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多年前,当科思创还是拜耳集团旗下一部分时,在塑料展中推出了首款塑料车身汽车K67。此后公司不断开拓创新的材料解决方案,树立了像前照灯和聚碳酸酯汽车玻璃装配、水性填料和胎面底胶涂层用原材料,以及低溶剂型聚氨酯清漆等里程碑。
中国经济在2016年进入“供给侧改革”时间段,对于一家致力于创新科技的企业来说,不断调整自己的创新方向,是企业在日益浓厚的供给侧改革氛围下的主动求变之举。作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代表,科思创同样在供给侧改革进程中按照自己的思路找寻未来发展的蓝海。
作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生产公司之一,科思创的前身是拜耳材料科技。在独立发展的第一年,科思创就创下了辉煌业绩:2015年销售额达121亿欧元。在财政年度期内,科思创调整后的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与2014年相比增加41.3%,达到16.4亿欧元,实现了2015年的所有财务目标。
2015财年,科思创中国销售额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6%。2016年上半年,中国市场的核心业务销量更是大幅上涨14%。科思创CFO鲁诚飞(Frank H.Lutz)向第一财经记者介绍,科思创每年会从销售额当中拨出2%~3%用于研发工作,相当于总额2.5亿~3亿欧元的费用作为研发。这还不包括科思创与客户开展联合攻关的相关投入。
鲁诚飞告诉记者,科思创十分看重公司在市场中的口碑,因此创新的方向也会更加贴近市场。在他看来,一旦客户认为科思创是一家接地气的厂商,能够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科思创就会握有更多的发展先机。
科思创注重前瞻式创新研发,尤其是在差异化中找寻到创新研发的机会和领域。在刚刚落幕的2016年德国杜赛尔多夫国际塑料及橡胶博览会(下称“K展”)上,科思创展示了基于创新设计理念打造的电动概念汽车,向人们展示了环保、舒适并具设计感的电动汽车的未来可能性。
科思创还为医疗保健行业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包括胰岛素笔针和泵、吸入器、肾脏和血液护理设备、心脏起搏器、静脉注射元件以及协助病人手术的各种仪器。据科思创内部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科思创的拜本兰材料就被应用于健康一体机设备的外壳,这一设备广泛应用于社区医疗服务短缺的中国偏远地区,响应了远程医疗和家庭护理这一重要趋势。
未来,除了在传统领域材料的不断升级和创新,科思创还将进一步投身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生物基材料、二氧化碳的充分利用等领域,向这些领域提供创新的、尖端的材料解决方案。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环境现状下,传统的化工行业期待着变革。随着人口增长、气候变化以及环境污染正愈发成为行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传统化工企业如何转变发展模式成为迎接重大挑战的关键一环。
2015年,两大化工巨头杜邦和陶氏化学宣布合并,新公司将成为全球仅次于巴斯夫的第二大化工企业,成就行业年度大新闻,据记者测算,杜邦陶氏合并后将成为一家销售额达1300亿美元的行业巨头。
而新组建的联合体又公布了重组后三家独立上市公司的拆分细节。据记者了解,陶氏和杜邦聚合物业务部将重组归整到新成立的材料科学公司,这将成为在2018年剥离的三家独立公司中规模最大的。预计其年销售额将达到510亿美元。
作为大型聚乙烯生产商的陶氏和热塑性工程领域巨头的杜邦曾经表示,合并后两者将能更好地服务于目标最终市场。这家材料公司约有70%的销售将集中于面向全球聚合物生产商的三大关键最终市场:即包装,运输和建筑。专注于新材料领域的新公司无疑将会在接下来的几年掀起新材料行业领域激烈的竞争。
作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市场在这些全球新材料行业巨头的全球业务版图中将会愈发扮演重要的作用。中国市场业绩的坚实增长也将为这些企业整体业绩的提升助力。
随着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兴起,以及风电、汽车、建筑等业务爆发带来的对先进材料的巨大需求,另一化工巨头巴斯夫同样选择加码亚洲市场。为了更贴近客户需求,巴斯夫计划2016年将先进材料和系统研究平台中心由德国总部迁至上海。这是巴斯夫在亚太区最大的研发中心。未来,巴斯夫还计划全球大约四分之一的研发活动将会在亚太区进行。
随着传统领域材料的不断升级和创新,以及越来越多行业巨头的介入,新材料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将会一直行进在路上。科思创、巴斯夫和杜邦等行业巨头也将进一步投身于电动汽车、风力发电、生物基材料、二氧化碳等领域。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行业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也是因为通过这些努力,有助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要挑战,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新材料在中国的发展同样因政策的扶持而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新材料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新材料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了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并在“十二五”期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了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这就显示了新材料产业顺应了我国产业国产化的步伐,并且在我国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发展潜力无限。
目前,中国已经批准设立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有129个(7个高技术产业基地、32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9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些基地分布广泛、特色鲜明,已初步呈现出集群化分布特征,形成“东部沿海聚集,中西部特色发展”的空间布局。
根据新材料产业的规模现状和发展趋势,东北证券业务并购总监黄启知预测: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而这显然是包括科思创在内的诸多国内外新材料企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