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惊

第一财经日报2015-11-27 10:10:00

责编:沈晴

海昏侯墓所在的观西村

警务室

主墓,工作人员正在做清理等扫尾工作    摄影/孙行之

雾霾中的滕王阁,秋水共长天漫成一色。自滕王阁向北,过了南昌市新建区红谷滩后,道路开始崎岖艰难,乡村冬景也渐次在车窗外铺开。与内陆的很多村庄一样,这里也少见青壮年的身影,一路上,老人们晒的谷子为公路铺上一块块金黄色。

车行50公里后,到达观西村。村庄地处鄱阳湖畔,东南方向的墩墩山就是海昏侯墓所在地。2011年大墓发现盗洞之前,几乎无人留意这个处于平原之中的大土丘。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公众与考古文博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自2011年开始考古发掘至今,海昏侯墓中共出土了一万多件文物,其中简牍、编钟、编磬、雁鱼灯、孔子屏风、10余吨五铢钱等都已引起外界极大关注。参与此次考古发掘的专家组如此评价这座大墓:“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于研究西汉列侯丧葬制度价值巨大。从目前来看,海昏侯已经基本达到了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要求的标准。”构成专家组的是来自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北京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这次考古发掘也是继长沙马王堆、广州南越王墓之后,国家文物局第三次从全国调集一流专家到现场指挥、参与。

与盗墓者赛跑

2011年,盗墓者已经将主墓精确定位。棺椁有四层木板保护,盗墓者仅仅差一至二层便可触及主棺。因为棺椁与他们事先测定的位置有所偏离,幸而躲过。这个14.8米深的盗洞,成为人们得以提前窥探这个西汉墓葬的最初入口。

2011年3月23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杨军第一次进入了这个神秘的世界。那天,领导告诉他,有群众举报墩墩山上出现了一个盗洞。得到消息时杨军正在做晚饭,他放下炒菜的锅铲,驱车来到这个偏僻的村落。

这并不是这座大墓第一次受到盗墓贼的侵扰。在主墓西北角,一个盗洞与一盏五代时期的灯具显示,一千多年前已经有人到过这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仲立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在主墓于2011年出现盗洞之前,2号墓(即侯夫人墓)便已遭盗掘。

站在阳光下,可以将这座已经举世闻名的“墩墩山”打量清楚。名为“山”,但它只是一座低矮而占地广阔的土包。大墓发现之前,当地村民时常在土包上放牛。当地人不知道,它是王侯下葬后为显巍峨而堆出的封土。这巨大的封土让初见海昏侯墓的杨军意识到:“墓葬等级较高。”

此后,杨军一直负责这片墓区的考古作业。第二次探访海昏侯墓考古现场,第一财经记者终于在考古队的驻地找到了担任海昏侯墓考古队领队杨军。驻地设在距大墓几百米的村庄,租用农民楼房,楼前小池塘里游着几只白鸭,一个老妇在河边洗衣。深秋时节,满地金黄的枯草与蓝天相映。

发掘处于最重要的阶段,瑰丽的文物一件接一件出土,各方关注也与日俱增,这让专家组和考古队更加忙碌。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期间,杨军不断接电话,电话另一端连接各方:公安局、央视、文物局专家等。放下电话,他又要奔走于考古现场与驻地和文保室,几无停歇。

上万件文物的曝光令海昏侯墓如石破天惊,但其实考古工作早在5年前便悄然展开。“2011年开始勘探,我们先用了电子布网测绘,确定墓园的三维坐标系统。之后是地球物理探测技术、三维扫描和航拍技术。”杨军说。前期的勘探,涉及墓园周围共100万平方米的区域。

主墓刚打开时,整个墓室都浸泡在水中。杨军介绍说,这是由于南北朝时期,鄱阳湖南侵,整个海昏县淹没水中,而历史上的几次大地震又让墓室坍塌,被地下水淹没。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让这座大墓能够逃脱盗墓者的侵扰,相对完好地保存至今。在发掘中,专家用打井的方法控制墓中水位,挖掘一层,将水位下降一层。

中国的文物保护政策一直是以保护为主,不主动发掘。对于这座极具研究价值的大墓,盗洞的发现是否意味着非发掘不可?杨军回答:“这里面有人员和资金配备的问题。这里有一个特殊情况是,此地非常偏僻,很难管理。如果国家文物局不批准采取抢救性保护,盗墓贼很可能继续活动。”

“很多地方的大墓往往陷入这样的怪圈:没有被盗,国家不允许挖掘,但地方也无法分配足够的人力与财力去保护。这不免让盗墓者有机可乘。等到墓地被盗之后,文物局批准发掘,这才开始做抢救性发掘。”一位文博专家说。

这次考古发掘使用了诸多高科技文保设备。比如,低压氧舱设备是世界上首次用于考古项目。“主要针对有机质的保护,尤其是棺木中的尸骸以及纺织品。这些文物埋在地下时处于一个稳定状态,一旦与氧气接触就有可能损坏。低压氧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它们。研究人员则带着氧气包在舱内工作。”杨军说。对于结构复杂和脆弱的文物,则广泛使用整箱套取的方式提取到实验室,再进行清理。

超越马王堆?

海昏侯墓的考古现场已成为警戒区域,门禁森严。整个墓园被铁栅栏、铁丝网围得严严实实,周围布满探头。墓园入口处,一名持枪军官寸步不离,门卫室则有警察检查进出人员。时不时有村民或游客爬上土坡,走到铁门前好奇地向墓园内张望。

通过门禁、寄存了所有包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得以进入考古现场。墓园内已经搭起5个工作棚,除了主墓和两座已经完成挖掘的墓外,每一个棚边都有一条没被拴住的警犬,稍稍走近,它们便用急促的吠叫发出警告。

主墓室东侧设有高台,沿阶而上,能俯瞰到墓园的一部分面貌。高台上摆放着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园平面布局图》,可帮助了解到墓园的布局:墓园呈梯形,有长达868米、保存较完整的墓园墙,面积达到4万平方米。在墙东、北两面辟有园门,门外有阙,墓园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小9座墓葬。

主墓室外的8座墓中,仅有被盗的2号墓被认定,为侯夫人墓。杨军告诉记者:其他陪葬墓墓主的身份,暂时存在两种说法:其一,为侯妾;其二为海昏侯家族成员。而已经完成挖掘的3号、4号墓棺椁还在套取中,尚未打开,因而墓主性别与身份还不得而知。

进入主墓室所在的大棚,四周搭着铁架,上方设有轨道。据现场工作人员说,这铁轨是专用来运送文物到室外的。第一财经记者进入主墓时是11月22日下午2点,现场有10多名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洒水、清理的工作。其余则有多位考古人员在墓园穿梭往来。

“向墓室里洒水这是为了给文物保湿,在考古发掘前,漆器与木器处于泡水状态。现在我们需要喷水以免其受到损坏。”杨军说。主墓坐南朝北,由甬道、回廊、过道、藏阁组成。过去20多天中陆续公布的惊人发现全部源自此处。“目前藏阁已经发掘完毕,进入省博展出的重要文物都出自这里。至于其他墓室里发现的东西目前尚未对外公开。”张仲立告诉第一财经。根据考古队目前公布的发掘计划,本月18日,他们已经完成了对棺椁位置的确认。“棺椁所用木料目前尚未鉴定,很可能是松木制成。”杨军说。

现在,主墓室的考古发掘已经进入最后的清理、扫尾阶段。但有一个谜至今尚未解开。当年,杨军在初次从盗洞进入主墓室时,曾经闻到一种浓浓的香气。“依据我的经验,汉代的墓是不会臭的。但居然有如此浓厚的香味,很令我意外。”杨军回忆道。目前,考古人员尚未探明香气的来源,但据杨军猜测,这种香味应该是来源于某种香料或是木头。“现在看来,还是出自木料的可能性大一点。”

专家组和媒体都曾将海昏侯墓与长沙马王堆汉墓比较,有专家认为:“其出土文物数量已经超过马王堆,在精美程度上则比较接近。该墓葬具有汉代高等级墓葬所包含的许多重要元素,考古价值不亚于马王堆。”目前,主墓出土的雁鱼灯、孔子像、火锅、青铜蒸馏器、编钟、虫草、金饼、麒麟金等文物都吸引了公众极大的好奇。爱吃火锅、腰缠万贯、尊重儒家文化等等,人们看着这些精美而奇异的出土文物脑补出一个丰满的西汉贵族形象。而在张仲立眼中,主墓的精彩部分在于藏阁中的乐库:“主墓中的乐库有三堵编钟编磬、排箫、笙和乐俑,从中可以看到西汉音乐的文化传承、乐器铸造技艺和礼乐制度。”

马王堆长久以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出土文物之外,还有那历经2000年而不腐烂、五脏俱全、皮肤尚有弹性的女性遗骸。那么,从目前主墓的情况看,墓主遗体会是何种状态?“棺椁其实早就塌陷了,即便下葬时密封工作做得再好,墓主还是会与空气接触,加之周围的酸性土壤,目前躯体是否还存在,也不好说。”杨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27天的皇帝

走出墓园,从墩墩山下赶往45公里以外的新建县城投宿。县城中心车辆来来往往,商户鳞次栉比。这片喧腾之地以北40公里处,是修水、赣江与鄱阳湖的交汇处,人们将此地称为“慨口”。清代诗人黄正澄诗《慨口》所云“城漫移昌邑,侯空据海昏。繁华都已矣,博陆可今存”,所咏叹的正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这位命运多舛的诸侯移居豫章(南昌)后郁郁寡欢,屡屡来此遥望北方故地、抒发满腔悲愤。

刘贺只活了33年,却是历史上唯一先后做过王、帝、侯的人物。他生于公元前92年,是汉武帝之孙,5岁时成为第二代昌邑王,封地在今天的山东巨野。18岁时,汉昭帝去世。在权臣霍光的主持下,刘贺被迎立为新帝。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辛德勇在《鄱阳湖畔的海昏侯为何只做了27天皇帝》一文中如此解析霍光拥立刘贺的行为:“刘贺被霍光统领群臣拥立,登上帝位,本来是出于霍光操纵朝政的需要。”但刘贺即位后却让霍光大跌眼镜。他插手朝政,调整宫廷禁卫,这让霍光决意废帝。27天后,霍光便以“行昏乱、危社稷”的罪状将刘贺赶下皇位。此后,刘贺被放逐豫章,被汉宣帝封为“海昏侯”。

在偏僻边远的豫章郡,刘贺建立了一座高高的土城,以故封地之名命名为“昌邑城”。这座土城就处于今天的新建县游塘村,从地图上看,其与海昏侯墓所处的观西村相距仅25公里。

刘贺死后,其子孙又沿袭了三代海昏侯的爵位。“四代海昏侯主要的活动范围就在南昌。”杨军说,“但在此之前,江西全境却从未发现与他们有关的考古遗址以及遗物。”

虽然目前尚未出土最具说服力的印章等文物,墓主身份不能完全确定。但官方已经将这座大墓命名为“海昏侯墓”。“在西汉,南昌这一带没有比海昏侯等级更高的了,所以唯独就和他联系上了。”他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

勘探开始以后,一系列考古实物组成的证据链均指向了海昏侯。首先是形制完备、占地广阔的大遗址,而考古实物上的文字更是提供了直接而有力的证据“墓中出土的漆器上写有的文字带有 ‘昌邑’年号,这些都告诉我们墓主为海昏侯,且最有可能是刘贺。”杨军说。

针对写有“昌邑九年”、“昌邑食官”的漆器,专事西汉侯国研究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马孟龙也认为,“刘贺为墓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他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四代海昏侯中只有刘贺做过昌邑王。此外,《汉书》中有一句话:‘故王物皆给贺’。也就是说,原来刘贺做昌邑王时使用的东西还是继续让他使用的。”不过,他同时也指出:“话都不能说死。虽然汉代礼制严谨,但现实生活中也可能发生僭越。比如满城王墓中的中山王刘胜就将皇帝赐给他的东西带入了墓葬。”

除了出土的文字资料,超越列侯丧葬规制的三堵编钟与车马坑也将专家们的视线投向刘贺。“综合来看,海昏侯墓的级别超过一般侯墓。比如,有陪葬坑、陪葬的编钟,这在西汉列侯的墓葬中是绝无仅有的。”马孟龙说。

对于外界颇为关注的主墓室棺椁的开启时间,杨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主墓的考古挖掘将在年底前结束。之后便是保护和研究阶段。墓主信息应该也在那时可以公布。”

-------------------------

对话张仲立

“简牍最让我振奋”

-------------------------

海昏侯墓出土的诸多文物中,最令专家组副组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张仲立振奋的是主墓出土的大量简牍。“这是江西地区第一次出土汉简,在全国都属于非常重大的发现。”文字资料能够提供更多直接信息。

“汉代最重要的出土文献都是列侯和诸侯墓出土的。江西虽然没有出过汉简,但出过晋简,所以江西是有能力保存简牍的。”马孟龙说。另据杨军透露,这些简牍将在清理保存之后交由北京大学古文字中心的专家进行释读与研究。

第一财经就海昏侯墓出土简牍的状态及工作进展采访了张仲立。

第一财经:这是江西第一次出土汉代简牍,最初看到这批文物的感受是什么?

张仲立:我觉得竹简是这次出土文物中最精彩的部分。因为在考古发掘中,出土文字资料的学术价值有时候要比实物更高。它传递的信息更直接、更容易解读。此次出土的竹简数量非常多,公开数字是3000多枚,但实际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竹简、漆器上的文字以及青铜器铭文,这几方面的文字资料加起来,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将是非常大的。

第一财经:这些竹简从清理到能够供给古文字学家释读,需要多少时间?

张仲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距离释读还非常遥远。目前我们还处于保护和清理阶段。保护和清理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照相等其他方面的资料录取工作。所有这些工作完成以后,才能进入释读阶段。前期工作做细致,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容易。前面如果不留心,很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比如,简牍的前后顺序不能乱,就像书本的页码一样,秩序的混乱也会耽误释读。

第一财经:竹简出土时的状态如何?字迹辨识是否非常困难?

张仲立:出土的时候字完全是看不清的,外面有泥和包裹物,整个状态其实就是半泥半水的一包东西。我们要尽可能地让竹简保持原状。之后把它们带到实验室内,迅速保护、清理和摄像扫描。

-------------------------

记者手记

展览开始,申遗在即

-------------------------

南昌市区,与滕王阁一河之隔的江西省博物馆出现了多年未见的壮观场面。前来参观“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展”的观众将这座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博物馆围得水泄不通。“这两天每天参观的都有超过一万人,简直快赶上世博会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舆论的持续关注必然激起人们一窥究竟的冲动。“这是比马王堆更重要的大墓,一定要来看一下。”观众队伍里的一名老者对记者说。“是新闻中说的吗?”有人问,“实际也是这样的。”老者肯定地说。

发掘工作正在进行,展览已经开始举办。这在国内重大考古工程中也是孤例。“现在,国家文物局对考古资料的公开有了更高的要求。”张仲立说,“但也很矛盾,媒体的宣传让很多人想要来看一看,有时候我们正常的工作会被打断。”现场的考古人员也为此而焦虑:不断有外人进入,干扰了他们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考古队担心现场的安全无法保障。此前有媒体报道,十多名村民曾带着族谱、自称海昏侯后人到墓园聚集。

第一财经记者探访现场时发现:很多人因为不同的原因获准进入工地。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聚集在此,与安保人员的争吵也偶有发生。或许因为专家们已经对此向安保管理者提出意见,次日,墓园的门禁更为严格。围观者知道入园无望,也就稀落了不少。

近4万平方米的海昏侯墓园并非孤立存在,它隶属于另一个更大的遗址群。与观西村毗邻的铁河乡,聚集着100多座汉墓,为江南最大的汉墓群。上世纪80年代,这里便已是省级文保单位,但由于文保资金缺乏,曾屡遭盗墓贼洗劫。考古学家在对海昏侯墓进行勘探后发现:它正是铁河古墓群的组成部分。

大墓的发现已经成为这片区域命运的转折点。改变早已经发生。据江西当地媒体报道,在主墓室考古发掘正式展开之前,观西村村民已经迁移了900多棺祖坟,100多亩旱地被征用。眼下,针对海昏侯墓及其归属的“紫禁城城址和铁河古墓群”,南昌已经开始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建立一座国家考古遗址博物馆的规划也呼之欲出。毫无疑问,眼前这片人烟稀少的土地将失去静谧,旅游乃至商业的繁荣指日可待。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