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内《石渠宝笈》特展的指示牌
作为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系列展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石渠宝笈》特展在开幕之前就引来强烈关注。9月8日至11月4日,特展将于故宫武英殿和延禧宫两个展厅正式对外开放,期间,出于文物保护和陈列设计上的考虑,将以10月12日为节点,轮换一部分作品。
简而言之,《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至嘉庆年间清宫收藏书画的著录,由31位大臣奉命精心编修而成,可称为中国历代书画著录之经典。
自晋唐以来,书画即被视为“国之重宝”。皇家以收藏、著录推动艺术发展,元代以前以宋宣和内府、元文宗内府为盛,清代则以乾隆及嘉庆初期为极盛.《石渠宝笈》初编、续编、三编应运而生,是对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一次系统整理与总结,北京故宫所藏书画大部分就著录于《石渠宝笈》。
多年来,人们对《石渠宝笈》中所录部分古画的真假时有争议,但作为一项由清代多位皇帝亲自督办的文化项目,其全面性与经典型依然毋庸置疑。在此次特展中,故宫专家对于个别藏品的真假疑虑,也被写在了展品说明中,有的则明言其为当时的伪作。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局部
聚集于《清明上河图》前的观众依旧是最多的
清 胤禛 《柏梁体诗序卷》
展览开幕之前,第一财经记者探访了位于武英殿和延禧宫的展区,近距离观看了这些传世名作。武英殿所展示的主要是东晋至元代的清宫收藏书画,其中,最为知名的还是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首度全卷铺开。2007年,其在上海博物馆展出时,平均每人需要排队3小时才能一睹真容。此次特展中,这幅名作前依旧聚集了最多的观众。东晋王珣的《伯远帖》、隋代展子虞的《展子虔遊春图》、韩滉的《五牛图卷》、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贴卷》等经典书画也在展出之列。
乾隆、嘉庆两位皇帝不仅推崇前朝经典,也非常看重本朝的“当代艺术”。在《石渠宝笈》中,还著录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的墨迹、文人以及宫廷画家的书画作品。因而,在展览的第一部分中,这些清代书画作品也被展出。
武英殿的展厅
位于延禧宫的第二展厅
不同于陈列重要书画作品的第一展厅,位于延禧宫的第二展厅则侧重介绍《石渠宝笈》本身,包括藏品来源、编纂人员、编纂体例、贮藏地点以及其版本与鉴赏印。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展品对《石渠宝笈》的体例、鉴赏准则以及这部书画大观诞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
这次特展将展出283件古代书画,其规格之高,一级品之多,在故宫博物院乃至博物馆界都难得一见。此外,展览还将集中展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位皇帝书法、绘画作品,也实属首次。
清代 张为邦 姚文瀚 《合绘冰嬉图卷》(部分)
展厅内关于《石渠宝笈初编》乾隆上谕的展板,乾隆在这份上谕中讲述了自己对这些书画的珍爱,以及编纂这部著录的意义
展厅内关于《石渠宝笈续编》乾隆御旨的展板,皇帝在这里详细描述了对此书存放、校对进度两方面的安排。其中,他将正本分为五部分,分别贮存在乾清宫、宁寿宫、圆明园、避暑山庄等地
据故宫专家介绍,《石渠宝笈》中著录的书画一部分来自对明代内府书画的继承。到了乾隆时期,内府充实书画的途径主要有四种:购买、大臣进献、籍没以及乾隆早年所藏、在继位之后便归于内府。为了策划此次展览,故宫专家花费大量心血,现场不仅有关于书画本身的详细说明,观众还可以扫一扫作品旁边的二维码,听到部分作品的详细解说。
除展览之外,9月17日、18日,故宫博物院将举办“石渠宝笈国际学术研讨会”。数十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将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在会后出版“石渠宝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嘉德独家赞助这次研讨会,并于9月6日开设了“《石渠宝笈》特展嘉德贵宾专场”。
(孙行之/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