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12月30日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机动车遥感检测肯定只是一个筛查的手段,不能替代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场站。
这是环保部官员首次就机动车遥感检测存在的问题公开发表看法。
近期,《第一财经日报》就机动车尾气检测问题连续发表多篇报道,独家披露机动车遥感检测数据有效性差以及设备制造厂商计量器具许可证过期等问题。
在环保部当日召开的“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第三阶段联网完成通气会”后,罗毅对本报记者表示,“从污染物检测的原理来说,机动车遥感检测肯定只是一个筛查的手段。”
“在用机动车是否真的超标,一定要在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单位(检测场、站)里上线做检测才行。”他说,各地用遥感检测的目的也是筛查一部分高排放车,然后要求车主到检测场进行检测。如果车辆真的是处于超标排放状况的话,再进行处理。
罗毅说,机动车遥感检测设备并不是环境监测站的标准设备,机动车检测也不是环境监测站的标准业务。环境监测站主要负责大气、水、噪声、土壤等污染状况的监测,各地环境监测站虽然也在做机动车污染监测,但都是各地自己在做的,“谈不上混乱,但环保部对此所了解的还不是特别多。”
在当日召开的通气会上,环保部总工程师万本太也对记者表示,“监测设备检测结果不一的情况带有普遍性。误差是绝对有的,没有没误差的东西。但需要强调的是,误差必须是在允许的范围内,也就是正负之差不超过5%。”
万本太举例称,“不要说不同的厂生产的血压仪测出的结果不一样,就是同一个厂子,不同批次出的产品测出的结果也不一样。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才算符合标准。”
记者此前拿到的一份某机动车尾气遥测仪的说明显示,该设备检测的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氮氧化合物(NO)和碳氢化合物(HC)误差在正负10%~15%之间,烟度在正负5%之间。
一辆机动车正在尾气检测场站里进行在线检测。摄影/章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