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国家发改委和中编办下发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外明确,对于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一律不再作为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前置条件。(更多独家财经新闻,请加微信号cbn-yicai)
在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新一届政府加快推进简政放权。随着上述通知的实施,投资审批重重关卡将一并放开,国企民企将携手叫好。
虽然被看做是“共和国长子”,但在此前繁复拖沓的层层审批面前,国企中最大的中央企业也有过审批难。
记者此前曾在"国企改革:探索与前瞻"论坛上听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说过这样的案例。
2005年,五矿公司向国家某部门申报,20多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有色金属巨头诺兰达公司,但是这个部门的几个科员、处长、司长们端坐深院高楼,认为项目风险大、可行性研究不充分、可能亏损,决定不批准,导致已经进入独家谈判阶段的收购失败。结果是,第二年诺兰达公司的价值就翻了2倍上升到了50多亿美元,五矿痛失跨越发展的良机。
不仅是五矿,宝钢也曾出现同样问题。楚序平透露,2006年,上海宝钢考虑广东沿海可以低成本利用澳洲铁矿石和焦炭,又接近高端钢材大市场,就向某部门申报了总投资近700亿元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但是直到2012年5月国家某部门才批准。项目审批了6年,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也被其他企业占领。
“商场如战场,企业家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打仗,但冲锋不冲锋,要向千里之外的机关请示,一个请示用了6年时间,别说打战役了,太平洋战争只用了3、4年”,楚序平说。
为什么审批时间如此过长?两部委7日所发的通知中所透露的细节为外界了解审批难打开了“一扇窗”。
此次通知取消了此前作为前置审批的18项事项,这也是企业审批需要过得十八关。这包括银行贷款承诺、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查意见、规划设计方案审查意见、股东出资承诺等,一个事项至少需要一个公章,一项审查意见至少需要一次评审。市场良机可能在来来回回的审批中被生生耽误。
从这个角度看,也无怪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广东考察时会指着一张长4米、耗时近800天的投资项目审批流程图说,"这些多余的审批项目都该'打叉'!把它送进历史"。
除了耗时过多,漫长审批中可能滋生的层层腐败也直接推高了投资成本。
有中央企业人士曾对记者说,为了获得一纸批文,一些企业敢拿敢送,而央企外有纪委监督、内有审计约束,大家不敢效仿,有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项目被别人拿走。
在去年政府简政放权后,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的审批时间从从799天缩短为145天、各类证件从103种精简为10种。而在更大层面上,去年中国再次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去年和今年两年中央层面核准项目减少76%。
当前,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蕴含了海外投资的良机。去年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明确,“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在此项通知发布后,今年进一步减少投资审批,将为中国的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体质增速提供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