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60周年
大名鼎鼎的莫扎特多以神童的形象出现,他4岁学习钢琴时就能谱曲,6岁又跟随父亲在慕尼黑、维也纳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莫扎特一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却在35岁逝世,死因不明。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60周年,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剧院引进了经典德语音乐剧《莫扎特》,将于年末接演40场。
摇滚范的莫扎特
“只有莫扎特可以是摇滚的,一点不违和,贝多芬、肖邦等音乐大师都不适合。”在任职于上海文化广场、研究音乐剧多年的费元洪看来,这版音乐剧中的摇滚元素恰到好处,“如果莫扎特生活在当代,他也一定会用摇滚的方式来作曲。”
此版音乐剧《莫扎特》由欧洲最负盛名的音乐剧制作公司奥地利VBW公司制作,作者米歇尔·坤策(Michael Kunze)和西尔维斯特·里维(Sylvester Levay)在作品中融合了洛可可的古典高雅和摇滚的激昂热烈两种风格。一曲曲或阴郁或昂扬或古典或摇滚的方式,表达了莫扎特对自我的探寻和对自由的渴望。“我是谁?”、“从哪儿来?”、“我要去哪儿?”这样的哲学命题贯穿表演始终。
像众多摇滚青年一样,莫扎特是叛逆的。他向过度保护自己的父亲争取自由,对拥有绝对权威打压自己的大主教勇敢说不。他生活在规蹈矩的萨尔茨堡循,却不想墨守成规。他渴望艺术和个人的自由;他想要的摆脱天才的阴影,去喝酒、打牌、追求爱情;他想要离开小城市去维也纳、巴黎闯荡。
如果那个年代有吉他,他一定背着一把吉他走天涯。如果那个年代有牛仔裤、马丁靴,他一定摇滚范儿十足地谈梦想。本剧的作者应该也这么想,所以在本剧中青年莫扎特虽然是18世纪的人物,却穿着21世纪的现代服装。
莫扎特穿着21世纪的服装演绎18世纪的莫扎特
“音乐神童”的阴影
主题曲《阴影如影随形》的歌词将莫扎特的挣扎、权衡、痛苦、无奈全盘托出。他的思想与他的家庭、社会环境格格不入,他的成长始终摆脱不了童年的阴影。
我想感受真实的生活,亲吻它的丰润红唇。
酒香醉人,温暖我度过深夜。
它呢喃、哭与笑,心却在发问。
如何摆脱你的影子,如何面对命运说不?
如何能突破这躯壳?如何重塑新的自我?
何人可发问,如果你看不清自己?
何所谓自由,如果阴影如影随形?
剧中有一个神童阿马迪(Amadè)的角色,名字来源于莫扎特的全名“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作为莫扎特童年的缩影与天赋的化身,其实阿马迪就是莫扎特自己,只是神童是一直活在成年莫扎特精神世界里虚拟人物。
阿马迪在场上不会讲话,他只是拿着纸笔在无休止地创作音乐,或偶尔因为创作与莫扎特起小的肢体冲突。在最后几幕中,神童阿马迪作曲用的笔没有墨水了,在经历了几次戳向莫扎特的手臂取血之后,阿马迪最后疯狂地直刺莫扎特的胸口,“杀”死了莫扎特。
费元洪认为“这部剧不是童话,是时候带观众们回归真实的状态。”莫扎特的天赋就是给莫扎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烦恼,他在实现自我和梦想的路上也始终无法摆脱“音乐神童”的阴影。阿马迪的形象是一种比喻,自己杀了自己当然也是一种比喻。历史上莫扎特的死亡真相我们不得而知,音乐剧的结局或许能给我们另一种想象的可能。
经典德语音乐剧
《莫扎特》自1999年首演以来,一直备受关注。17年间已经有18个版本、超过6种语言、在7个国家(奥地利、德国、瑞典、日本、韩国、匈牙利、捷克)上演过。
莫扎特的扮演者乌多·凯帕什没能来到上海参加新闻发布会,他在VCR中送上了问候,并展示了清亮无杂质又充满爆发力的嗓音。柯罗雷多大主教的扮演者马克西米利安·曼恩亮相新闻发布会现场,连唱两首歌,谈起自己是通过三轮面试才拿到这个角色的。“扮演大主教是具有挑战性的,这是我第一扮演一个冷酷、个性强、权威高的反面角色。”他说。
据悉,此次引进的版本将在原版的基础上融合大量最新的舞台技术,这次在文化广场上演的版本是维也纳驻场版,除了所有布景道具服装来自维也纳之外,演员也均为驻场版的实力阵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