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的日本艺术家田名网敬一在广州K11举办个展,40多件作品基本囊括了他一生的代表作。开幕后两周,展览门票累计售出8000张,单日最高参观人次为400左右。
田名网敬一的作品充斥大量流行文化元素,米奇老鼠、贝蒂娃娃、美式漫画、好莱坞明星海报,还有传统元素如千手观音、佛头螺形发髻(肉髻)、日本画里的松鹤图、蓬莱日出。艺术家擅长运用各种各样彼此毫不相干的素材拼贴在一起——甚至达到快从画面中溢出来的视觉效果。
这次展览是广州K11购物艺术中心在今年3月开业之后的第一个国际艺术大展。今年5月开业的沈阳K11购物艺术中心在商场四层的艺术空间也举办了群展“在集结”。有媒体将展览描述为“旨在回溯东北地区的当代艺术实验精神,并首次全面探讨东北文化与艺术在当代艺术系统中的价值和地位”。
与武汉、上海和香港各地的K11一样,所有这些艺术活动,更重要的功能是为商场带来新卖点,提升人气和品味。
“第三代”的艺术牌
K11品牌隶属香港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刚好成立十年。
香港K11成立时,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习惯发生巨变,百货商场逐渐被电商、海淘取代。以海港城、太古广场为代表的各类新型购物中心兴起。作为香港四大地产商之一的新世界集团,第三代继承人郑志刚开始进入权力中心。
1979年出生的郑志刚在2008年对新世界百货顾客的调研报告里发现,购物中心越来越类似,这对于强调体验、社交与个性的新潮流来说是重大弊端。第二年,他发挥自己对当代艺术的热情与资源,在香港尖沙咀创办了K11艺术购物中心。
商场不再是柜台挨着柜台,有着弯弯折折的动线,随处可见设计细节,可供休闲的体验空间得到凸显,最重要的则是位于不同角落的当代艺术品。奈良美智的大头狗、徐震的金色骑士雕像与佛像拼贴、高伟刚的金箔状壁挂物,这些出现在2018年的广州K11,仍然散发着极其强烈的个性特质。走入美术馆、画廊看展览,与逛街时轻松看作品,体验截然不同,显然后者更适合当下的大众。
2013年,上海K11开业,然后是2017年的武汉K11,2018年的广州K11与沈阳K11。公开资料显示,香港K11开业第一年就实现盈利,到了第六年,集团财务报表显示其出租率接近100%,每月平均客流量超130万人次。
上海K11开业第二年,推出了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大展。55幅大师真迹成功引爆上海,三个月展期内累计35万人次参观。据统计,展览期间商场营业额增长了20%,并推动商业租金提升了70%。与此同时,展览官方衍生品以及商场各个品牌的系列限量商品接近800种之多,总共得到近4000万元收益。
2010年,尖沙咀K11开幕后不久,郑志刚创建“K11艺术基金会(KAF)”。
基金会独立于商场体系,在过去八年间与世界知名机构合作,比如菲格拉斯卡拉•达利基金会、伦敦蛇形画廊、巴黎东京宫、MoMA PS1,他们将中国艺术家介绍到世界艺术舞台,同时也在国内举办各种类型的展览。武汉K11艺术村也是基金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正式运营,2017年搬到市区K11购物艺术中心,鼓励国内外艺术家进行驻地创作和展出。
田名网敬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日本也有大量商业空间与艺术展览结合的优秀案例,而且 “距离普通人太远的艺术是没有未来的”。
艺术为商业地产加持
位于珠江新城CBD核心区域的广州K11总建筑面积达7万平方米,田名网敬一的展览位于四层Chi K11艺术空间,三层还有一个“艺术廊桥”,以及广州店独创的“Artist Klub艺术联盟体验店”。当然还有分布在商场各个角落的艺术作品。
5月开业的沈阳K11,商业面积达到26万平方米。不过,K11属于更大的“沈阳新世界中心”区块,区块内还有博览馆、酒店、写字楼、公寓等多种业态建筑,是超大型城市综合体。
在综合体内,沈阳K11 Chi艺术空间再次运用过去十年在国内艺术领域所积累的资源,请来数百位艺术家做了大型群展“在集结”。名单里面有多位一线艺术家,王兴伟、刘小东、王兵、张恩利,其中一些是东北人。策展人进而把展览线索推至整个东亚,试图探讨东北在地缘政治上的意义。
郑志刚自2014年起连续四年被老牌艺术杂志《Art Review》选入全球艺术行业“最具影响力100人”,同时在2015年被财富咨询公司Wealth-X评为“亚洲年轻富豪”第二名,经他一手打造起来的K11艺术商场功不可没。
近几年,新世界发展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接连开幕的艺术商场K11,能否成为其中一抹亮色,有待持续观察。(本文供图:艺术家及Chi K11艺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