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样板:“渤海粮仓”带动增粮209.5亿斤

第一财经APP2018-07-06 16:04:42

作者:邵海鹏    责编:刘展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日前,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第六届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在论坛书面致辞中称,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为农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命题。我们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渤海粮仓”的成功案例

“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的成功案例。

中国科学院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刘小京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是在李振声院士倡导下,于2013年启动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旨在通过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盐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等,提高环渤海低平原缺水、盐碱区的4000万亩中低产田和1000万亩盐碱荒地的粮食增产能力。

“渤海粮仓”首次在公开出版物中被完整阐述是在2011年。当时,《中国科学院院刊》刊发了一篇由李振声和刘小京等人署名的文章《建设“渤海粮仓”的科学依据》。

李振声在文章中指出,作为黄淮海平原的一部分,环渤海地区除了现有耕地4000万亩外,还有盐碱荒地1000万亩,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环渤海地区主要问题是盐碱危害严重,有水但质量不好,开发有难度,但相比西部缺水地区要容易一些。预计到2020年,环渤海地区具有增产100亿斤粮食的潜力,有望建成‘渤海粮仓’。”

2年后,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启动。明确提出,第一阶段到2017年实现增粮能力30亿公斤,第二阶段到2020年实现增粮能力50亿公斤。刘小京说,30年以来,科学家积累了很多比较成熟的盐碱地治理新技术,计划建成“粮仓”也是有底气的。

于是,围绕水、种、肥等关键技术,实现增产增效。比如,系统构建了作物耐盐选育体系,创立了玉米无隔离制种技术,推动了耐盐抗逆作物品种的培育与应用;突破了微咸水安全灌溉难题,构建了多水源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为环渤海粮食增产和节水压采提供了支撑等。

 

五年来,“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共推动区域增粮209.5亿斤,期间构建了十余套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增效技术模式,形成了农民广泛参与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示范机制,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刘小京称,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扶贫工作,通过科技项目的引领示范,在提升农村和农民的脱贫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功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河北省是“渤海粮仓”工程推广应用的主战场,覆盖面积占项目总面积的60%。河北省高度重视“渤海粮仓”工程,2014年至2018年,连续将实施“渤海粮仓”工程写入省委一号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使该工程得以在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唐山等地共43个县(市、区)推广实施。

据《河北日报》报道,2013年项目提出的“让河北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增产15亿公斤粮食”的目标,5年后得到超额兑现。统计显示,5年来,“渤海粮仓”工程在河北累计示范推广5197万亩,实现增粮47.6亿公斤,是预期增粮目标的3倍多,带动河北省农民增收109亿元。

“渤海粮仓”升级版目标

粮食产量的增加也带来了连锁反应。长期以来,守着环渤海地区的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就意味着饿肚子,许多青壮年选择了外出打工。如今,用“渤海粮仓”的优质麦种,加上科学的种植技术,亩产能达到800多斤,种地也能带来相应效益。于是,种粮大户就陆续通过流转土地,从耕到种再到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收入相当可观。

此外,该项目还支撑了节水压采和精准扶贫,带动了产业的发展。统计显示,2017年,节水11.3亿方,占河北省压采任务的63.7%,有力支撑了河北省的节水压采执行。同时,2017年,项目区的南皮县、海兴县实现脱贫。

沧州市南皮县是“渤海粮仓”工程核心技术的发源地。上世纪70年代,国家实施盐碱地改造,南皮县以其独特的土地条件——拥有大片的中低产田,吸引来了众多国家和省级科研院所。因此,许多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的创新技术,都发源于此地。

“渤海粮仓”实施5年来,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也在不断加速。比如,2015年,南皮县规划建设河北沧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形成“两园、三区、两网、一线”的布局,重点发展良种种业、高效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四大产业。

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副站长孙宏勇认为,环渤海地区已成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区,这既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转型,也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日渐明显。“通过园区建设,有利于集中示范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新技术,解决粮食生产的水土资源约束,推动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发展和提升。”

随着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以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为重点,这对盐碱地科技治理提出了新需求。刘小京称,环渤海地区的资源约束依然突出,比如,环渤海三省一市,就用全国2.4%的水资源、15%的耕地面积,产出了全国17%的粮食产量和20%的肉产品。此外,畜牧养殖开始北移,使得北方的环境压力骤然大增。

他提到,面向环渤海盐碱区乡村振兴的重大需求,“渤海粮仓”提出了升级版目标:4000万亩中低产区农业需要打造中低产区优质农产品带,推进农业节水、优质、绿色、品牌化发展;1000万亩滨海盐碱荒地生态治理,需要打造滨海草牧业带,推进盐碱地农业绿色循环发展。此外,面向高质量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需求,还要研究示范农业区块链技术,全面提升农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益。最终,实现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增产100亿斤粮食当量水平,增效100亿元的目标。

举报
文章作者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
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
banquan@yicai.com
分享
热度
意见反馈箱:yonghu@yicai.com
客服热线:400-6060101 Copyright 第一财经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