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集团将自己称为组织而非传统意义的企业。
2017年7月上市的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只是这个组织的临床和科研服务部分。
华大集团的愿景是“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在理想和商业之间要达成平衡,一边要“赚钱养家”,一边要“造福人类”。
华大基因的上市为华大集团的理想提供了金融保障,同时也带来知名度的提升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完善,这些将有助于华大集团向既定的目标前行。华大集团始终相信,一个组织的价值,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企业价值,还应该与社会价值相协调,而在真正愿景达成之前,他们不希望受到短期因素太多的侵扰。
创新,什么层次的创新?
华大集团执行副总裁朱岩梅那天随身带着一把从诺贝尔博物馆买来的折叠尺,尺子以一厘米代表一年,正反两面分别记录着人类社会1801年到2000年每一年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文化社会事件。在科学发现一面,尺子以“瓦特将电池介绍给拿破仑”开始,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几乎完成”结束,后者在朱岩梅看来,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上一个世纪是工业繁盛的世纪,而下一个世纪是生命时代的开始,人类真正认识生命,从这开始。”朱岩梅同时还是华大集团首席人才官和战略中心主任。
“创新分为几类,第一类是渐进性的、持续性的创新,比如每日的质量管理改善,日本企业是典型代表;第二类幅度大一些,叫做颠覆性创新,这类创新往往从行业的边缘开始,颠覆原有的技术,拓展行业的边界;第三类是根本性创新,比颠覆还要更彻底和深刻。”朱岩梅认为,如果各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三类创新,第一类可以叫做改变,第二类叫做革新,第三类才是真正的革命。
“人类基因组计划”代表的就是革命性的变化,华大就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
“尺子上前199个科学发现都与中国没有关系,只有最后这个中国才参与了,虽然只有1%。”朱岩梅说,“华大也是为此成立的。”
“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上世纪90年代由美国发起,与“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不同,人类基因组并不是由美国独立完成,而是加入了德国、法国、日本、英国和中国,中国也是参与其中的唯一一个发展中国家,完成了1%的工作。
1999年,怀揣爱国情怀的华大集团创始人们“自作主张”,以中国代表的身份,向人类基因组计划提交了注册申请,使中国成功拿到全球顶尖基因科研圈的“门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部分也让华大成为了中国基因测序行业的开拓者。
现在基因科技正让人类以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人类开始从原理层面认识生命的本质,很多行业也随之改变。
快速前进,更快一点
华大最初的目标是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部分,而现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是华大的使命,就像福特的“家家都有福特车”、Win-tel联盟(微软与英特尔)的“人人都有PC”和谷歌的“人人信息可及”那样,而这里的人类指的是每一个人。
这要求基因技术是人人买得起(affortable),并且产量要足够大,人人买得到(available)。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华大集团必须迅速扩大规模,并对整个产业链具有控制权。
所有东西的起点,就是要有基因测序的市场。不是那种各自为战、小作坊式的基因测序市场,而是真正产业化的市场。如果没有,就去建一个,这也是华大过去做的事情。
基因测序仪最初只被当作大学和企业科研所的科研实验工具使用,药厂实验室会购置一两台设备用于研发,而机器在一个星期也使用不了几个小时。
华大通过租赁或者购置测序仪,并以此推广基因测序服务的外包业务。此举大大提高了基因测序仪的使用率,随之带来的是用户成本降低和用户基数的扩大。这很像是从以前的每家织布缝衣,向工业化成衣制造的转型。
从租三台基因测序仪到租几十台,到后来花几亿元购买一百多台,将当时这家仪器生产公司一两年的产量全部预订。在高峰的时候,华大占据了全球基因测序市场44%的份额。
“他们(基因测序仪生产商)觉得我们太野蛮,他们就开始培养一些小的竞争者,”朱岩梅称华大高速发展引起了产业链中其他环节厂商的警惕和不安。
只有控制产业链才能确保长期发展,而在基因测序行业,首先需要突破的就是基因测序仪生产商这个环节。2012年9月华大宣布与美国人类全基因组精准测序的创新领导者Complete Genomics达成并购协议,3个月后华大接受了光大控股领投、红杉资本等创业机构跟投的13.98亿元融资。2013年初完成收购。
2014年华大研发出了自己的测序仪,之后开始引领全球市场的基因测序价格下降。“我们之所以能够让很多大学、药厂将基因测序交给我们做,是因为我们价格实惠,并且快而准确。”朱岩梅说。
规模带来价格的降低,而价格的降低反过来推动规模扩张,对上游的控制让这种良性循环可以有序进行。随着业务的增长,可以进行对比的数据库规模也在迅速扩张,这增加了华大对于客户的吸引力。
“改变世界的秘密有两个:affortable和available,汽车、PC、网络服务、手机均如此。少而贵的奢侈品是改变不了世界的,改变世界不能靠饥饿营销。”朱岩梅说,华大要做人人都能享受到的基因测序服务,基因科技要造福每一个人。
伴随着华大成长的还有整个基因行业在国内的发展。在华大之前,基因行业在国内是一个“无人区”,大量的生物人才都聚集在这家机构。当华大开创了整个行业之后,一些人离开华大,出去创业或者加入其他公司。
很多人将华大称为中国基因行业的“黄埔军校”,但这样的“人才流失”并非都是坏事情。“我们甚至会鼓励一些人出去创业”,朱岩梅说,这样就有更多的公司可以共同完善整个产业链。当你是整个行业唯一一家公司的时候,你所需要的任何东西都要自己去完成,不是一件好事。产业链的完善,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件好事。
毕竟,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且具有远大前景的行业而言,谈零和博弈还为时尚早。
公益是最大的商业,商业也是最大的公益
华大基因上市可以给华大集团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增强金融保障、让公众和政府对华大集团有更强的认知,也会让华大集团这家由科学家建立的机构在管理上方面更为规范。
但华大集团还“隐藏”着一些非上市主体,包括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国家基因库(由华大集团负责承建和运营)、华大基因学院、GigaScience、华大农业集团和华大智造等。
这里更像是梦想起航的地方,这些体系的运作看起来并没那么商业化,也较少受到短期盈利压力的侵扰。
“我们有平台,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平台,而有些人想做一些事情没有平台,就可以用我们的。”朱岩梅说,“有的机构和科学家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收集的鸟、鱼或者蝴蝶的样本,他们没有基因测序的平台去做,或者说没有钱做基因测序,我们可以用较低的价格去帮助他们完成,一起去数字化我们的地球。”
华大集团希望花三十年的时间去参与完成“Internet of living things”,也就是朱岩梅口中的“命联网”,对应的是我们熟悉的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华大希望可以撰写“人体说明书”,就像是你买到的照相机所带的那种操作手册,说明书会告诉我们如何正确使用身体,防止可能出现的损害等。
“人体说明书”的完成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那些看起来赔本的买卖正是资源积累的途径。
“商业不是我们的目的,商业是我们的路径,为了实现目标,我们必须得挣钱,养活自己。”朱岩梅说,一些目标是可以通过商业途径实现的,另外一些是通过商业方法加快速度,还有一些目标如果通过商业化途径反而可能会阻碍了它。所以在华大这样一个创新型的组织里,科研、教育、企业掺杂其中,而且横跨很多板块。
华大集团希望资本方同样能认同自己的价值,对此他们充满信心。一方面,在他们看来,资本主导的物质时代正在过去。到了生命时代,具有科学和技术背景,同时又有产业化能力的人,会拥有真正的话语权。而在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这份事业背后巨大的商业潜力。
“最大的商业就是公益,最大的公益就是商业。”朱岩梅说,“社会价值和企业价值,最终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
第一财经网出于传递商业资讯的目的刊登此文,不代表本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