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断舍离?

微信2015-01-16 12:14:00

责编:群硕系统

近来流行一个词(其实早就流行了,我一直比较后知后觉)叫“断舍离”,看起来像是佛家的理念,但我又不记得佛教有这个词。提到“断舍离”的一般都又是提高生活,又是升华心灵的,挺高上的样子。我悄悄查了查,松了口气,原来是个叫山下英子的日本女人写的一本书,她的职称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大概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更深入一层是心灵上的,就是成为积极自信生活的快乐人,总的来说是对人生的整理规划。如今,“断舍离”已悄然成为一种现代生活的理念。

这本书我没看过,本文不对此书及作者做任何评价,仅仅谈谈我个人对“断舍离”这个观点的看法,难免会有失偏颇。

首先,“断舍离”是分两个层面的,物质上和精神上,也就是对物品和对感情。对于物品,这个观念必须是在物质极为丰富的基础上的,像我这种还生活在温饱线上的人自然不用思考这个问题。当然作者对此也写了,对当下自己有用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以自己为主角,时间轴是现在。

这个观念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城市人和农村人的生活方式上,城里人可以扔掉送掉自己一些没有的东西,而农村人却是什么都舍不得丢弃的,而且会捡来很多别人遗弃的物品。在农村人看来,城里人的很多垃圾都是有用的,而在城里人看来,农村人家里很多东西都是垃圾。其实在城里基础设施完善,一般都是小家庭,所以很多东西过时了就没用了;而在农村一块瓦、半块砖、一片玉米皮都是有用的,一般又都是大家庭,人口较多,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传承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不同。

还有一点是对未来的期待不同,比如一个流浪汉和一对小夫妻对物品管理的态度肯定是不同的。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中主人公被解救后疯狂的囤积食物,因为曾经饿怕了,虽然此时的食物极大丰富。这和中国现在的情况有些类似,虽然近些年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但是人们尤其是农村老一辈人曾经穷怕了,而七零八零后的人们也见识了曾经物质匮乏的年代,因此,物质的储存意识是根深蒂固的。

其实“断舍离”这种观念在欧美发达国家可以说是一种常态,和他们奉行的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是相通的。从根本上讲,我们发展中国家要达到这种生活方式,仅仅只是还需要一个过程。只要我们的经济发展、物质满足、物价水平、收入水平成为一种常态,我们的观念自然会转变。所以不必刻意去学习“断舍离”,纠结于自己生活中的鸡肋。

当然这些都是普通物品,生活必需品,还有一类物品,寄托着我们的感情,可是却是没什么用,也没什么价值。这些其实也不用纠结,当你的感情有了新的寄托,当你不再怀念它的时候你自然就会舍弃它。对于物品,相对来说总是简单的,毕竟只是物品,可是对于我们的情感来说就不那么简单了。

人之所以高于万物,教科书上说是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其实简单来说,其他物种,生下来的意义就在于活着和繁衍后代以延续种族。而人生下来的意义就不仅仅在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追求,当然,物质上的追求只是最根本的,最终追求都是精神上的,也就是理想和梦想吧。

人的精神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有快乐、有悲伤、有喜悦、有愤怒,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人生的经历都是曲曲折折的,感情世界也都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舍弃了悲伤消极这些负面的,仅仅留下积极快乐这些正面的,人人都变成了单面人,人生的意义是不是失去了一半。

其实要舍弃自己精神上的一半又何谈容易,能做到“断舍离”的最接近的可能就是佛家的僧人了,无欲无求,物质上无所追求,精神上更是不能有多的杂念,只讲来生,不论今生。可是古往今来,修行的人无以数计,可真正意义上能做到心无旁骛,一心向佛的又有几人。随着社会发展,红尘的诱惑越来越多,披着袈裟,真正、真心修行的又有几人。能够离家剃度的和尚都很难做到真正的“断舍离”,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何必非要历经种种纠结不舍把自己修炼成机器人呢,一切顺其自然就好,不必非要“断舍离”,况且你也不一定真能做的到。

举报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