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国际化的“风口”上,猎豹移动开始加速移动变现。
6月16日,猎豹移动对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表示,面向全球发布猎豹广告平台“猎户“(Cheetah AD Platform)。通过这一广告平台,猎豹移动将自主开发的移动工具矩阵以及媒介广告网络相结合,采用FaceMark大数据分析技术,使他们能够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到达正确的受众,并在投放周期内不断吸引新的用户。
猎豹移动希望借此改变此前工具软件低效的“三级火箭”变现模式,并实现移动转型的商业闭环。
移动广告变现路线
猎豹为何走移动广告变现路线?事实上,在移动广告领域的布局早已是顺应全球趋势的必然之举。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eMarketer的数据显示,继2014年112.2%的增长率后,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广告的支出将继续增长 59.8% ,达到 642.5亿美元。而到2018年,这一数字将达到 1585.5 亿美元。
以Facebook为例,其2014年度移动端的用户及收入增长就颇为瞩目。Facebook201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其移动端用户占比已经超过八成;来自于广告业务的营收是35.9亿美元,其中移动广告业务占广告总营收的69%,接近七成,同比增长53%。
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2014年,国内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为296.9亿,在过去三年中(2012年~2014年)均保持超过100%的增速。在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移动广告在互联网广告总额中的比例也越来越高。艾瑞估计,到2018年,互联网广告市场总额有可能会达到4198亿元,而移动广告总额有可能达到2200.5亿元,占将近一半的比例。
而从猎豹移动业绩来看,如果时间拉回两年前,2013年第一季度,猎豹移动刚刚开始谋求从PC向移动转型,彼时,其移动收入占比只有2%,数字微乎其微到可以基本忽略;到了2014年,猎豹移动第二季度总营收达3.8亿元,在线广告业务的收入为2.8亿元,移动端营收仅为7624万元;但在2015年第一季度,其移动收入达到3.7亿元,占总收入比重为55%,其中猎豹移动广告收入已占总收入48%。
与此同时,2015年第一季度,猎豹移动全球移动应用总安装量已经达到13.4亿,移动端月活跃用户超过4.43亿。
上述数据是猎豹布局移动广告的根基。除此之外,猎豹移动还通过收购香港品众和MobPartner这两家移动广告公司。猎豹方面称,投资并购策略主要是为了补全自身的大数据分析能力,以及全球的移动广告销售能力等,进而完善其对全球移动广告市场的布局。
工具应用如何变现?
一直以来,变现难、缺乏明确商业模式,都被认为是工具类应用的通病。作为移动类工具应用开发商,猎豹希望重新探路移动变现的模式。
其中,猎豹移动的“脸谱系统”通过对超过10亿用户的匿名行为数据数据进行深度分析,给用户进行“画像”,构建了一套庞大的实时精准人群数据库,结合用户偏好和被推荐APP的特点,向用户输出个性化的广告内容。
例如,猎豹清理大师通过用户对APP的清理以及加速动作,如果得到该设备订票类软件(中国如Qunar,Ctrip,国外如Priceline,Kayak)和办公类软件(例如WPS,MS Office)共存并高频使用的数据,将基本判定其为高频出差的商务人士,对于提升出行效率有着更高的需求。那么当猎豹展示广告时,就更有可能推送订票类、打车类、以及航班查询类App给该用户。
此外,根据用户安装、卸载、运行、付费购买App等行为,以及产生的垃圾等,也可对用户进行“画像”。除了设备品牌、网络类型、运营商、城市、国家、语言等基础分类外,还有超过50个兴趣分类,这些通过长期对海量用户观察积累所得的标签,能够帮助猎豹更精准地对用户进行分类,进而对用户进行“场景化”的投放。
猎豹称,目前已经拥有高转换率的原生广告,如CM屏保、垃圾结果页、游戏加速页,CMS锁屏、结果页、BatteryDoctor省电结果页,Photogrid分享结果页等,并尝试性地在用户解锁界面中推出可以点击的全屏广告和对CPC、CPM等价格模型的测试。
此外,猎豹还通过扩大研发投入,在移动广告人才储备、广告形式提升及广告平台搭建方面发力。在前不久雅虎北京研发中心的“抢人大战”中,猎豹“打包”带走了其个性化推荐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