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德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Preh官网上发布信息,宁波均胜投资集团(下称“均胜集团”)将收购Preh 74.9%的股份,双方已签署相关协议。
据了解,Preh和均胜集团的协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同意。一名接近均胜集团的人士称,这部分资产将会注入*ST得亨(600699.SH)。
“国内还有一家上市公司将收购荷兰一家大型天窗制造厂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希望收购海外零配件厂。不过现在看来,这些企业还没有做好长期投资准备,收购技术只是开始,如何管理和消化这些技术很关键。”德国一家大型汽车零配件厂商国内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借船出海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Preh,主要制造控制单元和感测器系统等汽车元件,年销售额为3.5亿欧元。与国际大型汽车零部件企业相比,Preh是一家中小型企业;Preh的产品只是汽车制造的小元件。
均胜集团官网上显示,该公司要从事汽车电子零部件制造和房地产开发。但是据业内人士观察,均胜集团主要是一家从事塑胶件生产和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在生产汽车电子方面并没有多少经验。业内人士担忧,均胜集团收购Preh 74.9%的股份后,怎么消化和吸收这些技术。
从公开资料查看,均胜集团年销售额要低于Preh。*ST得亨是辽宁一家上市国企,现在均胜集团已经是大股东,均胜集团希望把均胜汽车零部件资产注入上市公司,目前*ST得亨正停牌。一位接近*ST得亨的分析师称,均胜集团借壳上市有望先行一步,等成功收购Preh后,这部分资产未来可能会注入上市公司。但是,此项收购须经中德两国相关政府部门的审批,可能会历时经年,加上审批有不确定性因素。因此,这项资产能否注入上市公司仍存变数。
均胜集团相关人士对此未予置评。
“均胜集团的领导是汽车零配件出身,从房地产开发项目上赚到了钱,还是希望投资汽车零部件项目。”接近均胜集团的人士透露。
据业内人士推算,根据Preh的销售额和均胜集团收购其74.9%股份比例测算,此次收购额大概不超过30亿元人民币。此前,中航工业4.5亿美元收购耐世特,吉利3.15亿港元收购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箱。
“能够到海外收购的企业不是具备国有背景就是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有实力出去,现在的势头更多是民营企业‘出海’收购。”德国一家大型汽车零配件厂商国内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厂商到海外收购(的现象),会越来越多,再过几周国内会出现新的并购案例。很多汽车零配件厂商希望到海外收购,但是这些厂商规模都比较小和散,大多不具备海外并购的实力。”
中国市场俨然成为全球一大市场,大部分跨国汽车企业都捞到第一桶金。为缩小成本,更多的企业采购采取全球平台化。不过国内的零配件供应,大多由欧美日配件厂商垄断,本土汽车零配件厂商根本进入不了整车厂供应商名单体系。
“本土企业海外收购,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提高核心技术的需要,一个是希望借此进入整车厂尤其是生产中高端品牌的供应商名单。”业内人士认为。
收购只是开始
日本地震造成一些核心汽车零部件停产,尤其是电子核心元器件和微处理器不能及时供应给整车厂。但是在这个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市场上,国内厂商在汽车电子配件领域还是空白。
“最初,中国向国外汽车公司购买汽车技术许可证,买到的可能是外方20年前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合资模式,从目前看这也并不是成功模式。中国希望向外方开放市场来换得外方技术,但不能确保它们转让技术。”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再次改变策略,民营企业希望出去收购成熟的零配件技术,来避开海外市场对国内企业的抵制。”
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认为,现在国内汽车配件在技术方面距离跨国企业越来越远,尤其是在中高端技术方面,通过收购或许可以缩减差距。“但是,海外并购并不是掌握核心技术的根本方法。”
陈文凯认为,“现在本土汽车配件行业氛围不太好,不少汽车零配件厂商拿汽车投资为幌子,拿到地后不是投资房地产就是通过拿项目来达到上市业绩好看。”
“钱可以买来技术,但是如何管理则是大问题。从股东开始,大多缺乏正确理念和跨国人才来管理这些技术吸收创新。”国内一家主机厂首席工程师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