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式“没问题先生”的故事,除了人际关系其他都“不成问题”

第一财经APP2017-11-24 20:25:11

作者:葛怡婷    责编:李刚

1943年,正值抗战,老舍写了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故事发生在大后方重庆的一家农场。这家农场“有野鸭池、有兔笼,有花畦,有菜圃,有牛羊圈,有果园”,物产丰沛,设备齐全,却一直赔钱,问题出在农场负责人丁务源身上。

丁务源认为天下事都“绝对没有问题”,因为他“根本不去办”。他疏于管理,但擅人情世故,从场长到股东,每个人都被他的小恩小惠哄得服服帖帖,直到纨绔子弟秦妙斋和留英博士尤大兴闯入,一场暗流涌动的斗争打破了乱世桃源的平静。

《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老舍的小说中有些另类,他的其他作品被反复改编成电影、话剧、舞台剧,这一篇却一直无人问津,甚至有人评价,它在老舍所有小说中是最差的。去年,它被北京电影学院教师梅峰改编成电影,拿到东京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范伟凭借剧中丁务源一角拿到了金马影帝。如今一年过去,电影终于得以正式公映。

关于电影为何迟迟未公映,梅峰向第一财经表示:“制片方、出品方一直在考虑一个更合适的档期,等待一些时间去积累人气。一获奖就上映不一定有好的效果,可能大部分观众不会把你是否获奖放在心上。”然而,看到付出心血的作品终于能和观众见面,梅峰还是特别高兴。

为什么改编老舍

梅峰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师,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编剧,喜爱娄烨电影的人不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们是合作过多部电影的老搭档。梅峰是《春风沉醉的夜晚》、《浮尘迷事》等电影的编剧,拿过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梅峰大学读的是中文系,喜欢民国文学,《春风沉醉的夜晚》正得名于郁达夫的小说。老舍的小说梅峰也都很喜欢,但将它改编成电影,一开始却是犹豫的。

“2015年年初,电影频道想做一个电视电影纪念老舍逝世60周年,我有些迟疑:剧本写得好好的,突然要去拍电视电影,而且又是老舍,更有点知难而退的心情。后来,青年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学院附属影片生产机构)推出新学院派导演计划,把改编老舍这件事儿列了进去。”梅峰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说,导演处女作就改编老舍,算是试练:“原本我对写当代现实很感兴趣,喜欢写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我这么多年只和娄烨合作,娄烨已经拍得很好,我就没必要写一个当代的剧本自己拍。改编老舍是一种挑战,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大师级的文学家,也是给自己一个压力。”

梅峰买了一套老舍全集,一篇篇翻,一篇篇看,到了《不成问题的问题》几乎是一眼相中:“读到这篇之后就觉得不用再看别的。七十年过去了,它没有因为时间变长而让人觉得有距离感和生疏感,故事中的人物依然非常鲜活,能够和今天的人产生足够的互动。”改编后的电影英文名被译作“Mr. No Problem”,相当传神,主人公丁务源的口头禅就是“没有问题,绝对的!”

看《不成问题的问题》,多少能看到自己或是旁人的影子,尤其是丁务源。老舍写的丁务源“不是个别人,他是一切人”。丁主任也吸引了梅峰,“他的形象在整个中国文学中都很亮眼,在其他文学家的作品里没有这样的人物,很独特,但也很有代表性。”

丁务源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是整部小说的中心。老舍这样描写丁主任:“他脸上那点发亮的肌肉,已经教人一见就痛快,再加上一对顾盼多姿的眼睛,与随时变化而无往不宜的表情,就不只讨人爱,而且令人信任他了。”演好丁务源这个角色很难,最难把握的是他身上分寸感,如何拿捏都很有讲究,他处事圆滑周到,又不过分谄媚,范伟的演绎让这个角色从书里走了出来。

一个每天表演的人

范伟是一早就定下来的演员,他本人也很想诠释这个角色。梅峰回忆当时的情形:“范伟老师说了一句话,让我觉得特别有力量,他说,我要去演一个平时生活中天天在表演的人。你看电影开头,他对着镜子,反复调整自己面见三太太时的样子,真是好颓丧啊,好累啊,人生又要粉墨登场了。”

梅峰觉得,老舍之所以是了不起的思考者,是因为他发现了中国文化的多面性:“丁务源这个人是复杂的,他不让人难受,很多时候考虑别人的感受,把事情做得足够漂亮,让每个人都安心和舒服,这是中国文化有魅力的部分,但是老舍先生在文化里面看到了另一面,我们面子上、表面上的好东西,那难道就不需要反省了吗?这是他小说中最有力量的地方。”

原著中唯一正面的角色,留英归来的博士尤大兴也并非完美,他务实能干,讲究科学和效率,最后却被大伙儿赶出了农场:“丁主任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人,但他有他的智慧,有法有度,讲究方法和拿捏分寸,尤大兴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只认理儿,不讲方法,这就带来一个糟糕的结局,成不了事情。老舍先生对国民性的复杂性做了很深的思考。”

梅峰笑笑说,他在某些方面和丁主任还是蛮像的:“当然,首先要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好了,但是在人际方面,中国人讲究把话说好,你跟人交往要会说话嘛,这一点,还是挺认同丁主任的。”这种相似性倒不假,比如梅峰在听到别人称赞他的电影时,会满脸笑意,左一个谢谢,右一个谢谢,让对方觉得怪不好意思。

无论是私底下还是公开场合,梅峰看上去总不太像一个搞艺术的,更像是一个文人,一个学者,他谈吐儒雅,慢条斯理,爱穿深色的看上去并不时兴的西装外套。片中农场大股东之女佟逸芳的扮演者王梓桐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对梅峰赞不绝口:“我太喜欢梅峰导演了!性格、脾气都太好了,是特别有涵养的一位老师,他不会像其他导演那样,在现场大声讲话,指出你的不足,他就像老师对学生一样,和你探讨,说我们要不然这样,假如我有自己的想法,他会考虑说,也可以啊!”

无论范伟还是史依弘、殷桃这些角儿,还是张超、王梓桐这样的新人,每个人都全心投入,研究自己的角色,一遍遍对戏、排戏,梅峰也特别欣慰自己的第一部电影就有这么多好演员支持:“我们这个戏长镜头很多,所以对演员要求特别高,大家一心都在创作上,没有其他乱七八糟的心思,所以特别开心。”

文化痛点与古典美学

从服装道具、美术设计,从剧本到导演,再到演员,无论从哪方面看,《不成问题的问题》都是一部极度讲究的电影,在资金并不充裕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细节的一丝不苟。小说发生在重庆,取景地也得是在重庆,剧组光是找地方就花了三个月,影片中农场的办公楼,是剧组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一砖一瓦搭起来。电影里的房子和小说中里写的一模一样,半山腰上,“青青的一片,青色当中露出一两块白墙和二三屋脊”,江上的渡口,几丛细竹,贯穿电影始终的是不绝的鸟鸣,真正造出一个乱世的桃源。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梅峰选择用黑白的影像去呈现那个年代的故事,但又和那个时代的老电影样式有所区隔,他用了一个1950年代的老库克镜头:“如果是高清设备就太清晰了,它的视觉效果比较柔和,就好像是拿水浅浅地浸染。”

在与梅峰对谈的过程中,特别意外的是他常常提到“观众”二字,作为学院派的文人导演,他没有自顾清高,而是想方设法能够与当代的观众产生对话和沟通:“单纯模仿老电影不合适,那种机位和蒙太奇的剪辑手法,今天的观众都受不了,但是拍四十年代的故事,我又不可能用商业电影类型片的视觉语言,对我来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就是用今天的技术去接近古典美学的内容,让人不觉得陈旧和不合时宜。”

《不成问题的问题》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节奏迟缓,沉静,却不让人感到疲倦,它影像清淡、极简,却不令人乏味,恰恰相反,在水墨氤氲的氛围中,有着美学实验的探索,古典的韵致夹杂着一点新鲜感和陌生感,令人眼前一亮,觉得很有趣,又意味深长。

与此同时,这是一部让人能够得到片刻清醒,冷静下来自省电影。这也是梅峰不仅作为导演,更是作为学者和知识分子想要承担的责任。他向记者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电影的一个美学坐标式现象:“电影学院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他们有一批老师比如张暖忻、谢飞、郑洞天,他们都是一边教学一边在做创作,他们有理论基础,又是以知识分子的身份介入社会观察,代表了中国电影的真正的学院派的一种美学。”

作为学者,同时也是电影创作者,梅峰也希望能够像前辈一样,通过电影,引发观众思考,而不仅仅是“看过”而已:“它来自老舍先生一部很好的小说,把小说背后的深意通过电影的形式让更多人去体验,这很重要。”

小说虽然说的是农场的故事,讲的是中国式社会的运转,人情如何在社会的运转中发挥巨大效用,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这样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是主要问题,其他全部“不成问题”。放在今天看,仍然是一个没有过时的人间寓言。老舍洞悉人性中的晦暗,却仍对人的境遇怀有悲悯之心,他不会真正的批判谁,谴责谁。在这一点上,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和小说达成了一致,一边辛辣讽刺,一边温柔凝视,有笑声,但却不是喜剧。正如梅峰所言,在“哀其不幸”的感叹里,有悲伤和同情,在他看来,每个人的应变与取舍、妥协与放弃,都源于深厚的中国世俗文化。

“这个文化带给我们的属性、带给我们的习惯,将我们潜移默化的塑造成为的那个样子,是否天生合理,这看似天生合理的东西是不是有时候会带来负面的、糟糕的一种东西,这是中国人大家都很熟悉的人情世故的一套戏码,我们内心能够很微妙的体会到的东西就是这个文化本身的特点。”

梅峰今年47岁,很多功成名就的导演在这个年纪开始走下坡路了,而像梅峰这样的“新导演”存在,对于观众而言无疑是好事,他对电影这件事充满敬畏,不会像丁主任那样只做表面功夫,敷衍了事:“尽量不是人人都是丁主任吧。每一个行业,电影行业中的每一个工种,自己把自己的那摊子事做扎实,做漂亮,肯定就会好的东西出来。”

在好莱坞大片的夹击之下,《不成问题的问题》排片率并不高。老舍在小说里写过:“向上的路是极难走的,理智的崇高的决定,往往被一点点肤浅的,低卑的感情所破坏。”做电影,也需要这样理智而作出崇高决定的人存在。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