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近期不会买双汇发展(000895.SZ),机构投资者经常是左侧交易,那是建立在对上市公司基本面的把握上的,现在双汇被曝瘦肉精事件后,我们担心它接下来会全年亏损。”双汇发展昨日盘中一度跌停的时候,北京一位券商资产管理部的投资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对于有些券商分析师唱多双汇发展,该投资经理表示,分析师也是弱势群体,他们有时不得不说违心的话。
在许多超市,双汇火腿肠已经看不到踪影。“只有等我们的行业研究员看到超市的双汇产品开始出现起色后,那时我们才会买,也许我们会错过底部,但我们的风险也因此降低了。”上述券商资管投资经理表示。
双汇复牌前,出现某些券商分析师有意淡化瘦肉精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甚至有分析师给予双汇强烈推荐,瘦肉精事件前对双汇出具研究报告的券商多达30余家,但事后仅6家继续跟踪,而另外近30家券商集体“失声”。
对此,上述投资经理表示,他在证券行业也是从分析师做起的,虽然分析师到处评点股票,看起来很风光,但他认为,分析师也是弱势群体。“分析师一般不会给予上市公司作卖出评价,如果你做了,一是得罪上市公司,以后再也没有去调研的机会,二是得罪持有该股票的基金。所以分析师的报告,对上市公司最低看法一般是中性。”他表示。
在双汇发展瘦肉精事件曝光后,中投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等券商分析师依然表示看好,招商证券甚至给予强烈推荐。
对此,上述投资经理表示,分析师行为未必是个人行为,当然有时有的分析师拿了好处费在报告中有所夸大,这在业内也是潜规则。虽然分析师也爱惜自己的羽毛,但毕竟在这个圈子混,很多时候往往是所在公司要求,分析师才这么做。
对于双汇的后市,上述投资经理建议参考当年乳品行业上市公司股价遭遇三聚氰胺后的走势。
2008年9月16日,有媒体曝光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婴幼儿配方奶粉三聚氰胺专项检查阶段性检查结果,蒙牛、伊利等一些产品被查出含有三聚氰胺。伊利股份从9月16日起至10月10日短短12个交易日,其股价从14.28元狂泻至7.2元,几乎被腰斩,市值蒸发56.67亿元。
另一家乳业“大亨”蒙牛乳业也毫不留情面地暴跌六成多。三聚氰胺事件一直持续到2008年年底,事件平息后,各公司产品的销售才开始慢慢好转,股价也逐渐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