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11月26日在《上海证券报》撰文表示,“池子”并非应对过剩流动性的最优策略, 因为“池子”实际上难以对冲热钱的流入和过剩流动性的泛滥,只是推迟而不是消除人民币升值压力,但因此却要付出高昂成本。
吴庆认为,当流动性泛滥时,让本币升值相当于向地势较高的地方转移,能够减少本国受到的“廉价美元”冲击。
吴庆指出,美联储连续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QE1和QE2)向金融市场注入了过剩流动性,全球流动性泛滥的结果是推高了世界各国的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
他表示,中国由于担心汇率调整会打击本已微利的出口行业、终结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因而不太愿意迅速提高人民币汇率。但跨国公司没有必要等待外汇管理部门审批,只要略微调整进出口价格,就可以让大笔资金通过经常项目进出中国。
吴庆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讲,加强资本管制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使命”:可能只会增加进出口部门的权力、资源配备和寻租机会,却无法管住资金的流动。
而“池子”只有两种。一是央行“对冲”基础货币,把流动性锁定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二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把流动性锁定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这两种方法完全可以控制住国内的流动性,但成本高昂。从目前来看,央行的对冲成本早已高达每年数千亿元。
吴庆指出,目前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利差已超过2%,再加上每年3%至5%的升值预期,会有越来越多的热钱进入中国从事货币互换,这一“池子”的规模也会随之扩大。而境外热钱的收益就是境内金融机构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讲,“池子”只是推迟而不是消除人民币升值,境内金融机构因此遭受损失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