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看上去有点像安卓。”
“字太小了,只适合年轻人”。
听上去似乎没什么中听的反应。
人们难得如此集体在意起字体这件事儿。这款新字体叫做San Francisco(旧金山),中文对应字体叫做“苹方”。在西文字体中,被替换掉的是从iOS 7开始被使用的Helvetica Neue,它的上一代字体叫做Helvetica,从第一代iPhone开始就被苹果作为默认字体使用。“旧金山”听上去倒是容易记忆多了。过去的中文字体华文黑体,也是苹果与第三方合作的结果。
iOS 9的San Francisco字体
你可能会问,除了看上去变小了,新字体还“新“在哪儿?
“西文字体方面,San Francisco没有太多张扬的风格,比Helvetica Neue更圆润友好一点。而苹方和华文黑体最大的不同是,华文黑体比较收缩,苹方比较扩张,这样每个字在同等字号显得更大一些。另外是笔画上的处理,华文黑体相对来说笔画的末端外翘,我们叫它’喇叭口’,现在看就显得多余。”梁海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的身份是多语言字体技师,之前曾与苹果多次合作,目前还在帮苹果做印度语字体设计。
苹方的中文字体的六种粗细
不难想象,San Francisco字体的设计,原本不是为了iPhone和Mac,而是与一款屏幕更小的苹果设备Apple Watch有关。
早在2014年11月苹果发布Apple Watch时,不少开发者在苹果发布的WatchKit开发工具包里,就发现了名叫San Francisco的新字体文件。苹果在说明文档里写到,“为提升Apple Watch的易读性,我们对系统字体进行了重新设计,在大尺寸版本中,每个字母间间距会进行轻微压缩,以充分利用屏幕空间,但是在小尺寸版本中,每个字母的间距将会放大。”
当时这件事情就已经引起了讨论。新字体发布后没多久,字体设计师Tobias Frere-Jones就对媒体说,像Apple Watch这种小屏幕的媒介,应该采用区别于较大屏幕电子设备(像手机和电脑)的字体设计,给字母中间留出更多空间,好让它们更清楚。
屏幕尺寸一变了,苹果在字体方面就作出相应的调整。对Apple Watch尚且如此,那么屏幕变得更大、分辨率更高、最重要的——用户更广泛的iPhone呢?
当然也得有解决方案。苹果并不是把“San Francisco”直接搬上iPhone和Mac,而是为San Francisco字体创造了一个字体家族的两个分支,让它们分别适用于手表、手机和电脑。
根据苹果的官方介绍,虽然都叫San Francisco,但为watch OS设计的字体叫做SF Compact、为iOS和Mac OS设计的字体叫做San Francisco,简称SF.
它们有细微差别。苹果曾在2015年的开发者大会(WWDC)上介绍过“SF字体家族”,其中提到两者相关却不相同。一位在东京工作的开发者Akinori Machino在内容平台Medium上发表一篇分析文章中写道,“如果仔细比较SF和SF Compact,会发现像o、e、s这类圆形字母,SF Compact的平直线比SF更多。”
“最开始看到SF Compact的时候还有点困惑,数字和字母风格不一致。后来看到常规版的SF就明白其实SF Compact是个为了节省空间的妥协版。”梁海说。
用户对于改变总有点被动。非专业用户大概只能分辨得出大小有别,而无法形容字体的细微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如果没有人告诉你,你可能更分辨不出SF和SF Compact之下又分别有两个“派别”——“Text(常规)”和“Display(显示)”。前者是小字号的正文显示,后者是大字号的标题。
苹果当然考虑到这一点。梁海说,“因为小字号和大字号设计上有别,如果不区分,在呈现的时候会不理想。”
San Francisco字体具有多样性,可以随着屏幕的改变而改变
更重要的是,苹果似乎并不希望用户察觉到字体变化,还为此提供了自动调整的功能。换句话说,你的Apple Watch、iPhone和Mac会根据你的输入自动调整字号。
这也可以说是流行的“响应式设计”理念(responsive design)的最新样本。
“从iPhone 6 之后,苹果都在推行这种自动调节,让开发者设计时更有弹性。SF字体实际上就是系统在幕后帮开发者适应用户,这是非常底层的改动,意味着这个操作系统里凡是有字体显示的地方都会发生改变。”梁海对此评论说。
看上去这的确是个不小的改动,那苹果为什么要这么做?时代变了。
关于最早的苹果运用的Helvetica字体,最出名的另一使用是纽约地铁的字体标志。这款经典之作不仅被移植到其他语种字母中,还被广泛用于其它品牌商标。它是瑞士平面设计师Max Miedinger和Eduard Hoffmann在1957年设计的西文无衬线字体(衬线字体指字形笔画末端的装饰细节部分,无衬线字体对应汉字中的黑体),为了让字体“像个透明的容器”——令读者阅读时专注文字内容而非字体本身。
San Francisco的字体更加粗但依然保持简洁
问题在于,这是个在铅字排版印刷时代出现的古老字体。虽然1983年又出现了它的改进版Helvetica Neue,离如今也已经过去了30多年。文字排版的审美不断发生变化,特别电子产品的屏幕尺寸和清晰度都在提高,人们需要新的更现代化的字体。Akinori Machino也在文章中说,“Helvetica是在没有电子产品的时代中产生的,我相信它仍会被不少公司继续使用。而San Francisco则是一款现代字体,它可以在电子设备上根据文本自动调节。
Akinori Machino认为,从某种程度上,San Francisco是一款为数字时代设计的原生字体。
中文方面,华文黑体被苹方替代也有其特别原因。“操作系统层面发生改变,字体选择也会相应改变。iOS 7之后采用纤细文本,减少高光阴影、3D效果的曲面设计。这时华文黑体遇到的直接问题就是,它原本的两个粗细标准(华文黑体和华文细黑)就不够用了。”梁海解释说,除了华文黑体是铅字时代的风格,中国市场作为苹果最大的收入来源,考虑中国用户的需求也推动苹果做出改变。
苹果设计的第一套字体名字也叫San Francisco
你大概到此也了解了一点苹果字体的原因和历史。一些人还借机怀旧了一把。苹果声称,San Francisco字体由内部团队完成,对多年来已经习惯使用苹果授权的第三方字体的用户来说,新字体多了一层“苹果出品”的情感因素。不过据《第一财经周刊》了解,只有西文字体San Francisco是真正的苹果出品,中文字体苹方依然是授权第三方合作完成。
苹果粉当然不会放过每个怀念乔布斯的机会——这可不是San Francisco第一次被当作字体名称在苹果内部提出,当然是乔布斯的主意。1984年苹果推出Macintosh电脑时,乔布斯要求用城市名字为苹果系统里的字体命名。于是苹果设计师Susan Kare设计了一套包括San Francisco、New York、Chicago、Cairo在内的字体。当San Francisco这次一经推出,就有媒体猜测,这是否是苹果设计精神的回归和对以往的致敬。只是这可能真的是个巧合,此时的San Francisco与31年前的那款字体已经完全不同。
“设计风潮有时候反反复复,也有时一去不回头,就像用户界面Windows XP这种。”梁海说。
苹果弃用了Helvetica Neue字体、转而使用自己设计的新字体San Francisco。趣味和技术在变化,字体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