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十四五”规划明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如何在乡村发展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首席评论》“解读十四五”特别节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云做客演播室,共同聚焦这一话题。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意味着将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
乡村振兴驶入快车道
Q: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阶段性目标上,有没有时间表?
李国祥:根据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当中也要完成相应的一些任务,比如公共服务要能够基本上达到均等化水平。我们在很多目标上也都设定了时间,比如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设置了5年时间,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也设置了5年时间,这个时间表也都是非常明确的。
Q: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国家整体的规划来看,十四五期间,有哪些任务重点?
李国祥:“十四五”重点的乡村振兴任务,第一个任务还是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是保供稳价,二是要满足百姓对食物消费升级的需求。三是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根本。四是参与和引导全球的粮食安全治理。第二大任务是要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做村庄规划,搞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体制机制的构建。第三个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跟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因此有三大主要任务。围绕这三大任务,就要加强基层治理,特别是党的建设。
Q:乡村振兴可以在多个环节发力,作为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国投创益管理了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金、央企扶贫基金等,脱贫攻坚的下一步是乡村振兴,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刘云:国投创益目前受托管理两只国家级的基金,设立的时候都经过国务院批准,当时已经考虑到未来的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之后的衔接工作。产业基金将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地支持相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基金可以进行滚动投资,也就意味着目前管理的将近350亿规模的基金还可以有两轮投资,即有600亿规模的可投资的基金可以用于欠发达地区以及乡村振兴。国投创益目前投资了170多个项目,涉及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覆盖27个省、160多个市、360多个县。这些投资的项目今后在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中会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如何提升?
Q:要推动乡村振兴,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离不开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面,比如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方面,怎么逐步提升?
李国祥:基本公共服务是财政为主导来保障的。我国到2035年要基本上让城乡居民都能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看到“十四五”规划特别强调要切实可行,不要空想,提的目标实现不了没有意思。所以提出以县域为切入点,有人说县域是不是太小了,一个时期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只是县域的水平。你不要着急,我们现在是“十四五”期间做到这个事情。在县域的基本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很多农村的小孩还是想到县城或更大的地方去读书,现在读书可能问题不太大,但学籍问题不好解决,所以还是以县域为切入点,农民的小孩愿意在教学点受教育也可以,到县城里面也可以。一定要在县域范围内放开这种资源的流动,城里人可以到农村去,农村的小孩可以到城里去,到县城里面去上学,给他学籍,切切实实解决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实不仅仅是教育,教育是老百姓最关心的,还有医疗、社会保障。社会保障现在养老做到了,医疗也做到了,现在接下来很多人就提出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现在跟县城有差距,尽管生活成本不一样也是客观的现实,但能不能并轨呢?
资源如何向乡村汇聚,带来新面貌?
Q: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目标要逐步实现。而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金、信息等多种资源的流动,如何促进人才、资金、信息等资源更多地向乡村流动,并且形成在乡村的良性循环?
刘云:从国投创益这几年的投资实践来看,一是要充分利用脱贫地区的资源禀赋,使之转化为发展优势。脱贫地区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以及要解决的一些社会问题方面,实际上要靠产业发展来解决。国投创益在河南投资了一个人力呼叫服务中心项目,涉及周边十几个县,当地的留守妇女,包括一些残疾人,通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提供这些呼叫服务,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同时也能够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来就近就业,也解决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二是引进龙头企业。因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当地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制约,需要引入龙头企业到脱贫地区去投资。我们打造了一个叫“借船出海”的精准扶贫模式,也就是和行业内的龙头企业一起到脱贫地区开展投资。
如何引人才“活水”助乡村振兴?
Q:当地除了自然优势,当地劳动力也可以成为资源,如何把这些资源都结合起来?
刘云:企业在当地建厂,需要当地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而通过企业的税收贡献,充实了地方的财力。此外产业发展还具有辐射带动作用,一个企业周边包括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等都可以被带动起来。
Q:龙头企业进驻当地,对人才往往具有更高的要求,比如管理人员从哪儿来呢?
刘云:管理人员大部分从总部派过去,解决了当地人才不足的问题。管理的制度理念同时也能被带过去,这对本地员工以及当地其他企业都会带来标杆性的影响,让更多人知道一个企业的管理可以有更先进、更好的方法,而不是比如传统家族式的比较简单粗放的管理方式,这对当地企业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李国祥:人力资源的流动,应该说是按照市场机制。一定要强调流动和优化配置。人力资源的流动不能封闭,封闭就优化配置不了了。
刘云:我们投资链条上有一家企业,它的模式是研发、销售、市场在深圳,属于发达地区,生产工厂在湖南株洲炎陵县,这是一个脱贫地区。当一个现代化企业在炎陵建设后,很多当地原本外出务工人员或者当地人大学毕业后在外打工的都回来了,觉得就近就业,离家近,收入各方面还不错,慢慢都回流了,这其实也是通过产业、通过市场化方式来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
Q:如何促进人才、信息等等资源的流动?
李国祥:农村发展要解决资源问题,土地肯定是农村相对比较充足的,因此一个是人才,一个是技术,而两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这个人有本事,可能就带着技术、经验、资本,所以人是核心。未来发展规律一定是向城镇化方向发展,未来还有8000万到1亿人要进城,农村的人口还要大量减少。但是农村里肯定也要有一部分年轻人,或者说一部分有技术、知识、资本的人到农村去。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80%、90%,考虑到中国这么大的人口基数,还会有1亿、2亿的人要在农村。我们可以搞现代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是适宜农村发展的产业,这才有永久的生命力。而不能简单模仿城市,有人说什么是农村现代化?有的地方盖有七星级宾馆,但这不能等同于农村的现代化。七星级宾馆盖起来了,大资本进去了,但怎么盈利呢?
数字化为乡村产业插上翅膀
Q:什么样的产业会适合乡村地区来发展呢?一些新型的产业,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比如数字化、高科技的产业,会适合在乡村地区发展吗?
刘云:从我们的实践来看,乡村发展,现代农业是最基础、最根本的。这块我们投资了80多个项目,涉及的金额将近小一百亿。从种植、养殖、消费品,到农业科技包括种业、化肥、农机,我们都有布局。而在新的业态方面,我们投资了一个项目是做乡镇夫妻老婆店的赋能。农村是熟人经济,消费场景比如一家在村头开一个小卖部,销售的产品什么都有,从农机、化肥到食品、酒水、电器、消费电子。实际上这个市场很大,这家被投企业就利用了IT系统给这些小店赋能,打通供给侧到消费侧,提升农村的消费水平和采购水平,把中间环节全部去掉。通过和数百家供应商签订协议后的大量采购获得优势价格。此外,通过IT系统,可以随时知道哪些货卖得多,哪些货缺了需要补货,背后都有信息系统和物流的相应支持。由此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除了消费品下行,这家企业在农产品的上行方面,也想通过这个渠道将地方的特色农产品带到有市场需求的地方。过去农产品最大的问题是销售半径问题,在半径范围内商品价格也卖不上去,因为周围都生产和销售同样的商品。但是跨出一定范围,另外一个地区的客户可能非常需要这些商品,因此、通过给企业赋能,解决了信息、物流等多方面的问题。
李国祥:过去我们叫“两头叫,中间笑”。“两头叫”就是农民说卖不出去,卖不出价钱。消费者老是说在市场上买得贵。中间的流通商发现了这个机会,就可能赚一把。
刘云:把中间环节省掉,在乡村振兴里,这是一种很好的“互联网+”业态的发展。
如何多维合力,实现乡村振兴?
Q:十四五规划内容非常丰富,比如提到要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等等,这些目标和乡村振兴有哪些结合点?
李国祥:实际上推动乡村振兴,不管是产业、基础设施、治理体系,都离不开数字化,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比如人居环境整治,其实就是绿色转型、绿色发展。现在控制农业的面源污染、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养殖业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当然就是绿色发展。此外,乡村振兴和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结合体现得就比较多了,包括我们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此外,农业农村肯定会要纳入到双循环体系里。我国解决了三农问题,不是负担加重了,而是一下子变成世界前列了。因此,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当然也是畅通了国内大循环,形成良性发展,对所有人都有益。