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借鉴1998年香港救市?

一财网2015-07-04 18:24:00

责编:黄向东

7月4日这个周六,对投资者来说,实在无法平静。北京,管理层正在启动对股市大规模的救市行动。

这一切都让人回忆起1998年香港政府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的救市行动,当时香港动用超过外汇基金超过千亿港元对抗索罗斯为首的国际做空投机者。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的市场跟当年的香港其实很不一样,包括救市规模相对于日均成交额,是否有明确的对手盘,都有很大的不同;而共同的目标则是要让市场恢复信心,并且规范衍生工具和期货市场不理性的做空行为。

电影《窃听风云》剧照

1998年香港政府千亿救市

兴业证券研究报告称,1997 年10 月22日国际炒家开始对香港全线出击,大举沽空港股和港汇。香港金融管理局在市场上抛售美元吸纳港元,并且加息,最优惠利率由8.75%提高到9.5%,隔夜拆息率由9%提升至300%。这些措施稳定了汇率,港元汇价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比较稳定的局面。

10月22日到10月28日间恒生指数下跌了3343.2点 ,跌幅达27%,港股市值累积损失达7000亿港元。1998年8月31日,港府出台限制卖空等7项举措,以巩固成果:限制放空港元,股票和期货交割期限由14天缩短为2天,使得放空头寸必须在2 天内回补。港府将增加银行体系流动资金,以减少受到冲击的机会。

香港也降低期指的杠杆作用,将每张期货面额由5万港元/10000点拉高至12万港元/10000点;同时调降大量持仓申报限额,由500单位降为250单位,迫使炒家暴露身分。股市引入限价放空制度,且期指空方不能主动售予买盘,只能被动地让买盘来入货。将放宽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回购股票限制(当时限制为35%),且公司在购回股票后不用注销,可当作投资的头寸。

相关资料显示,最终港府成功击退国际炒家,但代价是付出过千亿亿港元外汇基金买入恒生指数成分股,占总市值的7%。在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后,港府于1999年11月决定成立盈富基金,逐步有序地出售手中蓝筹股,尽量减小对市场的影响。盈富基金是港府1998年“汇率保卫战”的副产品,目的是为了“消化”此战后积聚的大量“官股”,而不是为了稳定证券市场。

投资人士温天纳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现在政府的救市行动,其实跟当年香港有相似之处,最关键的都是要恢复市场信心;包括期货市场,衍生工具的不理性做空,都要有所规范。

不同之处很多

不过相比当年香港特区政府的救市行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跟现在内地的救市有很多不同之处,更主要的问题在于市场规模不一样,而1998年的香港也有很明确的对手盘。

申万宏源策略分析师王胜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时香港特区政府的救市,其实有很明确的对手盘,而当时香港股市的体量并不大;目前的救市政策关键更多在于信心,如果市场有信心,不需要多少钱市场也能涨起来。

投资人士温天纳则认为,1998年的股市续暴跌,是因为1997年开始的金融风暴产生后遗症,从后期的港股救市,香港特区政府对抗目标很明确,是索罗斯等国际“金融大鳄”。目前A股暴跌的原因,未必是有“金融大鳄”冲击市场,A股是半封闭市场,外资影响市场有限,外资投行也有时候看好有时候看空,但金融市场是开放的,很难阻止不同观点。实际上现在海外金融大鳄大多没有进入A股,现在A股更需要解决的是大量散户对市场信心的问题。

1998年的时候,在香港特区政府救市前,香港市场成交量一天只是100多亿港元,不过当时香港动用外汇基金入市的金额超过1000亿港元,远超过救市前市场一个星期的成交额。如果从这个角度看,现在日均成交一万多亿元人民币,那么相当于救市金额要有数万亿元人民币,才能足够对抗市场空头,让市场觉得所有的抛售压力都可以由政府吸纳,温天纳称。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