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厦门“魔鬼码头”:总要有第一个人先吃螃蟹

第一财经APP2017-08-24 21:44:00

作者:冯迪凡    责编:计亚

年轻的厦门远海码头正逐步被外界所熟知。

这个后起之秀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的行业纪录:由厦门远海码头参与研发建设的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是全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俗称“魔鬼码头”。

就在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21000标准箱级别的“东方香港”号,在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完成装船,创造了中国首个全自动化码头第一次承接全球最大型集装箱船舶首航作业的纪录。

“东方香港”号靠泊远海码头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不仅是中国首个、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也是中国首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 厦门远海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毅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建设远海自动化码头显现了在建设码头时厦门所考虑的差异化亮点,以及着眼于未来的远见。

不过,中国首个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码头的成本如何?

“您问到一个关键点,即前期投入的资金的确更大,研发超过成本的80%,然长远来看会同传统码头相差不多,总要有第一个人先吃螃蟹。”陈毅鹏表示,在未来如更多码头来使用自动化的设备,总体研发成本可以逐渐摊薄。

完全自主设计

传统的集装箱码头在生产作业中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天气因素、成本因素等影响,还面临吞吐量急剧增长的压力。2008年筹建、2011年11月投产、位于厦门自贸片区海沧保税港区的厦门远海码头,也曾面临这样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2013年3月,厦门远海码头联手上海振华重工,在业内率先开启了“魔鬼码头”的研发和建设,建设工期三年,总投资约6.58亿元。

经过不断的技术攻关及反复验证,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于2016年3月建成并投入商用,岸线长447米,占地面积约16.66万平方米。

目前建成的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位于厦门港海沧港区14#-17#泊位,是中国第一个全智能、安全、环保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也是全球首个堆场与码头岸线平行布置的自动化码头。码头大部分功能均由中央控制室计算机控制操作一系列自动化机械设备完成,业内称“魔鬼码头”。

“完全是自主设计。” 陈毅鹏表示,如果给国外的研发公司,优化的过程会比较复杂,且中国目前国内计算机企业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一业务。

最终在建设远海自动化码头的过程中,运用了云计算、无线通信、自动导航定位、智能识别、无人自动化设备、锂电池供电驱动等最新技术和装备,与同规模传统集装箱码头相比,综合碳排放量减少20%,直接成本降低20%以上。

远海自动化码头的建成,甚至改变了码头上的人力生态:传统码头上几乎清一色都是男人,无论装卸还是桥吊司机,桥吊车上一坐就好几个小时,工作十分辛苦。在远海自动化码头,随着码头实现全自动化,一切全都变了。

走进远海自动化码头远程中央控制室,就像来到IT公司,一个大平层办公室里摆满电脑。与IT公司相似,中控室里,有着大量软件、网络工程师。也是因为全自动化,远海自动化码头大胆起用女性操作团队,组建全国首支自动化码头“巾帼班组”(平均年龄27岁),在拓宽港口业女性就业和晋升通道的同时,也为不断转型升级的智慧港口增添了诸多亮色。

借金砖东风让自动化技术走向海外

自2011年11月投产以来,厦门远海码头吞吐量快速增长,2012年完成集装箱30万标箱、散杂货54万吨;2016年集装箱113万标箱、散杂货174万吨。今年1~6月,已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0.9万标箱,完成散杂货吞吐量129.94万吨。

而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的年设计吞吐能力近期为70万~95万标箱,远期95万标箱,相当于在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增加10%以上的吞吐能力。

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一角

与传统的集装箱码头相比,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智能化、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和环保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码头从试运行后,一直是零事故,去年最强台风“莫兰蒂”登录厦门时,该码头也是零事故。陈毅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厦门远海自动化码头是全球首个堆场与码头岸线平行布置的自动化码头,其全套系统均独立开发,系统高效整合,同时拥有冗余灾备能力。

传统码头不可避免的是一些人员方面的磕磕碰碰,但这种自动化码头,没有人机交互的机会,因而避免了安全隐患的存在。陈毅鹏解释道,此外自动化码头成长性非常强,从今年3月份开始运营的“魔鬼码头”,在今年有信心可以超越传统码头的效率。

实际上,伴随厦门港对外交流合作的扩大,远海全自动化码头技术也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正在建设中的阿布扎比港口,也使用了我们的技术。”陈毅鹏表示。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将于9月3日~5日在厦门举行。陈毅鹏希望,借这次金砖东风,能带来好的商机、带来码头吞吐量的成长,也借这东风,让自动化技术走向海外。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