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刘婷婷(化名)一样,明知自己胃不好,却又迟疑着不敢去医院做一次胃镜检查的人不在少数。的确,恶心和疼痛让大多数做过一次胃镜检查的人做梦都怕再做第二次。
但是前两天,刘婷婷和她的闺蜜一起尝试了一种新的胃镜方式,只需要吞服下一颗白色胶囊,就可以毫无痛感地完成一次胃部检查体检,通过安装在胶囊内的摄像机可以360度的旋转拍摄胃部情况,检查完毕后这颗胶囊会随粪便一起排出体外。
这是一个由辞职的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创立的机器人项目,听起来似乎很神奇,不过,这种新的胃镜方式,靠谱吗?
3760元做一次,要不要尝试?
刘婷婷在当天就拿到了自己和闺蜜的胃镜报告单,两人均显示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但是婷婷还检查出了胃底息肉,体检大夫对此作出的诊断是,她可能需要进一步复查胃镜,看是否有必要在胃镜下进行息肉摘除。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完成了接近1000例像这样的胶囊胃镜检测,因为完全无痛苦,所以特别适合惧怕做胃镜的患者来做前期筛查。”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上海市长海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廖专用“极高”二字来形容患者对这种新检查方式的接受度。
哪怕,相比较普通胃镜,胶囊胃镜的价格贵出了10倍:在上海,胶囊胃镜做一次的价格为3760元,其中等同于传统胃镜的250元可以通过医保支付。
上海区域将胶囊胃镜纳入医保范围是有目的:他们希望借由这一项目提高上海市民胃部疾病的早筛率。
作为胃病大国,胃部息肉的发病率在我国正在升高。“上海有3000万左右的人口,按照比率来算,这其中有300万人都需要去做胃镜下的治疗,但因为做胃镜太痛苦了,很多人不敢去做这样的检查,从而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疾病。”廖专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目前医院中查出的胃癌患者,90%都已经是中晚期,而如果是早期胃癌,90%的病人是可以完全治愈的。
“如果到了晚期,3年花费20万元治疗疾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廖专透露。
在国家层面,这一开支更是让人印象深刻,目前中国的胃癌病人占了全世界总量的42%,每年新增的胃癌患者超过40万,而国家每年在此一项上花出的医保费用超过1500亿。
在去年,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曾经做过一组比对试验,让一组检查胃镜的患者先尝试胶囊胃镜检查,再做普通胃镜确诊。结果显示,前者的准确度达到了94%,100%的参与者表示,今后胃镜一定会选择这种新的“胶囊”。
不过,这6%的差别还是让一些医生在针对已经确认患有严重胃病的患者时,不会将胶囊胃镜作为首要推荐方式,“胶囊胃镜目前还是最适合早期筛查,因为体检医生操作手段的差异,目前还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精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对此表示。
举例来说,刘婷婷的闺蜜因为仅查出了慢性胃炎,这种疾病在中国有大约80%的正常人都会患有,只需要正常调理饮食即可恢复,但刘婷婷的胃部息肉症状却需要进一步在医院做诊断,在目前,超声胃镜会是更好的方式,尽管会有恶心疼痛,但可以更精确地诊断出息肉的大小以及良性还是恶性的属性。
4个多亿,3位华人博士共同研发
作为清华同方的创始人之一,安翰胶囊胃镜的创始人——清华大学物理系原教授吉朋松自从辞职以来前后参与了17个项目的培育和发展,其中8个已经实现了融资上市,而胶囊胃镜是他从1999年开始参与培育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眼中下一个会在创业板实现上市的标的。
“目前该产品的销售额每年已达20亿,其中四分之一来自设备销售,四分之三来自胶囊销售的收入。”安翰医疗董事长吉朋松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目前,这一胶囊胃镜机器人已经走进了全国400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三分之一为三甲医院,三分之二为体检机构。
“消化道的检查是最痛苦的,在目前,全球已经有4家企业可以实现胶囊小肠镜的生产,其中三家在海外,一家是国内企业。而胶囊胃镜,全球只有我们可以做到。”吉朋松透露,“这其中有很多的技术难点,包括通过磁铁控制胶囊拍摄的角度,重量需要达到航天要求的指标,而且为了保证检查的完整性还需要低功耗等等。”在安翰的团队中,很多是来自航天系统的精密仪器专家,而胶囊胃镜的研发前后花费了8年,斥资4个多亿,由三位华人科学家主要参与。
“国产医疗企业要打开市场并不容易,何况是一个之前大家都没有接触过的新技术。”吉朋松说,在产品推向市场的第一年,他们和众多的国产医疗器械厂商一样,不得不在医疗市场“拿钱做实验”,“我们选了全国最顶级的中山医院、长海医院、301医院等,给他们免费做了一年的患者实验,我们先做,再比对传统胃镜,看结果以及患者体验,最终拿到了学术认可。”吉朋松说,按照他的规划,在未来随着胃癌早筛市场以及情感关爱市场的到来,这一国产的医疗器械市场空间将会被进一步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