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荐书】1945年为何永远改变了中美两国的关系?

第一财经2017-03-18 07:49:00

作者:西罗    责编:吴丹

《中国1945:中国革命与美国的抉择》

[美]理查德•伯恩斯坦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17年3月版

1945年年初,美国本有机会构建与毛泽东和中共之间的良好关系,然而这一年最终成为一个重要分水岭,不仅彻底改变了中美关系,也永远改变了东西方关系的走向。作为《时代》周刊和《纽约时报》驻亚洲资深记者,理查德•伯恩斯坦带我们回顾了抗战胜利那年中国政治形势的风云变幻。他从1944年底至1945年初的畹町战役写起,回顾了中国在二战中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对二战中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其变化、中国通们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建议及争论等诸多内容进行了考察。伯恩斯坦挑战了我们熟悉的现代中美关系起源的看法,指出决定中国未来结局的不是美国政策,而是存在于中国这片土地上的自身的力量。

《信仰与观看:哥特式大教堂艺术》

[法]罗兰•雷希特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

法国著名艺术史家罗兰•雷希特出生于斯特拉斯堡,拥有德裔血统,且长期从事德法争夺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中世纪建筑研究。这很大程度上使得他的研究具有超越民族的属性。

面对同一座中世纪大教堂, 青年歌德看到德意志民族艺术,维奥莱-勒-杜克看到结构和技术,弗兰克尔看到耶稣之象征,潘诺夫斯基和西姆森看到经院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神学,雷希特却看到了截然不同的东西。他尝试将其“再物质化”,即重返血肉丰满的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重构一个有活生生的人徜徉于其间,以眼睛和真实视觉经验为基础,综合考虑人们的观看、信仰与营造活动,包括建筑、雕塑、彩画玻璃和金银工艺在内的“视觉体系”。

《启蒙的另一面:古典时代地下哲学文稿研究》

[西]米格尔•贝尼泰兹 著

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版

我们今天读到的历史,大都是“胜利者的历史”。而更多可能的选择,被所谓的主流思维压抑进了历史的无意识。但是被压抑不等于无价值,齐林斯基的《媒体考古学》就致力于挖掘那些被忽视、被打败、被埋葬的想法中有趣的甚至很超前、过分超前的部分。贝尼泰兹这部著作同样从事“思想考古”工作,不过不像齐林斯基那般纵横古今,而是聚焦于1690~1740年间。根据对分散于全世界各地的两千多篇古典时代地下流传的哲学手稿的研究,通过对泛神论、自然主义、怀疑主义、唯物主义等想倾向的分析,贝尼泰兹指出,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选择对17、18世纪的先驱们在接受或者否定一些科学论断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女人、火与危险事物:范畴显示的心智》

[美]乔治•莱考夫 著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年3月版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是生成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创始人,曾任国际认知语言学协会主席。1975年,莱考夫提出心智的亲身性,开始创立与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一致的认知语言学。本书根据人类的范畴化以及认知模式研究,阐述了新的“经验主义”。第一册“超越机器的心智”,包括范畴与认知模式、哲学的启示两大部分;第二册“实例研究”论证了采用经验主义方法可以做些什么。基于多学科成果,莱考夫对古希腊以来流行于西方的思维和理性的经典观念,即 “客观主义”展开批判,对心智和语言哲学中的关键问题加以述评,展示了认知科学的跨学科研究范式。

举报
文章作者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