
于是,从未受过正规厨艺培训的梁经伦开始了他的厨艺生涯。在上海世茂皇家艾美酒店呈现的“星厨汇2014”首秀中,厨魔带来了他的魔力美食与厨艺哲学。预计明年,梁经伦将要在上海开他的新餐厅。
和谐与冲突
大概正是因为没有受过任何正规训练的缘故,梁经伦创作的菜单总有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居心。菜单上一道“腊味饭”,上菜后发现其实是冰淇淋。他更会出人意料地做出“黑松露肠粉”、“叫花法式鹌鹑”等有趣的中西融合菜。
“一般人做的菜都是很普通的。如果食材很好、烹饪很出色,你就会觉得他很神。但是材料古古怪怪,别出心裁,就像魔了。因为魔就是喜欢整蛊人。”梁经伦笑说,对自己的定义既非人,又非神,“那就是魔咯!”
就像他的摇滚形象一样,厨魔喜欢摇滚乐。经常一边听摇滚,一边做菜。放松愉悦的氛围是梁经伦认为最容易产生灵感的条件。他喜欢摇滚动感分明的节奏,反差、撞击、冲突也正是他想展现在菜品中的元素。
水煮海鳌虾在香港是颇受人们喜欢的一道菜,水煮之后,虾肉紧致而清淡。梁经伦的海鳌虾则很不同。他把咸蛋黄塑成细长的薄片敷在海鳌虾之上。令海鳌虾的清淡融入了醇香,紧致的口感也多了分软糯。“最难的就是选择搭配的食材,让它们能够相互结合得好,彼此和谐,而又能味道分明,形成反差,给你冲突感,和你想象的味道不一样。”梁经伦说。
厨魔喜欢的冲突不限于味觉形式,对于一道菜的想象与实际呈现的反差效果同样是他喜欢的,比如分子小笼包。名为小笼包,实际却像汤圆,小小的一颗装在汤勺中端上餐桌。含入口中,整个圆润的小球还在舌尖上颤动。轻轻咬破,汤汁润满口中,恰是小笼包的汤汁味道。而最奇怪的,是这小球中没有肉馅,只有汤汁。
这需要先以正常方式做熟小笼包,提取汤汁,在汤汁中加入分子料理的有机原料乳酸钙和黄原胶,使得汤汁变稠。厨魔会舀起一小匙小笼包汤汁,连勺放入褐藻胶溶液中,就像在油锅里做奶油炸糕,落入其中的小笼包汤汁,没有散开,而是在表面逐渐形成胶皮,包裹住了里面的液体。
“我不知道怎样才叫作理想的小笼包,但在我看来,小笼包最惹人喜欢的就是皮薄汁多,那我就做最薄的皮、最多汁的口感。”梁经伦说。
烹饪心理学
做菜之外,梁经伦喜欢读心理学书籍,并把他对心理学的理解运用到厨艺之中。他叫自己心理学厨师,也在采访中多次提到他的烹饪心理学。这似乎更呼应了他“魔”的形象。
“触觉、味觉、嗅觉所有的感官都通过身体某部分的感知传输到大脑。然后大脑就开始做工,判断这个味道到底好不好。同时,和食物相关的环境、历史也通过你的眼睛、记忆等传输到大脑,影响你对味道的判断。”在梁经伦看来,许多人看到食物第一眼时就已经对它的味道有了判断,但这种判断夹杂着许多主观的认识。凭着个人对食材的感觉和固有经验去认定食材的味道是很局限的认知。
酸味的食材是怎样的口感?梁经伦会用一道菜列举出多种答案,而每一种可能都是与你之前的认识大相径庭的。在一道番茄、榄角、米醋、葱油组成的菜品中,梁经伦分别用了几种含有酸味的食材做了不同的处理,烘烤、去皮、磨成汁……最别出心裁的是把米醋打成浓厚的泡沫,含在口中绵糯细腻,咬开一半,发现绿色的葱油夹心,颠覆了人们对醋的固有印象。
同样,腊味炒饭更是他打破常规的经典菜式。客人以为点了腊味,而端上餐桌的却是冰淇淋。梁经伦把腊味榨出汁,打成冰霜,既有腊味的原味,却改变了它原本的形式。“美食其实是门心理学。食客很容易从一道菜的表象去判断它的味道,我就要打破这种规矩。”梁经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