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了么上线餐饮供应链平台“有菜” O2O企业纷纷瞄准B端

一财网2015-10-30 09:32:00

责编:刘佳

资本寒冬里,互联网公司们不仅要想办法省钱,也要想办法赚钱。近来,多家O2O企业纷纷宣布业务重心转向B端,前期烧钱扩用户的互联网模式逐渐也开始发挥作用。

10月29日,饿了么正式对外宣布上线了餐饮供应链B2B平台“有菜”。至此,外卖APP饿了么已经拥有三个平台:C端交易平台、即时配送平台、针对中小餐饮商家供应链服务的B2B平台。

此前不久,沉默许久的“煎饼品牌”黄太吉宣布获得B轮融资,并表示已经成功转型为面向餐饮B端商的生产能力提供商。10月28日,排队、订位应用“美味不用等”也刚刚宣布获5亿元C轮融资,同时正式改变战略重点,把重心从C端转向提供B端系统服务。

这些知名的C端O2O公司都怎么了?

“有菜”是盘什么菜?

采购不透明、采购渠道复杂是很多餐厅尤其是中小餐厅的痛点。据饿了么副总裁兼CIO信景波介绍,“有菜”是饿了么应这个需求推出的餐饮供应链B2B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公开透明的平台机制下,直接将产地、一级批发商和餐厅连接,以消除传统餐饮供应链中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及成本损耗,从根本上降低餐厅原材料的采购价格。

他表示,该平台采取的是B2B轻模式运营,即不做自营的采购、分拣和配送,而是为买卖双方提供公开透明的交易平台,把工作重点放在制定规则和配套服务上。

根据饿了么提供的说法,在规则方面,“有菜”平台对供应端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入驻平台的商家必须具备相关营业证照并根据营业规模缴纳相应的保证金,作为赔付基金;在服务方面,除常规的平台服务外,“有菜”平台还专门研发了一套易用的供应商运营系统,商家可据此系统全面掌握销售情况及用户群像。

此外,据饿了么介绍,“有菜”平台目前已与嘉里粮油、太太乐、海天、娃哈哈、加多宝、百威等诸多知名供应商及优质农贸市场批发商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饿了么方面表示, “有菜”平台用户的采购价格可比传统渠道的采购价格平均低10%。

“目前该有菜平台一共两个app,针对有采购需求的中小餐厅“有菜”,和“供应商管理后台”,目前两个都还在审核阶段。”饿了么方面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此前加盟的用户是通过扫码下载使用的。

信景波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基于交易数据的积累,“有菜”还将利用大数据对原材料渠道和流通进行调配,优化整个分销体系,并逐步建立起全国食材档案体系,从源头上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控。

O2O企业火候到了

资本寒冬是眼下整个行业都在经历的阵痛,而O2O领域一直被行业认为是寒冬的“重灾区”。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O2O公司是“贯彻”互联网模式的主力军,只看到他们不断大笔烧钱扩用户,人们认为只要有海量用户就有无尽的玩法的想象空间,而作为商业和资本的根本“盈利”,则是件遥远的事。

此前,外卖O2O行业最大的想象空间大概就是餐饮CRM系统、产业链覆盖和大数据挖掘了。不过在想象变成现实之前,需要不间断的投入,自建物流团队、给商家外送补贴、缩短与商家的结算账期……各种“烧钱”。

而如今,不论是黄太吉,还是美味不用等,还是今天的饿了么,从这个行业的公司们“批量化”的转变方向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资本寒冬在撇去互联网泡沫,这些公司的用户量也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

来自饿了么的数据,目前网上订餐平台入驻餐厅数达50万家。“我们以外卖平台积攒了几十万个商家进入这个平台(有菜)”,信景波说。而量对于商家来说,意味着溢价能力。

在饿了么的这套体系中,外卖平台是核心,是支撑整体运转的流量保障;即时配送平台为外卖和原材料订单提供配送支撑;而“有菜”平台则是可以增加营收电商延伸,从上游保证运营效率、食品安全,又能驱动整体平台的运转——这些也确是基于互联网模式此前积累的“流量”而来。

信景波告诉本报记者,“有菜”今年6月份启动,7月开始试营业,8月份正式上线,日交易额已经突破400万人民币,拓展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无锡、苏州、福州等8个城市,“未来希望在年底之前够覆盖中国经济活跃的大中城市。”信景波说。

不过,餐饮行业上海供应品的选择、储存和运输是行业共识的难点,这也是生鲜类电商失败者众多的原因。

据信景波介绍,当前有菜仍是以粮油之类的标品为主,目前,一方面在和上游大的厂商合作,另一方面在做系统开放对接,打通仓储和第三方信息物流。“目前正在做其他品类的试点。”信景波说。

关于饿了么的营收空间,饿了么创始人张旭豪告诉本报记者,竞价系统和产品推荐也是他们在做的事情。

大众点评刚和另一个巨头美团合为一家,也上市在即,而关于饿了么的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张旭豪表示,“2018年之前就要上市。”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